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考点链接4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考点链接4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1:02:33

文档简介

考点链接(四)——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组(27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②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诗一发端即显露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悒之气。
B.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着眼于整个时代。
C.第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了诗歌题意。
D.第七、八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诗人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刘禹锡有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为我引杯添酒饮”中“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C.“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饱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第二组(27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D.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本诗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安 贫
韩 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是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C.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D.《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2)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PAGE
5考点链接(四)——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组(27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解析: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妇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②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欢娱双亲。②黄牛峡:位于今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句,诗一发端即显露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悒之气。
B.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着眼于整个时代。
C.第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了诗歌题意。
D.第七、八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
解析:D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担忧”不正确,末句句意是“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诗人将因友人离去而顿生的孤寂伤感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白马江畔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充分地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诗人从视觉角度描写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三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本诗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诗人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刘禹锡有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为我引杯添酒饮”中“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C.“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作者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饱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解析:B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理解有误,根据诗歌首联可知,应该是刘禹锡为他斟酒,白居易为刘禹锡击箸。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答:白诗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该二句是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则体现了乐观的情绪与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第二组(27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
A.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D.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解析:A项,颔联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2)本诗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6分)
答: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9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解析:B项,作者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安 贫
韩 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是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C.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D.《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解析:C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又带有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2)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不是真的安贫。②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表现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一定要答出“矛盾心理”)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