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文档属性

名称 不求甚解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30 07:21:00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马南邨cūn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6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作者简介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读懂,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说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中就有许多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
引用陆象山的话,再次阐明“不求甚解”的内涵。
强调重要的书需要反复阅读。
作者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同时,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那么这主张是什么呢?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
比较阅读
《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几 种 读 书 方 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
如《春》的语言美。
摘读法、圈点法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等。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寻 读 法
这种方法,相当于跳读法,阅读者不是对全文进行研读,而是对文章、作品的精华处细细琢磨,品位。
析 读 法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意境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带有研究性质。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读书的三境界:
1、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