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窦娥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观众流失且年龄结构老化、影响力降低、传播方式滞后低效等问题________,在当代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亟须新突破。
网络直播和戏曲相结合,既能拓宽传统戏曲传播,又能丰富并提升网络直播的内容、内涵,更能增强戏曲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如今,戏曲演员亮相互联网直播,吸引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网友的情况________。《光明日报》、光明网在今年“青春遇见戏”系列直播活动中,对京剧、山东梆子、川剧等十几个地方剧种进行了网络直播,累计观看量达1
000万人次。可见,( )。
不过,戏曲携手直播也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直播若没有足够的内涵作为支撑,在发展的道路上就可能________,因此不能为了吸人眼球而过于娱乐,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能营造利于戏曲健康发展的传播格局。传统戏曲与网络直播的融合,既不能________,也不能因依附网络而改变自身的精神内核,而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让传统戏曲文化吸收数字基因,在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取得更多成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接踵而至 屡见不鲜 举步维艰 浅尝辄止
B.接踵而至 习以为常 物力维艰 深入浅出
C.应运而生 屡见不鲜 物力维艰 深入浅出
D.应运而生 习以为常 举步维艰 浅尝辄止
解析:接踵而至:比喻来的人相继不断或事情不断地发生。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语段中并没有“随着某种形势”的意思,应用“接踵而至”。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根据语境,应用“屡见不鲜”。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物力维艰:物产得来十分艰苦不易。根据语境,应用“举步维艰”。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深入浅出: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根据语境,应用“浅尝辄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既能拓宽传统戏曲传播的渠道,又能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并提升其内涵,更能增强戏曲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
B.既能拓宽传统戏曲传播的渠道,又能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并提升其内涵,更能增强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C.既能拓宽传统戏曲传播的渠道,又能丰富并提升网络直播的内容、内涵,更能增强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D.既能拓宽传统戏曲传播,又能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并提升其内涵,更能增强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拓宽传统戏曲传播”成分残缺,可在其后加“的渠道”;二是“丰富并提升网络直播的内容、内涵”搭配不当,可改为“丰富网络直播的内容并提升其内涵”;三是“增强戏曲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语序不当,可改为“增强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故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戏曲和网络直播相结合可以迸发出热烈的火花
B.热烈的火花在戏曲和网络直播相结合后迸发出来
C.网络直播必须和戏曲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热烈的火花
D.戏曲不和网络直播相结合就不能迸发出热烈的火花
解析:根据语境,所填句子应表达“戏曲和网络直播相结合能产生好效果”的意思,B项说的是“好效果产生的原因”,不太恰当。C项表述的是网络直播产生好效果的原因是和戏曲结合,叙述重心是“网络直播”而非“戏曲”,且表述绝对,应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也可排除。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朱光潜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人为什么爱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要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他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像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①(S.
Freud)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最突出的是子对母和女对父的性欲,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②”,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注: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②情意综:又叫“情结”,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戏剧不仅叙述故事,而且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摹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解析: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要特别注意:①表述同一内容时变换不同说法的同一信息;②分散在不同段落的说明同一问题或支持同一观点的分散信息;③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有隐含意思的潜在信息。B项颠倒因果。“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颠倒了。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就是很好的证明。
C.悲剧是由与我们类似且为着某个小错而遭到大祸的好人担任主角的,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及悲惨结局的,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的故事。
D.由于其他艺术或偏于视或偏于听,或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或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解析: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选项相对应的原句。然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往往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说法太过绝对。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6.结合原文内容,依据所学课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他既伪善、阴险、专制,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因而具有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由塑造的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解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加以比较分析,最后确定正确答案。D项曲解文意。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7.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中国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但往往苦尽甘来,用否极泰来的方式实现悲喜剧的交融,创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窦娥冤》也添了一个“补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来冲淡悲剧意识,以达到一种“哀而有节”的审美效果。
①于是,“正定胜邪”便成为一种必然结局
②这就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必定是善恶两元的对抗
③并且必定有为善的命运多舛,造恶的得意一时这种规定情境的出现
④剧中悲剧性的两难冲突是在“正义之我”与“邪恶之他人”的层面上展开的
⑤如果这种设置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劝善惩恶机制
A.⑤①④②③
B.④②③⑤①
C.④③②①⑤
D.⑤④③②①
解析:排序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结合句意分析,④②③应为一组,阐述“中国古典悲剧”的情节特征;⑤句中“这种设置”紧承前面③句的“这种规定情境”,①是横线处内容的结论,排在最后。
8.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戏曲自身异化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过8个字。
戏曲存在着严重危机。危机的原因在于戏曲自身的异化。这种异化首先体现在创作理念上,创作理念不再是艺术自身随时而变的需要,也不再是观众的需要,而是违背戏曲理念原则追求强加给它的。戏曲的美学品格是传神写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但它的异化使编导的创作理念膨胀,淹没了形象,扼杀了情趣。当今的编导热衷于用晚会等表现手段代替戏曲手段,在场面、灯光、布景方面大下功夫,但人物情感苍白。一些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向京剧学习,照搬京剧的艺术语汇;地方小戏、少数剧种又向当地的代表性剧种学习,照搬当地代表性剧种的艺术语汇,丢失了“个性”。
答:创作理念异化、美学品格异化、表现手段异化、剧种(语汇)个性异化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段,弄清文段的中心话题。然后要理清层次,看文段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陈述了什么内容。最后对文段进行压缩概括,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本题的前两句提示了中心话题:戏曲自身的异化。后面的四句话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这种异化。梳理每句话的要点,用关键词归纳概括出大意。
9.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请将这两类词语分别找出来,把各自的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来品味①概括②关汉卿的戏剧语言特色。《窦娥冤》的语言既质朴无华、口语性强,又③富于韵味、精练优美。剧本的唱词与④宾白都能体现这一特色。无论⑤窦娥请求“从后街走”的唱词及⑥与婆婆诀别时叙说屈招⑦被判过程的宾白,都通俗自然、朴素明白、口语性强;而三桩誓愿的唱词却⑧全用典故,精练优美、极富⑨韵味。
必须删去:①⑤⑧
不能删去:②③⑦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是谈关汉卿的戏剧语言特色的,与“品味”无关,故①需要删掉;“无论”后面需要与表示选择的词语搭配,与“及”不能搭配,此处也无选择意味,故⑤应删去;“三桩誓愿”与前文不构成转折关系,故⑧应删去。②是必要的谓语,不能删去;③与前面的“既”相照应,不能删去;⑦是必要的限制词语,不能删去。
10.根据下面材料,给“杂剧”下个定义。(不超过50字)
杂剧综合了“唱”“念”“做”等表现手法。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
杂剧大多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一些次要的角色被称为外末、外旦等,偶尔也唱一二支小令,从来不唱整套曲子。
杂剧盛行于元朝,明清渐趋衰微。
答:杂剧是一种盛行于元朝,综合“唱”“念”“做”等表现手法,以主角的歌唱和念白为主的四折本传统戏剧样式。
PAGE
6第2课
雷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________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________、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________的文化轨迹,形成了一条________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 )。它预设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分布着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阪泉之战,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后来,华夏集团向东、向南扩张,分别与东夷、苗蛮集团通过战争而相互融合。三大部落集团融合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华夏民族从其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以炎黄为主干,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围绕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传奇 筚路蓝缕 源源不绝 异常
B.传说 焚膏继晷 绵延不断 异常
C.传说 筚路蓝缕 绵延不断 迥异
D.传奇 焚膏继晷 源源不绝 迥异
解析: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传说:①辗转述说。②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文中并没有“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暗示,用“传说”更合适。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根据语境,用“筚路蓝缕”更合适。绵延不断:形容连接不断。源源不绝: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绵延不断”偏重于连续,不中止,多指事物的连续状态,多修饰名词;“源源不绝”偏重于继续,没完没了,多指事物继续不断的连续状态,多修饰名词化了的动词。此处修饰的是“文化轨迹”,用“绵延不断”更合适。迥异:相差很远;迥别。异常:①不同于寻常。②非常;特别。此处说的是我国的文明路径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相差很远,故用“迥异”更合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条“共同体”之路,具有鲜明的特色
B.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同体”之路
C.鲜明是这条“共同体”之路的特色
D.这条“共同体”之路的特色是鲜明的
解析:结合上文“形成了一条……文明路径”和下文“它预设了……”,可知括号里的主语应为“‘共同体’之路”,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括号里的句子以“‘共同体’之路”作结尾与下文“它”衔接更紧密,且B项比A项表述更简洁,排除A项。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B.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C.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围绕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D.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围绕中原地区,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应将“华夏民族的血缘”改为“华夏民族在血缘上”;二是“围绕……”和“以……为中心”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中原地区”或“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综上可知,A项修改最恰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茶馆》第二幕(节选)注
老 舍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 民 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 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 民 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 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警上。]
巡 警 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 怎么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 警 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 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 警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
王利发 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 警 (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巡 警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 兵 屌!
巡 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 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 兵 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 兵 屌!揍他个小舅子!
巡 警 快!再添点!
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 兵 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 警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 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 警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
(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 警 我干不过你!
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注: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期。
(有删改)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等,都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B.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但他欺软怕硬,根本算不上维护社会治安。
C.王利发不可怜难民,却把钞票给了巡警、大兵,也是生存于动荡社会中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
D.大兵的蛮横搜刮,既揭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时又揭露出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解析:选文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且“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说法不准确,应是反映了战乱频繁、老百姓受苦受难的社会现实。
5.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巡警”这一人物形象。
答:首先,从他对难民的态度上,可见他的凶狠;其次,从他对待大兵的态度上,可见他的狡猾;最后,从他对待王利发的态度上,可见他的贪婪。
解析:巡警对难民说“滚!快着”,难民的反应是“散去”,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难民的表现是侧面衬托,表现出巡警的凶狠。巡警打发不了大兵,便帮大兵勒索王利发,可见其狡猾。前后两次趁机勒索王利发,表现出他的贪婪。
6.请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答:故事通过难民数量多及其央告、巡警的贪婪勒索、大兵的蛮横搜刮,反映了当时社会由于军阀混战而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状况。
解析:难民数量多,巡警的话说明了原因,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这反映了军阀混战的社会现象。巡警以派军粮为借口、以打发走大兵为理由,肆无忌惮地进行勒索,极为贪婪;大兵明目张胆索要大洋,不给就揍,极为蛮横,并顺手牵羊进行搜刮。这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动荡不安。
7.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答: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本题结合话剧语境考查语言的准确、简明。回答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回答出理由。不管是哪种理由,都应紧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戏剧中的“丑角”,①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刁钻促狭的。诚然,多数的丑角②更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人物类型,似乎丑人都是坏人,但是丑陋的人物类型中也有值得表彰的好人,也有厚道本分的丑角,如《盗甲》中的时迁。我国的戏曲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态,美是其一贯追求的目标。但是,没有丑,也就没有美,③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美的表现必须以丑的衬托来实现,所以丑角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横线后的“:”以及“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刁钻促狭的”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多数的丑角”“似乎丑人都是坏人”这些信息,可以推出应填“更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人物类型”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没有丑,也就没有美”“美的表现必须以丑的衬托来实现”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之类的内容。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字,续写一句话作结论。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19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20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一部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文学作品要有“留白”,这样读者才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
解析:结论应从文学作品(或作家)和读者两方面加以概括,答出“留白”和“参与”类的意思即可。如“留白”也可表述为“留给一定空间(想象空间)”“留下悬念”等,“参与”也可表述为“读者自己思考(思索、发散思维)”等。两者的顺序不论。如只用一句话表述,但包含了两方面意思也可以,如“文学作品要留给读者自我思考、抒发见解的空间”。
10.根据下面的内容,以单句形式给悲剧下定义。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答:示例: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戏剧种类。
解析:单句必须只有一套主谓宾,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干——悲剧是戏剧种类之一,然后把其他内容作为主干的修饰成分添加进去,添加时注意顺序。
11.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最后汇总上报。
解析:此题属于分析流程图类题,作答时要注意图中的所有要素,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注意流程图中间部分的并列,其他部分按照顺序梳理即可。
PAGE
6第3课
哈姆莱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当代戏曲的发展,为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联系上下文语境,并结合括号前“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一句,可知此处论述的中心是“创新”,故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用“创新”,排除A、B两项。虽然C、D两项表意相似,但C项语言更为凝练、连贯,更恰当,排除D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语境强调的是戏曲的消亡,应用“寿终正寝”。名噪一时: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噪一时”强调在当时的影响,“名垂青史”强调对后世长久的影响。语境强调的是对后世有长久影响的京剧名伶,应用“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从语境分析可知,此处用“博采众长”更合适。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语境强调的是尚小云等人敢于突破藩篱,不满足于照样子模仿,应用“照猫画虎”。据此,答案为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眼花缭乱”一般不直接作定语,往往要与“令人”“使人”搭配使用,此处应改为“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排除A、D。“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前应加“这样”(承前指代正确的创新方式),排除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角的叫正旦,扮演女角的叫正末。
B.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也有独幕剧、多幕剧之分。
C.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D.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现代剧作家,其代表作有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解析:扮演男角的叫正末,扮演女角的叫正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罗密欧 ①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之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探望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却是要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要是你不相信我的话,胆敢回来窥伺我的行动,那么,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散满你的肢体。②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
罗密欧 你这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我要掰开你的馋吻,(将墓门掘开)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
帕里斯
……(上前)万恶的蒙太古!停止你的罪恶的工作,难道你杀了他们还不够,还要在死人身上发泄你的仇恨吗?该死的凶徒,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
罗密欧 我果然该死,所以才到这儿来。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快快离开我走吧;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年轻人,请你不要激起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
帕里斯 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
罗密欧 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
帕里斯 (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
罗密欧 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啊!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将帕里斯放入墓中)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返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伯尔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葬送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来了,我要亲手杀死那杀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③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④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做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节选自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中相关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画线句①所表现出来的语气是命令中带有恐吓。
B.从画线句②中可推测出罗密欧本来的性格应该是暴烈的。
C.画线句③表现了罗密欧的极度痛苦和对朱丽叶深深思念。
D.画线句④表达了罗密欧既有对生活的眷恋,又有追随朱丽叶而去的决心。
解析:“罗密欧本来的性格应该是暴烈的”错。罗密欧本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贵族青年,他的粗暴、野蛮是他在听到心上人朱丽叶的死讯后,悲痛欲绝的表现。
6.“这是一个灯塔”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这么说表明了什么?
答:①指朱丽叶的坟墓。②表明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地位——她是光明,引导着自己追随而去。
解析:由文中“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等语句可确定“这”指代的内容。再结合现实中“灯塔”导航、引领的作用来分析罗密欧这样说的原因。
7.剧中罗密欧对坟墓、死亡有什么样的矛盾看法?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表明了什么?
答:①罗密欧咒骂坟墓,但一想到朱丽叶已经安睡在坟墓中,他又感到那是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他诅咒死亡,但朱丽叶死了,他又感到死可以使他“挣脱厄运的束缚”,愿意“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②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表明朱丽叶的死亡给罗密欧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及对现实的绝望。
解析:先梳理看法,再谈理解。对坟墓,罗密欧咒骂它“你这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又赞美它是“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对死亡,他形容它是“枯瘦可憎的妖魔”,却又要跟它“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罗密欧的咒骂缘于朱丽叶之死所带来的痛苦;他的赞美缘于死后他与朱丽叶就可以永远相伴。这种将希望寄托于死亡的想法,恰恰表现出他对现实的绝望。
8.请从雨果、狄更斯、莎士比亚中任选两人为写作对象,仿照前后的句子,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要求:①紧扣句式特点;②句意连贯,内容充实。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借阿廖沙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狄更斯借大卫讲述自己从童年的不幸走向伟大作家的经历;我来到法国,仿佛听到雨果在圣母院讲述美与丑的传奇;我来到西班牙,仿佛听到塞万提斯在大风车旁边讲述哭与笑的滑稽剧。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按照题干要求作答。二是要弄清被仿句子的句式:我来到某国,仿佛听到该国某作家在讲述什么(小说内容)。三是作家要与其国别及其作品的内容一致,不能出错。注意句意连贯,句式一致。
9.法国人特里斯旦·勃纳德在1932年创作的《流亡者》,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戏剧。请在横线上补充一句台词,充分展现戏剧冲突。全剧如下——
(幕起:边境附近山间一幢木屋里,一个山里人正坐在炉边烤火,一阵敲门声,流亡者进屋了。)
流亡者:不管您是谁,请可怜可怜一个被追捕的人吧!他们在悬赏捉拿我呢!
山里人:悬赏多少?
(流亡者马上离开了。幕落。)
解析:此处的戏剧冲突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从流亡者“马上离开”的动作来看,他一定是遇到了危险,而此处的危险一定与山里人有关,此时的山里人一定是为利动心了,以此来设计台词。注意此处台词宜短不宜长。
10.理清下面一段话的思路,概括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给文段填空。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外部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人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对此,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存在这种心理: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相反,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忽视。
解析:通读材料可以看出此材料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解说了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因此,心理学家研究的结论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11.某班举行讲课文故事活动,下面是节目的顺序,请你为活动主持人拟写一则节目串联词。不少于80字。
第一个节目:《窦娥冤》
串联词:《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掬一把同情的眼泪,激发我们对贪官污吏、黑暗社会的愤怒之情。接下来让我们走向莎士比亚笔下的复仇王子哈姆莱特,体会他在父亲被弑、母亲改嫁后的悲苦人生。
第二个节目:《哈姆莱特》
解析:拟写串联词要注重把握两个节目的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节目的感受等。比如对《窦娥冤》的故事可以从冤屈、痛恨的角度写,对《哈姆莱特》可以从哈姆莱特延宕的性格、复仇的故事等角度写。
12.下面是某教育机构发布的青少年“素质冰山模型”图,请把这个模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青少年“素质冰山模型”中,包括技能、知识和行为范式在内的显性素质只是显露的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包括思考模式和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规条)在内的潜性素质才是冰山主体。
解析:仔细观察这个青少年“素质冰山模型”图,可以看出青少年素质包含海平面以上的显性素质和海平面以下的潜性素质,其中显性素质包括技能、知识、行为范式,占的比重小,而潜性素质包括思考模式、信念系统,占的比重大。其中信念系统由信念、价值、规条构成。作答时,把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达出来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