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文档属性

名称 范进中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30 07:25:00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吴敬梓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疯态: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
侧面描写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他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对范进疯态的描写
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范进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为了科举,范进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因为中举,他“喜极而疯”;也因为中举,他从此荣华富贵……那么,范进中举到底是喜?是悲?
小结:
是喜剧:
小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范进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可笑的疯态,写了胡屠户等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十分好笑;范进虽然发疯,但终于清醒,是大团圆结局;范进中举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是悲剧:
范进把一生都耗费在科举中,过尽卑微屈辱的生活,中举后竟然高兴得疯了,人活得毫无尊严,这不能不说是读书人的不幸;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痴迷科举,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人上人”,升官发财,这样的人做官以后会更加爱护百姓呢,还是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钱财?所以这是老百姓的不幸;一个国家造就出这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担负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这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那么,文中的讽刺效果是通过什么手法达到的呢?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共22张PPT)
吴敬梓
◆1、阅读故事开头,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思考:范进中举前过的是什么日子? (请先从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再分析)
◆2、那么,再来看看中举后的范进又有什么不一样了呢?
中举前
中举后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

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邻居看不起他(他母亲快要饿死,也无人相助)。胡屠户骂他,瞧不起他。
好转
邻居送来许多食物;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提高
邻居贺喜、劝慰、出主意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 “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这一切改变的根本原因是:
  范进中举了


◆中了举了,生活也好了,地位也高了,可是,范进却突然疯了,为什么?
——几十年的贫穷、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无法承受,竟然发疯了。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像范进这样的封建社会读书人来说,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封建科举制度


中(举)
 
  在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
懦弱迂腐
圆滑世故
热衷功名
除了范进,文中塑造的另一个生动形象是:
胡屠户
该死的畜牲!你中了甚么?
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动作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倒运
养到30多岁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有这样的相貌
不是你的文章好
……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癞蛤蟆就想天鹅屁吃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
一口啐在脸上
骂一个狗血喷头
那手早颤起来 替他扯了几十回 笑迷迷的去了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他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文曲星打得吗?
权变权变
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幸会!幸会!
世先生!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
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
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
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
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
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
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中举前
中举后
家境贫寒
忍气吞声
地位卑微
卑怯畏缩
中举发病
地位顿变
谦卑恭敬
热衷功名
随意辱骂
粗俗势利
厉声训斥
蛮横傲慢
千种夸赞
万般讨好
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奔走效力
热心帮助
嫌贫爱富
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
老奸巨滑
不屑一顾

语言 动作
范进
胡屠户
对比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摧残。
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小结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疯态: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
侧面描写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对范进疯态的描写
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范进是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为了科举,范进花了半辈子时间,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因为中举,他“喜极而疯”;也因为中举,他从此荣华富贵……范进中举是喜?是悲?
小结:
是喜剧:
小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范进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可笑的疯态,写了胡屠户等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十分好笑;范进虽然发疯,但终于清醒,是大团圆结局;范进中举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是悲剧:
范进把一生都耗费在科举中,过尽卑微屈辱的生活,中举后竟然高兴得疯了,人活得毫无尊严,这不能不说是读书人的不幸;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痴迷科举,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人上人”,升官发财,这样的人做官以后会更加爱护百姓呢,还是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钱财?所以这是老百姓的不幸;一个国家造就出这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担负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这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共28张PPT)
你知道古人的四大喜事吗?
其中最难求得的是哪一件?
1、久旱逢甘霖 2、他乡遇故知
3、同方花烛夜 4、金榜题名时
吴敬梓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吴敬梓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儒林外史》是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是中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全书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即:反对科举 、反对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 倒运: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商酌: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 斋公 醉醺醺
腼腆 相公 癞蛤蟆
阎王 攥 万贯家私 桑梓 避讳 带挈
啐 簇拥 侥幸
预习检查
(xiù)
(zhāi )
(xūn )
(tiǎn)
(xiàng)
(lài há ma )
(yán )
(zuàn)
(guàn)
(zǐ)
(huì)
(qiè)
(cuì)
(cù)
(jiǎo)
拱手行礼。
事情不顺利,倒霉。
形容骂得很凶。
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量斟酌。
默读课文,
复述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1、阅读故事开头,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思考:范进中举前过的是什么日子? (请先从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再分析)
◆2、那么,再来看看中举后的范进又有什么不一样了呢?
中举前
中举后
生活境况
社会地位
处事态度
住茅草屋,吃小菜饭
不知猪油味
饿了两三天
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捉两鸡的,有搬桌拿凳的,胡屠户送肉送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被丈人骂作“现世宝”
“癞蛤蟆”“尖嘴猴腮”
邻里无人理会
邻居众人口口声声“范老爷”
报录人献计治疯
丈人称他“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拜会,称兄联谊
甘受屈辱
唯唯连声
对张奉迎自如
对胡势利虚伪
◆范进一生都耗费在科场上,他为什么那么痴迷科举?他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掉?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的贫穷、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无法承受,竟然发疯了。
——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在范进心中早已根深蒂固,除了读书考功名,没有其他可追求的了;也因为在封建社会只有科举就可以彻底地改变人的命运,带来财富和地位,成为“人上人”。
该死的畜牲!你中了甚么?
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什么现象?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动作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倒运
养到30多岁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有这样的相貌
不是你的文章好
……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癞蛤蟆就想天鹅屁吃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
一口啐在脸上
骂一个狗血喷头
连斟两碗,壮胆,手颤起来,
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文曲星打得吗?
权变权变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
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
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
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 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幸会!幸会!
世先生!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
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
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
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
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
冷酷无情。这表现了封建社
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中举前
中举后
家境贫寒
忍气吞声
地位卑微
卑怯畏缩
中举发病
地位顿变
谦卑恭敬
热衷功名
随意辱骂
粗俗势利
厉声训斥
蛮横傲慢
千种夸赞
万般讨好
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奔走效力
热心帮助
嫌贫爱富
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
老奸巨滑
不屑一顾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疯态: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跑上集
侧面描写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对范进疯态的描写
动作描写:看、念、拍手(3次)、笑(3次)、 跌倒、爬将起来、飞跑。
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重复)
神态描写: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外貌描写: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 一身的水。
这些夸张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范进是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的丑态,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为了科举,范进花了半辈子时间,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因为中举,他“喜极而疯”;也因为中举,他从此荣华富贵……范进中举是喜?是悲?
小结:
是喜剧:
小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范进在科举制度毒害下可笑的疯态,写了胡屠户等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十分好笑;范进虽然发疯,但终于清醒,是大团圆结局;范进中举从此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是悲剧:
范进把一生都耗费在科举中,过尽卑微屈辱的生活,中举后竟然高兴得疯了,人活得毫无尊严,这不能不说是读书人的不幸;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痴迷科举,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人上人”,升官发财,这样的人做官以后会更加爱护百姓呢?还是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钱财?所以这是老百姓的不幸;一个国家的造就出这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担负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这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语言 动作
范进
胡屠户
对比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摧残。
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小结
这篇文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