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鄂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第二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第一课学生初步观察了土壤,了解了土壤的主要成分的基础上,观察更多种类的土壤,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不同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分为五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比较它们在颜色、颗粒、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环节是几种土壤分別倒入水中,搅拌、静置后,观察各种土壤沉淀后的分层情况,了解各种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第三个环节是对湿的三种土壤分别进行擀或搓,观察它们是否都能被擀成片状或者搓成条状,以此探究它们的黏性差异。第四个环节是把相同量的水分别缓慢,均匀地倒入相同量的三种土壤中,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第五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三种土壤的主要特点。
教材采取了实践活动的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发现不同种类土壤的成分不同,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因其成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将土壤的性质和植物的生长建立联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于这类课程非常感兴趣,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的事物喜欢去探究和尝试,对做实验很感兴趣。
在第一个环节的观察实验中,学生能够运用感官和使用工具去观察,但是在实验的细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培养孩子认真观察,要有耐性。
第二环节分层操作实验也要求学生认真又耐心,注意实验的安全性。这一方面学生容易好奇心过强,忽略我们的教学目标。
另外三年级孩子在语言的组织上需要加强指导,学会在实验中合作、交流、分享意见,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这是三年级孩子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按照质地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并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土壤的主要成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对探究土壤有一定的兴趣,遇到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尝试着用多种方法观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乐于与他人合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沙质土、黏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教学难点:
对探究土壤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
学生学法:实验操作法、探究式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具器械:壤土、沙质土和黏质土样本、放大镜、一次性纸盘、烧杯、玻璃棒、水、湿纸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聚焦问题:
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它就在桌子上面,它是什么?这些土壤是老师带领同学们在不同的地点采集的。用你锐利的小眼睛快速地看一下,这些土壤一样吗?
【设计意图】直接引出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土壤,避免学生过多的被桌子上面的观察对象---土壤样本所吸引,一个简单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聚焦问题
这些不同的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
(三)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土壤。(板书课题)
观察土壤,实验探究:
(一) 布置探究任务一
1.用眼睛观察土壤
师:老师从我们采集的土壤中准备了三种土壤样本,我们把它们编为1-3号土壤样本。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用观察法,观察土壤的颜色、颗粒、气味等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敏锐的小眼睛告诉老师这三种土壤不一样,指的是哪方面不一样呢?
预设:颜色
(2)是的,我们第一眼观察土壤看到的是它的颜色不相同。利用我们的眼睛还可以观察土壤的哪些特点呢?
预设:颗粒、成分。
【设计意图】承接着开课伊始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到土壤颜色不一样这一问题,顺势引出我们的眼睛还可以观察土壤的哪些特点呢?让学生知道观察法中用眼睛观察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
(3)师:当细小的颗粒看不清时,我们可以应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生演示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教师指正学生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教师演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一种方法:观察物体不动,右手持放大镜,使得镜头与视线平行,将放大镜沿着肉眼与土壤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靠近土壤样本,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第二种方法:放大镜保持不动。把放大镜放于眼前合适的位置保持不动,移动土壤,直到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要正确地使用器材,确保观察的准确性。
(5)出示实验要求(大屏幕)
①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②注意实验卫生及注意事项;
③实验结束后,整理物品,把手洗干净。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
(7)学生用眼睛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 ,教师巡视
(8)汇报观察现象(大屏幕)
1号土壤:浅棕色,颗粒明显,大小不同的颗粒。
2号土壤:棕色,粉状颗粒居多,有的土壤板结成块。
3号土壤:深褐色,大小颗粒和腐烂物掺杂在一起,有植物根须。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和借助工具观察,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数据的好习惯。
2.用鼻子闻观察土壤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土壤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哪种感官进行观察呢?
预设:用鼻子闻
(1)学生演示鼻子闻的方法。
(2)教师纠正并演示正确的方法。
用鼻子闻:不能接近土壤闻,以免土壤颗粒吸入鼻中,科学的方法是将土壤离开一点距离,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腔,辨别它们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3)学生轮流闻土壤,汇报观察现象。
1号土壤很淡的土腥味;2号土壤淡淡的土腥味;3号土壤腥味较浓,夹杂腐烂气味。
3.用手捻观察土壤
师:除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我们还可以用手摸一摸、捻一捻的方法观察土壤,但是不能用嘴品尝土壤。
用手摸一摸,捻一捻可以感知土壤的哪些特征呢?
(2)师讲解注意事项:用手捻时,要试探着去做,避免土壤中有锐利的东西划伤自己的手。
(3)学生观察活动。感知土壤的颗粒,感知土壤的干湿,发现它们颗粒中有没有沙石等特征。
(4)汇报观察现象。
1号土壤:颗粒感较粗糙,很硬,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2号土壤:颗粒较细腻,细小的颗粒,成块土壤捻压后可散开,有黏性。
3号土壤:有颗粒感,颗粒大小不同,很柔软。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着用多种方法观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对探究土壤有一定的兴趣,并且遇到问题能够积极思考,乐于与他人合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5)小结:从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1号、2号、3号土壤在颜色、气味、颗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并且我们发现每种土壤中都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怎样把它们区分开呢?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探究活动。
(二)布置探究任务二
1.师:我们利用分层法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请看实验要求。
(l)把适量的土壤样本慢慢倒入水中;
(2)不断搅拌,让土壤在水中完全打散;搅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玻璃棒或容器(如烧杯等)破裂;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容器底,不要发出响声;搅拌时要以一个方向搅拌。
(3)静置不动,在出现清晰的土层后观察并记录分层的情况。
2.师演示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一定要讲解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要进行实验步骤的演示。因为三年级学生还小,操作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验前教师有必要把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清楚,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很准确的操作。
3.学生小组实验。充分搅拌后就静置。安静的观察土壤沉淀后分为几层呢?
4.教师巡视,时刻提醒或纠正实验中操作不恰当的地方。
5.师:由于我们实验的时间较短,杯子的水较混浊。为节省时间,老师在上课之前已将实验样本沉降好了,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三种样品的分层情况。
6.每小组发一种实验样本,学生观察分层现象。
7.学生汇报所观察实验样本的分层情况。
8.教师介绍土壤在水中的分层情况。
师:土壤在水中搅拌后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在杯底通常会出现两层,大家观察这两层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下面一层颗粒较大我们称为沙粒,上面一层颗粒较小我们称为黏粒 。
比较一下1号土壤和3号土壤,哪个沙粒更多一些;2号土壤和3号土壤哪个黏粒更多一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沉降好的样本进行观察,目的使学生们通过亲眼看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10.请在活动记录上,记录一下含沙量的情况
土壤(1):沙粒多、黏粒少
土壤(2):沙粒少、黏粒多
土壤(3):沙粒和黏粒居中
11.阅读资料(大屏幕)
土壤按质地分,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沙质土是由大量的沙粒和少量的黏粒混合而成的,呈浅棕色。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呈棕色或红色。壤土的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颜色一般较深。
(板书)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根据资料的内容,结合我们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大家猜猜这三种土壤样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呢?为什么是这种土壤类型呢?
(大屏幕)
1 号土壤属于沙质土,沙粒多、黏粒少。
2 号土壤属于黏质土,沙粒少、黏粒多。
3 号土壤属于壤土,沙粒和黏粒居中。
【设计意图】通过将实验现象与小资料内容结合,判断土壤类型,教育学生科学讲究的证据,要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结果相结合,做出正确的判断。
13.小结:今天我们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土壤按照质地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点。土壤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着同学门继续探究。
三、布置居家探究任务:(课件出示)
1.探究任务一:采集田野土壤样土,观察土壤的颜色、气味、颗粒等特征。
2.探究任务二:利用分层法实验观察田野土壤的成分。
温馨提示:在家进行实践活动,可用废旧透明容器进行! 实验结束后,务必把手清洗干净。
【设计意图】居家探究任务的布置,目的是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并且分析我们周围的土壤类型。为下节课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奠定一定基础。
板书设计:
2.比较不同的土壤
沙质土
黏质土
壤 土
教学反思:
优势:
1.实验前明确任务。教师在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前,让学生明确了实验任务,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带着任务去观察,去实验,目标明确,所以实验效果很好。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每一步的操作前教师都不忘提醒大家注意事项、实验要求以及操作步骤。学生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才能在强烈的好奇心下,不忙乱操作,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鼓励动手操作,培养探究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感官去观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锻炼探究实践能力。
4.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真正实验中观察到的汇报出来。让学生真正懂得科学实验必须事实求实,严谨细致的道理。
不足及补救措施:
1.三年级学生对实验课堂十分感兴趣,有时课堂上对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总是意犹未尽,易影响课堂进程。
2.老师虽然已经讲解了每一个操作的注意事项,但是个别学生们在自己实验时还是出现不规范操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不断巡视,及时纠正讲解。
3.三年级学生语言描述能力还是存在一定欠缺,科学术语表述不准确,教师还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多加以指导。
评课:
聂老师课前准备较充分,教师授课仪态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课堂掌控力较强。教学设计、实施、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环节设计合理,知识衔接自然,疏密有致。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年龄大小、知识接受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参与学习、思考、交流、合作、演示、实验等活动,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验到实验教学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聂老师选择了农村地区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壤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授课。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安排适中,教师教态自然,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堂上教师言简意赅引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和分层法实验,观察土壤的特点,教学重点突出。探究活动中,教师从问题入手,每个环节的探究目标明确,注意事项提醒到位,操作过程及器材使用规范,利于学生自己操作,突破了教学难点。操作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真切感觉到,我们身边熟悉的土壤还有这么奥秘,再次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