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衰老是由构成人体的所有器官系统性功能的衰退造成的,即人体的“零部件”老化了。人体的绝大多数器官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取代损坏或异常细胞,已知的,几乎所有的器官中均存在着一类特殊的细胞,它们能________地产生新的多功能细胞补充和修复受损器官,这种特殊的细胞就是干细胞,干细胞不仅能在体内“干活儿”,(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等血液系统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过,干细胞并不是________的,它也会衰老,且可能是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观,干细胞衰老的成因是当前衰老研究领域最前沿和极为活跃的分支,研究者提出了细胞自噬假说、线粒体和代谢调节假说等种种说法。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蚕食着干细胞的活力,还需要学界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由于干细胞衰老本身的复杂性,迄今发现的能抑制干细胞衰老的方法________。最新研究发现,人为药物干预提高线粒体活性能直接延缓多种干细胞衰老,治疗小鼠骨骼肌萎缩疾病,并能提高约10%的小鼠寿命。对于人类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真正有效地对抗衰老和相关疾病的“秘方”也________了。此外,提高细胞自噬能力,加速细胞的“自我更新”,也可以达到防止干细胞过早衰老的目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源源不断 永葆青春 屈指可数 指日可待
B.络绎不绝 永葆青春 历历可数 指日可待
C.源源不断 生生不息 屈指可数 为期不远
D.络绎不绝 生生不息 历历可数 为期不远
【解析】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第一空,语境所说对象是“细胞”,如使用“络绎不绝”则对象不当,故应用“源源不断”。“永葆青春”,长久的保持年轻;“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衍。第二空,从后面“它也会衰老”可知,前面应是与“衰老”相反的“青春”,故填写“永葆青春”。“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第三空,从前面“由于干细胞衰老本身的复杂性,迄今发现的能抑制干细胞衰老的方法”可知,此处应是说这种方法很少,应使用“屈指可数”。“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为期不远”,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第四空,由“对于人类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真正有效地对抗衰老和相关疾病的‘秘方’也________了”可知,此处应说很快就可以实现,应使用“指日可待”。故选A。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经过人工培养后,还能被移植到体内
B.在体外人工培养后还能被移植到体内
C.还能在体外人工培养,然后移植到体内
D.还能人工培养,然后从体外移植到体内
【解析】 从语境来看,由前面“干细胞不仅能在体内‘干活儿’”可知,后面应是说“在体外”,且要有与“不仅”搭配的关联词,这就排除AB项;从句式结构来看,前面说“不仅能在体内‘干活儿’”,后面应使用与之相近的句式,如“还能在体外人工培养”,这就排除D项。故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善
B.如果能够避免、矫正或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观
C.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变
D.如果能够避免、矫正或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善
【解析】 “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观”,第一个问题“避免、矫正和延缓”并列不当,改为“避免、矫正或延缓”,排除AC两项;第二个问题“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观”搭配不当,“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改变”指事物发生显著差别,强调变化,可好可坏。人体衰老的状况不可能出现新的面目,只能是“改善”,即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排除BC两项。故选D。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BD )
A.《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她率先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女性。
B.“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诗歌吟咏的是,诸葛亮为报先皇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辅佐幼主刘禅。
C.天保大佬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说他以后想为翠翠唱歌,但又觉得翠翠太娇了,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祖父又喜又愁。
D.欧也妮让格拉桑代表自己去巴黎,把夏尔所欠本金和利息全部还清。夏尔拿到收据并得知欧也妮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财产,惊呆了。
E.无论是刚一开始怕儿子冲撞新丈夫对他的教育引导,还是后来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都能体现莎士比亚对王后乔特鲁德双重性格的塑造。
【解析】 B张冠李戴,从“汉水功勋”可知汉水赵云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当阳”即当阳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救幼主和甘夫人。D代表欧也妮去巴黎,把夏尔所欠本金和利息全部还清的人是特·蓬风。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阅读微信,要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少,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微信使人们阅读提速、便捷,因而无时无刻不在看微信,成了任何地方的风景。
B.人们原本的读书时间就已少得可怜,潮水般涌来的微信量,更使其无一席之地。
C.人们喜好读微信,是缘于微信的信息量大、信息转发方便以及信息的真实度高。
D.不少微信群走向近亲繁殖,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人们难以得到提升。
【解析】 C项,“信息的真实度高”错,文中无据。文中讲述了微信的信息量大、信息转发方便,但关于微信信息的真实度高文中没有说明。故选C。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然后再对阅读微信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使人易于接受。
B.文章既肯定微信阅读的优点,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过度阅读可能会对人产生的危害。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分析了微信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病态现象。
D.文章列举的例子贴近人们的生活,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论证环环相扣,说服力很强。
【解析】 C项,“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中“比喻论证”错,文章并未运用比喻论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引用论证,“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是举例论证。故选C。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过去我们的阅读量少,是因为纸质媒体虽然数量多,但使用起来不如微信阅读快速便捷。
B.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不对的信息被转发,原因是人们需要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为了获得转发量,有些人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作噱头,以致微信信息都不可信。
D.阅读、转发微信无可厚非,但阅读和转发多了,就定会陷入病态,误了别人,误了自己。
【解析】 A项,“纸质媒体虽然数量多”文中无据。原文是“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少,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并没有涉及到“纸质媒体虽然数量多”。C项,“以致微信信息都不可信”夸大其词。原文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原文中说“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所以选项“以致微信信息都不可信”夸大其词。D项,“但阅读和转发多了就定会……”,语气绝对,且原文是“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故选B。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梁廷栋,郡陵人。父克从,太常少卿。廷栋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召改礼部,历仪制郎中。天启五年,迁抚治西宁参议。七年,调永平兵备副使。督抚以下为魏忠贤建祠,廷栋独不往,乞终养归。崇祯元年,大清兵克遵化,巡抚王元雅自猛,即擢廷栋右佥都御史代之。廷栋请赐对,面陈方略,报可。未几,督师袁崇焕下狱,复擢廷栋兵部右侍郎兼故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援军。廷栋有才知兵,奏对明爽,帝心异之。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而廷臣见其骤用,心嫉之。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未几,工部主事李逢申勒廷栋虚名,崇道言廷栋轻于发言,致临洗、固原入卫兵变。帝皆不纳。五月,永平四城复,赏廷栋调度功,加太子少保,世荫锦衣全事。其秋,廷栋以兵食不足,将加赋,疏入,帝俞其言,下户部协议。户部尚书毕自严阿廷栋意,即言今日之策,无逾加赋。于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又极陈陕西致寇之由,请重惩将吏贪污者以纤军民之愤,塞叛乱之源。帝皆褒纳。廷栋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帝甚倚任。给事中葛应斗勒御史袁弘勋纳参将胡宗明金,请嘱兵部;廷栋亦勒弘勋及锦衣张道溶通贿状。两人遂下狱。两人者,吏部尚书王永光私人也。廷栋谋并去永光,以己代之,得释兵事,永光遂由此去。御史水佳允者,弘勋郡人也,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节选自《明史·梁廷栋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B.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C.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D.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终养本义是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官员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
B.擢是指提升官职,超擢则是破格提升。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陟、进、迁等。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
D.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赋税、祭祀、外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户部尚书。
【解析】 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外交等职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梁廷栋很有原则,不趋炎附势。总督巡抚以下的官都去为魏忠贤建立祠堂,但梁廷栋不但不去,反而告假回乡。
B.梁廷栋关心国家大事,多次上奏。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后,廷栋担任右佥都御史,请求皇上召见,当面陈述谋略。
C.梁廷栋富有军事才能,得到皇帝重用。他所陈述的关于战争的意见多切中要害,还在收复永平四城时有调度之功。
D.梁廷栋处理公文果断,但意气用事。因功绩赫赫受到朝廷大臣的嫉妒,面对大臣的弹劾他反唇相讥,毫不退让。
【解析】 由文末“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一句可知本项中的“意气用事”“反唇相讥,毫不退让”错误。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5分)
译文:当时京师虽已解除非常的戒备措施,紧急公文仍然交错纷繁,廷栋分析决断毫无积压。
(2)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5分)
译文:给事中陈良训首先指责廷栋,廷栋上疏争辩,乞求到险要的边疆去效力,下诏优厚地慰劳挽留他。
【参考译文】
梁廷栋,郡陵人。父亲克从,是太常少卿。廷栋考取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官南京兵部主事,召入改任礼部,曾任仪制郎中。天启五年,提升为抚治西宁参议。七年调任永平兵备副使。总督巡抚以下的官为魏忠贤建立祠堂,唯独廷栋不去,乞求请假回家给尊亲养老送终。崇祯元年,大清兵攻克遵化,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即提拔廷栋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廷栋请求召见应对,当面陈述谋略,回答可以。不久,督师袁崇焕被关入监狱,又提拔廷栋为兵部右侍郎兼原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面的援军。廷栋有才能通晓兵事,奏对明白爽快,皇上认为他不寻常。当时京师虽已解除非常的戒备措施,紧急公文仍然交错纷繁,廷栋分析决断毫无积压。可是朝廷大臣见他突然受到重用,心里嫉妒他。给事中陈良训首先指责廷栋,廷栋上疏争辩,乞求到险要的边疆去效力,下诏优厚地慰劳挽留他。没有多久,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劾廷栋徒有虚名。崇道又说廷栋发言轻率,导致临洗、固原入京护卫的士兵哗变。皇上都不听。五月,永平四城收复,奖赏廷栋指挥的功劳,加太子少保,世代荫袭锦衣卫全事。那一年秋天,廷栋因为军给不足,将要增加赋税,奏疏入内,皇上同意他的话,交户部商议。户部尚书毕自严逢迎廷栋的意思,就说今日的计策没有比增加田赋更好的。于是增加赋税一百六十五万多,天下都嗟叹怨恨。又极力陈述陕西招致盗贼的缘由,请求重惩贪污的将领官吏来缓解军民的愤怒,堵断叛乱的源头。皇上都给予褒奖采纳。廷栋朝廷任职一年多,所陈述的关于战争的意见多切中要害,皇上很倚重信任他。给事中葛应斗弹劾御史袁弘勋收取参将胡宗明的钱财,请求将此事交兵部处理。廷栋也弹劾弘勋及锦衣卫张道溶互相贿赂的事。两人于是被关进监狱。这两个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的心腹之人。廷栋谋划将永光一并除去,由自己代替他,可以摆脱军事,永光就因此离去。御史水佳允是弘勋的同乡,两次上疏极力攻击廷栋,公布他给监察官员的手书,并且说他纵容奸人沈敏勾结蓟镇巡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上疏辩解并请求离职,皇上还是安慰挽留他。
12.阅读下面的清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①。
湔裙②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此诗为作者悼念亡妻之作,“春山”代指亡妻。②湔(jiān)裙:古代的一种风俗,指农历正月,女子洗衣于水边,以避灾祸,平安度过厄难。
(1)词的上片是如何刻画“寒柳”形象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以问句“飞絮飞花何处是”和叠音词“疏疏”写出寒柳的萧条、稀疏之形,以“层冰积雪”、冷月相照的环境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神态,丰富了寒柳的形象。
(2)下片最后两句“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在表达上有何巧妙之处?(4分)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西风以人的情感,写西风因无论如何吹拂也无法让紧锁的眉头舒展而感到遗憾(或:埋怨西风无论如何吹拂也无法让紧锁的眉头舒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心愁苦的深重;“吹不散眉弯”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表现得真实可感。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__城阙辅三秦__,__风烟望五津__”。
(2)《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钉头磷磷__,__多于在庾之粟粒__”。
(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是发出:“__然则何时而乐耶__”的疑问,然后假借别人之口回答,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上中学期间,王卫国注有一次回到清涧老家,母亲用家里仅剩的高粱面和土豆丝包了一锅“变食”。煮沸的“变食”一个个烂在锅里,站在灶台旁的母亲非常难过地转开身去,默默地流泪。面对这“四分五裂”的“变食”,王卫国一句话也没说,操起筷子,就狠命地吃起来,一口一口地强咽着……他知道,“变食”是陕北人最好的饭。这顿在极端贫穷的环境下做出的“变食”,寄托着母亲沉甸甸的希望。
这种饥饿感是刻骨铭心的,在路遥身上缠绕了一生。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从孙少平吃早饭开始起笔的,生存与奋斗成为孙少平人生的关键词。
事实上,这种饥饿感既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又成为他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
在延川中学六乙班这个县城学生占大多数、物质生活对比鲜明的班集体中,男生王卫国在经受歧视和冷遇的时候,也得到过温暖和友谊,许多同学都向他伸出过援助的手。他已经摆脱了在城关小学上“完小”时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和屈辱感,而且在不断丰富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高度超越。
王卫国依然喜欢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到新华书店翻书。他迷上了《参考消息》,对时事政治尤为关注,而且可以自己分析理解。就是因为这个特长,使得他的视野要比同辈人开阔得多。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竟兴奋得彻夜难眠,站在县中学空旷的大院里,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寻找着加加林乘坐的飞船轨道。
王卫国为何对尤里·加加林投入如此不切实际的巨大关注?这与其梦想有关。加加林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太空中遨游的宇航员,这是在人类伟大想象与科学工作推动下创造出的奇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男生王卫国就在《参考消息》中获取了超越人生的丰富营养。王卫国对加加林的热爱,一直持续到他成名后创作《人生》的时候。他在设计一位在“城乡交叉地带”奋斗的主人公的名字时,第一感觉就是“高加林”三个字最为妥帖。当然,这是后话。
六乙班是一个尖子班,学生们大都很有个性,也是当时延川中学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先后换过四任班主任。王卫国不擅长数理化,上课时,他想听就认真听,不想听时就旁若无人地看小说,也不影响别人听课。好在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很宽容,从不强迫学生,允许学生看自己喜欢的书,并且开导王卫国:“你不爱学数学,我很理解,你对文学感兴趣就应该下功夫学,不要荒废时间。”
班主任的宽容,使王卫国有条件广泛涉猎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苏联翻译小说,另外还有《把一切献给党》《牛虻》等。延川中学当时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图书馆,王卫国是那里的常客。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人物成为他心目中最仰慕的英雄。他从语文老师那里借出保存了多年的文学杂志,逐一翻阅。他甚至还与县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老师搞好关系,偷偷借出那个时期的许多“禁书”,钻到校园后面的山沟里阅读。王卫国中学同学多年后的共同印象,就是他如饥似渴地吞食着所能找到的一切精神食粮,抓住一切机会读书看报。这样偏科性的学习结果是,他的语文成绩出类拔萃,写出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各个年级传阅。班主任老师也有意识地在班务活动中发挥王卫国的才能,只要与文学有关的活动就用他。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对身心都在成长过程中的少年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时的延川中学师生,都认为这位经常吃不饱的男生王卫国是“笔杆子”。这种久而久之的刺激,不断鼓励着王卫国,他的情感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开始有了最初的文学激情与冲动,他开始写日记,开始评析时事政治,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与在城关小学上学时一样,王卫国依然是六乙班上的活跃分子,依然是全班同学的中心。他篮球打得好,个子不高,很灵活,很猛,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甚至被抽到校篮球队,成为校学生篮球队主力队员。在他的带领下,六乙班在初中部的篮球联赛中常是第一名。人气极高的王卫国依然延续在城关小学时给同学起绰号的传统,班里同学的绰号大都是王卫国“亲自命名”的。这些逗趣的绰号成为同学们紧张学习生活中的笑资,班级里经常能传来活泼与快乐的笑声……
(摘编自厚夫《路遥传》)
注:王卫国:即路遥。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男生王卫国所在的延川中学的班级中县城学生占大多数,同学之间物质生活对比鲜明,他经常受歧视和冷遇,从未得到过温暖和友谊。
B.王卫国创作《人生》设计主人公的名字时,“第一感觉就是‘高加林’三个字最为妥帖”,这是他特别关注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所致。
C.王卫国不擅长数理化,上课时也不认真听课,不是旁若无人地看小说,就是影响别人听课,导致他所在的班级先后换过四任班主任。
D.王卫国为了能够借书甚至和县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老师搞好关系,偷偷借出许多“禁书”来阅读,可见他是一个趣味低级的男生。
E.王卫国在延川中学是个活跃分子,爱打篮球,是班里的篮球主力,打球还得过名次;爱给班里的同学起绰号,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快乐与欢笑。
【解析】 A项,“他经常受歧视和冷遇,从未得到过温暖和友谊”错,原文是“在经受歧视和冷遇的时候,也得到过温暖和友谊”。C项,“上课时也不认真听课,不是旁若无人地看小说,就是影响别人听课”错,原文是“上课时,他想听就认真听,不想听时就旁若无人地看小说,也不影响别人听课”;同时换班主任也与他没有关系。D项,“趣味低级”表述不妥,当时很多所谓的“禁书”其实是健康的。
15.从本文看,王卫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答案】 ①喜欢阅读,写作能力强;②有梦想,上进心强;③个性鲜明,人气很高。
16.文章最后一段写王卫国打球、给同学起绰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反映传主的性格;②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17.王卫国(路遥)是知名作家,有果必有因。请根据本文信息归纳其成功的原因。(6分)
【答案】 ①小时候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母亲的希望;②对英雄人物的仰慕;③广泛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④老师同学的刺激与鼓励,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开导;⑤做事认真刻苦。
六、(15分)
18.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征稿启事
①《东山哲学学报》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②热诚欢迎海内外知名人士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③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文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二)④撰写格式请执行本刊的编排规范,规范详见《东山哲学学报》文稿。
(三)⑤如本刊认为稿件需要改动,将主动垂询作者,商量改动事宜。
(四)⑥来稿三个月未被录用,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⑦鉴于人力有限的原因,本刊一般不予退稿,烦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⑧欢迎将稿件投至本编辑部的电子信箱:Dszx@163.com。
⑨承蒙国内外作者的热心支持,本刊得以不断发展,于此谨致谢忱。
《东山哲学学报》编辑部
2020年8月5日
【答案】 __②处“知名人士”用语不当,可改为“学者”;⑤处“垂询”用语不得体,“将主动垂询作者”改为“将主动征求作者意见”;⑥处“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没主语,表意不清,可加“作者”;⑦“鉴于人力有限的原因”,句式杂糅,“鉴于”有“由于”的意思,要去掉“的原因”__。
1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一支话筒、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就能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2019年以来,在一些网红主播的带动下,直播带货彻底“出圈”了。近期,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导购、企业高管、健身教练、银行柜员等,纷纷变身主播登上屏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道新风景。
直播的一个好处是“所见即所得”,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对产品品质直观的信任感;同时,直播把单向购买变成双向互动,交流更有温度和趣味性,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一举超过4
000亿元,诞生了“5分钟卖掉1.5万支口红”的带货纪录。
开拓销售新渠道、探索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企业在困境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宅”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直播不仅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用户之间的交互也形成了万人同购物的特殊消费体验。线下消费停滞、线上市场复苏,许多传统行业乘势而为,抓住这一机遇,大大降低因疫情造成的损失,甚至找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当前的“直播+助农”,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模式。
【答案】 关键信息:①直播成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②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③直播可为企业开拓销售新渠道(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研究发现,__①__,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另一类是政治驱动,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表着高额经济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__②__,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__③__。
【答案】 ①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__②为了减少虚假信息__③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材料二: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
——《南方周末》2019新年献词
材料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们常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向】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本题有三则材料,第一则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二则强调一个人要勇于担当责任。第三则强调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前面两则材料是为第三则材料作铺垫。写作要求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综合起来分析,立意应围绕“青年人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进行。
立意参考: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青年人要勇于担当。
③青春要有追求,不能迷茫。
④有梦想的青春有方向。
【佳作赏读】
致正值青春的我们
梁任公先生在那篇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青年人若乳虎雏鹰,既要有搏击四海的斗志,也要有不畏风雨的勇气,纵风刀霜剑严相逼,也要逆流而上,搏一个岁月无憾,青春无悔。
今天的老者是多年前的青年人,而今天正值青春的我们也会垂垂老去。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和平年代,物质的极大富足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今天繁荣的中国,沉淀着无数前辈们鲜活的青春,而祖国更加昌盛的未来,正等着我们用青春去铸就。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唯有锦绣之思想,方能成锦绣之人生,乃至锦绣之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为思想插上正义的翅膀,才能鹏程万里,不畏迷途。传说岳母曾在岳鹏举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正值青春的岳鹏举从此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抗金救国。而奸臣秦桧只为苟且偷安,虽有才华,却最终成为人人唾弃的“缪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与结局,何尝不是青年时代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之使然?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激流勇进,用果敢与毅力去践行先哲传下的真理,既要承往圣之绝学,也要对讹误勇敢质疑,唯有躬行,方能开万世之太平。
正值青春的我们,要不畏风雨、愈挫愈勇,在一颗种子里看到蓊郁丛林,在一滴水看到江河湖海。
生命的罅隙,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若不曾历经黑暗,如何知黎明曙光的温暖。著名作家莫言不仅历经童年的苦难,那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丰乳肥臀》也一度遭到种种诋毁,但这并不影响他在逐梦路上继续前行,终于成为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有不曾打倒我们的磨难,都将让我们更加强大,只要心向远方,惊涛骇浪又有何惧。
青春是一座永不荒芜的城,这里铭刻着我们的命运与希望。我们在这里铸就此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带着最初的梦想勇敢出发,用一生的时光去走一走在万卷书上读过的万里路,不畏艰险,风雨兼程。当须发皆白时忆起这座城,我们还可以说一句:青春无悔。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有言:“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人生苦短,韶光易逝,愿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勇敢前行,以虔诚之纸笔,书写自己最浓墨重彩的青春。
PAGE
13第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衰老是由构成人体的所有器官系统性功能的衰退造成的,即人体的“零部件”老化了。人体的绝大多数器官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取代损坏或异常细胞,已知的,几乎所有的器官中均存在着一类特殊的细胞,它们能________地产生新的多功能细胞补充和修复受损器官,这种特殊的细胞就是干细胞,干细胞不仅能在体内“干活儿”,(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等血液系统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过,干细胞并不是________的,它也会衰老,且可能是导致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观,干细胞衰老的成因是当前衰老研究领域最前沿和极为活跃的分支,研究者提出了细胞自噬假说、线粒体和代谢调节假说等种种说法。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蚕食着干细胞的活力,还需要学界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由于干细胞衰老本身的复杂性,迄今发现的能抑制干细胞衰老的方法________。最新研究发现,人为药物干预提高线粒体活性能直接延缓多种干细胞衰老,治疗小鼠骨骼肌萎缩疾病,并能提高约10%的小鼠寿命。对于人类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真正有效地对抗衰老和相关疾病的“秘方”也________了。此外,提高细胞自噬能力,加速细胞的“自我更新”,也可以达到防止干细胞过早衰老的目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源源不断 永葆青春 屈指可数 指日可待
B.络绎不绝 永葆青春 历历可数 指日可待
C.源源不断 生生不息 屈指可数 为期不远
D.络绎不绝 生生不息 历历可数 为期不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经过人工培养后,还能被移植到体内
B.在体外人工培养后还能被移植到体内
C.还能在体外人工培养,然后移植到体内
D.还能人工培养,然后从体外移植到体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善
B.如果能够避免、矫正或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观
C.如果能够避免、矫正和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变
D.如果能够避免、矫正或延缓干细胞衰老的过程,理论上可以对人体衰老的状况有所改善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她率先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女性。
B.“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诗歌吟咏的是,诸葛亮为报先皇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辅佐幼主刘禅。
C.天保大佬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说他以后想为翠翠唱歌,但又觉得翠翠太娇了,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祖父又喜又愁。
D.欧也妮让格拉桑代表自己去巴黎,把夏尔所欠本金和利息全部还清。夏尔拿到收据并得知欧也妮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财产,惊呆了。
E.无论是刚一开始怕儿子冲撞新丈夫对他的教育引导,还是后来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都能体现莎士比亚对王后乔特鲁德双重性格的塑造。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阅读微信,要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少,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信使人们阅读提速、便捷,因而无时无刻不在看微信,成了任何地方的风景。
B.人们原本的读书时间就已少得可怜,潮水般涌来的微信量,更使其无一席之地。
C.人们喜好读微信,是缘于微信的信息量大、信息转发方便以及信息的真实度高。
D.不少微信群走向近亲繁殖,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人们难以得到提升。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然后再对阅读微信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使人易于接受。
B.文章既肯定微信阅读的优点,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过度阅读可能会对人产生的危害。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分析了微信阅读过程中的种种病态现象。
D.文章列举的例子贴近人们的生活,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论证环环相扣,说服力很强。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去我们的阅读量少,是因为纸质媒体虽然数量多,但使用起来不如微信阅读快速便捷。
B.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不对的信息被转发,原因是人们需要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为了获得转发量,有些人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作噱头,以致微信信息都不可信。
D.阅读、转发微信无可厚非,但阅读和转发多了,就定会陷入病态,误了别人,误了自己。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梁廷栋,郡陵人。父克从,太常少卿。廷栋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召改礼部,历仪制郎中。天启五年,迁抚治西宁参议。七年,调永平兵备副使。督抚以下为魏忠贤建祠,廷栋独不往,乞终养归。崇祯元年,大清兵克遵化,巡抚王元雅自猛,即擢廷栋右佥都御史代之。廷栋请赐对,面陈方略,报可。未几,督师袁崇焕下狱,复擢廷栋兵部右侍郎兼故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及四方援军。廷栋有才知兵,奏对明爽,帝心异之。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而廷臣见其骤用,心嫉之。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未几,工部主事李逢申勒廷栋虚名,崇道言廷栋轻于发言,致临洗、固原入卫兵变。帝皆不纳。五月,永平四城复,赏廷栋调度功,加太子少保,世荫锦衣全事。其秋,廷栋以兵食不足,将加赋,疏入,帝俞其言,下户部协议。户部尚书毕自严阿廷栋意,即言今日之策,无逾加赋。于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又极陈陕西致寇之由,请重惩将吏贪污者以纤军民之愤,塞叛乱之源。帝皆褒纳。廷栋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帝甚倚任。给事中葛应斗勒御史袁弘勋纳参将胡宗明金,请嘱兵部;廷栋亦勒弘勋及锦衣张道溶通贿状。两人遂下狱。两人者,吏部尚书王永光私人也。廷栋谋并去永光,以己代之,得释兵事,永光遂由此去。御史水佳允者,弘勋郡人也,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节选自《明史·梁廷栋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B.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C.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D.两疏力攻廷栋/发其所与/司官手书且言/其纵奸人沈敏/交关蓟抚刘可训/纳贿营私/廷栋疏辩求去/帝犹慰留/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终养本义是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官员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
B.擢是指提升官职,超擢则是破格提升。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陟、进、迁等。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
D.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赋税、祭祀、外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户部尚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廷栋很有原则,不趋炎附势。总督巡抚以下的官都去为魏忠贤建立祠堂,但梁廷栋不但不去,反而告假回乡。
B.梁廷栋关心国家大事,多次上奏。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后,廷栋担任右佥都御史,请求皇上召见,当面陈述谋略。
C.梁廷栋富有军事才能,得到皇帝重用。他所陈述的关于战争的意见多切中要害,还在收复永平四城时有调度之功。
D.梁廷栋处理公文果断,但意气用事。因功绩赫赫受到朝廷大臣的嫉妒,面对大臣的弹劾他反唇相讥,毫不退让。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京师虽解严,羽书旁午,廷栋剖决无滞。(5分)
(2)给事中陈良训首刺廷栋,廷栋疏辨,乞岩疆自效,优诏慰留之。(5分)
12.阅读下面的清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①。
湔裙②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此诗为作者悼念亡妻之作,“春山”代指亡妻。②湔(jiān)裙:古代的一种风俗,指农历正月,女子洗衣于水边,以避灾祸,平安度过厄难。
(1)词的上片是如何刻画“寒柳”形象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下片最后两句“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在表达上有何巧妙之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
)”。
(2)《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_(
)”。
(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是发出:“(
)”的疑问,然后假借别人之口回答,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上中学期间,王卫国注有一次回到清涧老家,母亲用家里仅剩的高粱面和土豆丝包了一锅“变食”。煮沸的“变食”一个个烂在锅里,站在灶台旁的母亲非常难过地转开身去,默默地流泪。面对这“四分五裂”的“变食”,王卫国一句话也没说,操起筷子,就狠命地吃起来,一口一口地强咽着……他知道,“变食”是陕北人最好的饭。这顿在极端贫穷的环境下做出的“变食”,寄托着母亲沉甸甸的希望。
这种饥饿感是刻骨铭心的,在路遥身上缠绕了一生。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从孙少平吃早饭开始起笔的,生存与奋斗成为孙少平人生的关键词。
事实上,这种饥饿感既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又成为他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
在延川中学六乙班这个县城学生占大多数、物质生活对比鲜明的班集体中,男生王卫国在经受歧视和冷遇的时候,也得到过温暖和友谊,许多同学都向他伸出过援助的手。他已经摆脱了在城关小学上“完小”时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和屈辱感,而且在不断丰富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高度超越。
王卫国依然喜欢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到新华书店翻书。他迷上了《参考消息》,对时事政治尤为关注,而且可以自己分析理解。就是因为这个特长,使得他的视野要比同辈人开阔得多。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竟兴奋得彻夜难眠,站在县中学空旷的大院里,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寻找着加加林乘坐的飞船轨道。
王卫国为何对尤里·加加林投入如此不切实际的巨大关注?这与其梦想有关。加加林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太空中遨游的宇航员,这是在人类伟大想象与科学工作推动下创造出的奇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男生王卫国就在《参考消息》中获取了超越人生的丰富营养。王卫国对加加林的热爱,一直持续到他成名后创作《人生》的时候。他在设计一位在“城乡交叉地带”奋斗的主人公的名字时,第一感觉就是“高加林”三个字最为妥帖。当然,这是后话。
六乙班是一个尖子班,学生们大都很有个性,也是当时延川中学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先后换过四任班主任。王卫国不擅长数理化,上课时,他想听就认真听,不想听时就旁若无人地看小说,也不影响别人听课。好在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很宽容,从不强迫学生,允许学生看自己喜欢的书,并且开导王卫国:“你不爱学数学,我很理解,你对文学感兴趣就应该下功夫学,不要荒废时间。”
班主任的宽容,使王卫国有条件广泛涉猎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苏联翻译小说,另外还有《把一切献给党》《牛虻》等。延川中学当时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图书馆,王卫国是那里的常客。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等人物成为他心目中最仰慕的英雄。他从语文老师那里借出保存了多年的文学杂志,逐一翻阅。他甚至还与县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老师搞好关系,偷偷借出那个时期的许多“禁书”,钻到校园后面的山沟里阅读。王卫国中学同学多年后的共同印象,就是他如饥似渴地吞食着所能找到的一切精神食粮,抓住一切机会读书看报。这样偏科性的学习结果是,他的语文成绩出类拔萃,写出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各个年级传阅。班主任老师也有意识地在班务活动中发挥王卫国的才能,只要与文学有关的活动就用他。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对身心都在成长过程中的少年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时的延川中学师生,都认为这位经常吃不饱的男生王卫国是“笔杆子”。这种久而久之的刺激,不断鼓励着王卫国,他的情感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开始有了最初的文学激情与冲动,他开始写日记,开始评析时事政治,也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与在城关小学上学时一样,王卫国依然是六乙班上的活跃分子,依然是全班同学的中心。他篮球打得好,个子不高,很灵活,很猛,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甚至被抽到校篮球队,成为校学生篮球队主力队员。在他的带领下,六乙班在初中部的篮球联赛中常是第一名。人气极高的王卫国依然延续在城关小学时给同学起绰号的传统,班里同学的绰号大都是王卫国“亲自命名”的。这些逗趣的绰号成为同学们紧张学习生活中的笑资,班级里经常能传来活泼与快乐的笑声……
(摘编自厚夫《路遥传》)
注:王卫国:即路遥。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男生王卫国所在的延川中学的班级中县城学生占大多数,同学之间物质生活对比鲜明,他经常受歧视和冷遇,从未得到过温暖和友谊。
B.王卫国创作《人生》设计主人公的名字时,“第一感觉就是‘高加林’三个字最为妥帖”,这是他特别关注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所致。
C.王卫国不擅长数理化,上课时也不认真听课,不是旁若无人地看小说,就是影响别人听课,导致他所在的班级先后换过四任班主任。
D.王卫国为了能够借书甚至和县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老师搞好关系,偷偷借出许多“禁书”来阅读,可见他是一个趣味低级的男生。
E.王卫国在延川中学是个活跃分子,爱打篮球,是班里的篮球主力,打球还得过名次;爱给班里的同学起绰号,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快乐与欢笑。
15.从本文看,王卫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16.文章最后一段写王卫国打球、给同学起绰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7.王卫国(路遥)是知名作家,有果必有因。请根据本文信息归纳其成功的原因。(6分)
六、(15分)
18.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征稿启事
①《东山哲学学报》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②热诚欢迎海内外知名人士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③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学术论著,文内请勿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二)④撰写格式请执行本刊的编排规范,规范详见《东山哲学学报》文稿。
(三)⑤如本刊认为稿件需要改动,将主动垂询作者,商量改动事宜。
(四)⑥来稿三个月未被录用,有权对稿件另行处理。⑦鉴于人力有限的原因,本刊一般不予退稿,烦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⑧欢迎将稿件投至本编辑部的电子信箱:Dszx@163.com。
⑨承蒙国内外作者的热心支持,本刊得以不断发展,于此谨致谢忱。
《东山哲学学报》编辑部
2020年8月5日
1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一支话筒、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就能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2019年以来,在一些网红主播的带动下,直播带货彻底“出圈”了。近期,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导购、企业高管、健身教练、银行柜员等,纷纷变身主播登上屏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道新风景。
直播的一个好处是“所见即所得”,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对产品品质直观的信任感;同时,直播把单向购买变成双向互动,交流更有温度和趣味性,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一举超过4
000亿元,诞生了“5分钟卖掉1.5万支口红”的带货纪录。
开拓销售新渠道、探索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企业在困境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宅”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直播不仅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用户之间的交互也形成了万人同购物的特殊消费体验。线下消费停滞、线上市场复苏,许多传统行业乘势而为,抓住这一机遇,大大降低因疫情造成的损失,甚至找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当前的“直播+助农”,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模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研究发现,__①__,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另一类是政治驱动,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表着高额经济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__②__,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__③__。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材料二: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
——《南方周末》2019新年献词
材料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们常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向】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本题有三则材料,第一则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二则强调一个人要勇于担当责任。第三则强调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前面两则材料是为第三则材料作铺垫。写作要求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综合起来分析,立意应围绕“青年人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进行。
立意参考: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青年人要勇于担当。
③青春要有追求,不能迷茫。
④有梦想的青春有方向。
PAG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