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
孩子们,喜欢读故事吗?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读过。
2.
你们读过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这是现代人写的文章,所以叫“现代文”。(出示现代文《司马光》)
3.但是在几百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出示文言文《司马光》),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所以叫“古文”,也叫“文言文”。
谁发现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预设:字数少、语言不同)
4.
文言文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司马光》。
5.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是本课一个生字,书写时要注意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口的起笔在框的外面)
齐读课题
6.孩子们,司马光姓什么?我们大家的姓都是一个字,叫单姓;像司马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这篇课文中接触过复姓。
二、初读文言文
1.课文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要给你们点赞!
2.这些字词都会读吗?(出示字词,指名读)
司马
登瓮
没
跌
持石
水迸
3.
去掉拼音还认识吗?
请这一排同学来读,每人一个词语。
一起读一读。
4.字词都掌握了,谁想来挑战读课文?(指名读)
5.孩子,你读的非常流利。下面,仔细听老师读课文,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师范读)
6.孩子,听出来了吗?(语速慢,有停顿等)
孩子,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小耳朵。
7.
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老师就是借助这些停顿符号,把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味的。(出示课件)
8.
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来读读课文。(有点古文的味道了)
9.
孩子们,端起课本,一起跟着老师来读读课文。(师领读)
10.在前面学习的《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古人的样子一起再读课文。
11.还真有点古人的意思呢,了不起!
三、图文对照,理解文义
(一)学习“群儿戏于庭”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和现代文比,难懂一些,更得需要多读多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再读课文,并和同桌说说你的理解。可以是对一句话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字。
故事读懂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
2、第一句话谁读懂了?(出示“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做游戏”
3.老师听你说群是一群,儿是儿童,戏是嬉戏,庭是庭院,这叫什么方法?(组词法)简单的说,把字说成词,把词连成句,我们就讲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请把你的方法贴在黑板上。
4.在这句话中“于”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说“在庭院中做游戏”,而古人却说“做游戏在庭院”,这就是文言文的表达特点。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做游戏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做游戏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做游戏呢?(群鸟戏于林)
学了就会用,想象真丰富,同学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想象了,真了不起!
(二)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接着读。(出示图片)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吗?
2.
“登”是什么意思?请看大屏幕,这是“登”的象形字,表示双手双脚往上爬,双手双脚往瓮上爬叫“登瓮”,双手双脚往高处爬是——登高,双手双脚往山上爬呢?登山。真了不起,都可以像古人一样说话了!
3.“登”是本课生字,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谁来说一说,要想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临写)
4.谁知道“瓮”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看来借助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孩子,请把你的方法贴在黑板上。(注释法)
除了借助注释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瓮”的意思?借助插图能让我们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也要关注插图。(插图法)。
5.一个调皮的孩子爬上瓮,脚下一滑掉入水中,情况怎么样?(很危急)你从哪个字看出的?(没)是啊,水都把这个孩子淹没了。你能读出危急感吗?(真会读书)
(三)学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面对这种危机情况,大家是怎么做的?(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这句话中哪个字指的是人?(众和光)
3.“众”指的是谁?(除了司马光和落水儿童之外的其他人)“光”呢?(司马光)
4.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众皆弃去,皆:全、都;弃:抛弃)
5.司马光是怎么做的?(持:拿、举;击:击打;破:打破)
6.“之”指的是什么?(水瓮)你怎么知道的?看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也能理解词语意思,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联系上下文法”,请把你的方法贴在黑板上。
7.同学们,危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孩子的做法截然不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想办法救人,你觉得司马光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8.
他不光聪明还很勇敢这叫——机智勇敢。
遇事不慌张,这是——沉着冷静。
司马光对待朋友不抛弃,不放弃,是因为他——关爱他人。
9.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家的行为。你们觉得司马光的精神体现了其中的哪一点?(友善)看,古人早在几百年前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友善的好榜样!
(四)学习“水迸,儿得活”
1.故事的结果怎么样了呢?(水迸,儿得活)
水涌出来了,孩子得救了。
落水的孩子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大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2.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谁能借助刚刚总结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做动作。
3.了解了故事内容和情节的跌宕起伏再来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读出画面感。谁想来试试?指名读。(配乐朗读)
4.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也值得我们继续传诵下去,谁能根据提示试着来背一背这篇文言文?
司马光砸缸救人时年仅7岁,比在座的你们年纪还要小,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样的胆识和智慧,也难怪他日后能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
全体起立,让我们带着对司马光的赞美和敬仰,背诵课文!(老师听出了你们对他的崇敬和赞美)
四、总结
孩子们,学了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今天我们通过组词法、注释法、插图法、换词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学习了这篇文言文,认识了一位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关爱他人的小司马光。其实,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课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小任务:
1、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更多的人学习司马光的品质和精神。
2、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文彦博灌水取球》并与同学分享。(共20张PPT)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忽然有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瓮,别的孩子都吓坏了,有的哇哇哇大哭,有的叫喊着去找大人。司马光搬起石头用力砸水瓮,几下就砸破了,瓮里的水涌了出来,那个小朋友得救了。(96字)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30字)
现代文
古文/文言文
司马
24
光
司马
登瓮
没
跌
持石
水迸
wèng
mò
diē
bèng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读书要求:
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并和同桌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是对一句话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个词,或者是一个字。
群儿戏于庭
一群孩子在公园里做游戏。
群儿戏于园。
群鸟戏于林。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登
上宽下窄,上部左低右高,撇捺要舒展。
一儿登瓮,足跌
水中。
没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众
光
对比
众:吓跑
光: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制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
,
一儿
,
足跌
。
众
,
光
,
水
,
儿
。
司马光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今日作业:
1、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自学《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