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苏教版小学科学 单元主题:常见的力 教授课题: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四课。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情况,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第二部分,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第三部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第四部分,综合运用浮力原理,让学生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些年科学课程及相关科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及动手能力。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浮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通过推理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科学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科学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科学态度: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木块、苹果、铁夹、塑料尺、羽毛、石块、蜡烛,泡沫板,水槽,空心塑料球,橡皮泥,天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小动画片,提问:木球掉进树洞里,文彦博是怎么取球的?
学生回答:灌水取球。
[设计意图:由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1.将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物体:木块、苹果、铁夹、塑料尺、羽毛、石块、蜡烛等。
2.实验操作
①先预测物体沉浮情况。
②拿起物体轻轻的接触水面,然后松手,观察物体沉浮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
③实验后取出物体擦干净放回原处。
3.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用“↑”或“↓”表示物体沉浮现象。
4.让学生说一说对于苹果和蜡烛不同猜想的原因。
5.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呢?
用手把泡沫块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
给出定义: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设计意图:观察物体沉浮现象,解释物体漂浮原因,引出浮力的概念。]
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那么测力计的读数是什么样的?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读数会发生变化吗?
2.实验操作
①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
②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3.实验现象:石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比在空气中时小,说明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
4.实验结论: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一)问题1
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一样吗?
1.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
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重的沉,轻的浮。
2.实验材料
空心塑料球、橡皮泥、一盆水
3.实验设计
①给三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 1、2、3。
②1号球内装满橡皮泥,2号球内装一半橡皮泥,3号球内装少许橡皮泥。
③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4.实验现象与结论
1号球
2号球
3号球
沉或浮
结论:在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在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
(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状态一样吗?
1.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体积小的沉,体积大的浮。
2.实验材料
空心塑料球、橡皮泥、天平、一盆水。
3.演示实验
①给三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 1、2、3。
②在空心塑料球中装入橡皮泥,用天平称量,确保装入橡皮泥后三个塑料球的质量相同。
③把三个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4.实验现象与结论
1号小球
2号中球
3号大球
沉或浮
结论:在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体沉,体积大的物体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在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体沉,体积大的物体浮。]
5.小结: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归纳:
①同样大小的物体,质量越轻的越容易浮。
②同样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大的越容易浮。
四、说一说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潜水艇、曹冲称象、打捞铁牛。
五、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课后思考:一块铁球很容易沉入水底,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在科学探究中,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板书设计】
11浮力
体积 质量
不变
质量越大越容易沉 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贯穿始终,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了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操作中,团队配合默契,过程顺利得当,从而得出了浮力大小的两个影响因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
【评课】
高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高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掌握物体沉浮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高老师让学生观看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小动画片,提问:木球掉进树洞里,文彦博是怎么取球的?引入课题,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如:“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那么测力计的读数是什么样的?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读数会发生变化吗?”通过实验证明:石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比在空气中时小,说明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等。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角色的改变。高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老师不再是将课本知识简单地给予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测量、影响浮力的因素等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