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5 09: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雅安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建立起了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实际控制力却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了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秦始皇沿着新修的弛道、直道等巡游天下,并在琅邪等地刻石纪功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皇帝之德,存定四极”。秦始皇此举
A.树立了君主勤政爱民形象 B.得到各地百姓普遍认同
C.复兴了周代礼乐制的传统 D.致力于巩固大一统国家
3.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为一个监察区,设一名专职监察主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这些监察主官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通判 D.参知政事
4.下1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5.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等。但很多时候,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的司礼监的太监,并受其掣肘。这表明,明代
A.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B.皇权逐渐趋于衰落
C.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6.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7.19世纪50年代,英国伯爵克勒拉德恩在给包令博士的信中说到:“自从条约缔结后,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非常有限,帝国非常失望。希望我们英国和法、美的交涉人员通力合作,迫使清政府允许换约”。据此推知,这里缔结的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1858年在天津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近代外交意识渐显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天朝上国观念根除
9.19世纪中期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迫使江西、浙江、安徽等一带的官绅富商竞相逃亡上海,而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却争相坐船逃跑,甚至英法租界也组建防御工事保护自身安全。这一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淞沪会战
10.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B.与立宪派政治理想完全一致
C.完成了推翻封建主义的使命 D.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旨在
A.废除君主专制,防止清朝复辟 B.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12.1925-1927年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在组织上、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一个稳健的提升;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推进 B.三民主义思想的感召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13.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14.1930年,临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觉得革命时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认为“以农村来包围城市”的方针是一种幻想,于是制订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据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A.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B.已出现“右”倾投降主义苗头
C.重视农民战争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争取全国革命胜利愿望急切
15.下图是华裔王小亭于1938年8月28日在被日军轰炸的上海南站拍摄的一张名为“Chinese Baby的照片。这张“幼童孤身哭泣于废墟之中”的照片及相关新闻在欧美媒体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
A.直接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用事实揭露了日军滥杀无辜的罪行
C.表明日本侵华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D.说明中国军民的抗日征途艰难而漫长
16.表1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统计
年份 日陆军总兵力(师) 侵华日陆军兵力(师)
1937 24 21
1938 34 32
1939 41 34
1940 49 38
1941 51 34
1942 58 37
1943 70 38
1944 99 36
1945 海外的侵略军共352万余人 向中国投降的约128万余人
据表1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 B.中国为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C.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历时八年之久 D.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战争中牺牲最大
17.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等标志“新中国”的核心元素大量出现在各阶层的游行队伍中。这
A.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B.宣告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C.寓意着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完成 D.表明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18.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1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体现了该宪法的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政治协商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20.1953年,朝鲜战场停战后,为了给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主动和周边邻国缓和关系。为此,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纪念日,海峡两岸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A.标志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B.标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C.表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22.针对2019年7月以来香港爆发的部分游行人员非法集结、暴力袭警、公然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极端行为,以林郑月娥长官为代表的特区政府多次强调“一国两制”是实现香港良政善治、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根本前提是特区
A.享有高度自治权 B.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断绝与英国的联系
23.22.20世纪70年代,为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里的“东吴”意指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24.表2是公元前399年,关于雅典民众法庭判处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表2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产生方式 表决方式 程序 罪名
约40万 4.7万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举手 审判 不敬神与蛊惑青年

6000 501 抽签


A.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 B.确保了国家机关的决策正确
C.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 D.以民众法庭为最高权力机关
25.古罗马帝国时代创造出司法女神形象,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宝剑,而且紧闭双眼或者是在眼睛上蒙着布条(如下图)。这主要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A.需要借助神的力量 B.具有暴力色彩
C.注重保护私有产权 D.追求公平正义
26.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的胜利,其依据主要在于,该法
A.清除了习惯法的痕迹 B.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C.化解了贸易及财产纠纷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27.“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论一致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英国内阁度议会负责 国王退出英国政治舞台
B 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分权制衡具有虚伪性
C 法国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众议院实际作用很小
D 德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德国封建专制色彩浓厚
28.近代英国对于国王的存废,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但最终英国的国王一直保留至今。这表明英国
A.国王成为专制的主要象征 B.传统文化决定了文明进程
C.君主制度适应了本国国情 D.贵族政治主导了社会转型
29.有学者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开创了现代民主共和政体
C.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 D.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
30.法律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4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相关信息。据此可知,该法律文件是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任期七年 ◆行政元首对议会负责
◆7月14日定为国庆日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石碑上刻着一句名言“万事切忌极端”,成为雅典人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梭伦在执政时指出“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为缓和社会矛盾,他颁布法令规定:平民所欠的债务一律废除,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分为四个等级,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梭伦改革为雅典打上了这种“生态平衡”的烙印。
——据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据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断的谈判和妥协,使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据王希《原则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人的“价值观”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价值观”在梭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争取民主的历程中斗争方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美国宪法是一部“活着的宪法”。(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妥协”现象的认识。(4分)
四川省雅安中学2020届高一上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D B A B B A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D B B D B A B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C C D D D C B D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共40分)
31.(20分)
(1)西汉,察举制。(2分)
魏晋:九品中正制。(2分)
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4分)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任答三点6分)
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分)
(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32.(20分)
(1)价值观:妥协;中庸。(任答—点2分)
体现:一方面“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维护平民利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权 力;另一方面,又实行财产等级制,来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和贵族的利益。(4?分)(答出其它类似的事例亦可。仅回答出了梭伦改革的措施,没有说明,只给2分)
(2)变化趋势:从暴力革命走向妥协(或“从对抗走向妥协”)。(2?分)
原因: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2分)共和派力量增强,与保皇派势均力敌;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长期动荡,人心思定;共和教育(或“公民教育”)发展,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任答一点2分)
(3)宪法创立了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2分)宪法相对稳定并不断得到更新?(2?分)
(4)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政局稳定;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也有其原则;妥协并不是退缩,而是理智的前进。(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皆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