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愣调》教案
教材分析:
1《包愣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作品,具有民间花腔的特色,又揉进了抒情乐句,使花腔更显轻快俏丽,反应出了民歌的一种泼辣风情
歌曲为单段体式,大量运用衬词衬腔装饰音,其中“白楞楞”特别有特色,也是方言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演唱中要注意“楞”字的轻唱,突出这部分音乐的活泼。
2《回娘家》是在全国广为传唱的一首河北小调式歌曲。两个乐段均由四个乐句构成,构成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歌中衬词衬腔的运用活泼生动,增强了歌曲的情感,风趣活泼,形象鲜明,雅俗共赏,富有强烈的戏剧性。
教学目标:
1、欣赏《包愣调》、《回娘家》,掌握民歌常识,了解民歌分类,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特点。
2、演唱《回娘家》,了解小调民歌的风格,激发学习民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分析、演唱等形式来感受华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法、参与式欣赏法、体验式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配乐朗读抛出问题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山东民歌《包愣调》
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
2、分析作品
A.分析歌词“白愣愣”在歌曲中的作用,了解衬词、衬腔。
B.分析旋律的特点及花腔的形成及特点。
C.模唱衬腔的花腔唱法。
D.总结山东民歌的特点。
3、欣赏河北民歌《回娘家》
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
4、分析作品
A.分析歌词,掌握衬词、衬腔的作用。
B.分析旋律的节奏特点,掌握滑音、装饰音的特点及作用。
C.分析伴奏乐器鼓、镲的节奏特点及作用。
D.模唱作品。
E.总结河北民歌的特点。
5、华北民歌的特点
通过分析两首作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华北民歌的特点,教师归纳整理。
6、乐理知识:民歌的分类。
A.按体裁形式分类:号子、山歌、小调。
B.按作用分类:劳动歌、时政歌、礼仪歌和生活歌。
C.学生对所学的两首作品进行归类。
三、演唱河北民歌《回娘家》
1、模唱。
2、强调衬词、衬腔的演唱,体会幽默、风趣的风格。
3、表演唱。
四、课堂小结:民歌是创作的源泉,民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民歌是伴随着时代而生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