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 音乐 学科 音乐 班级 七年五班 授课地点 多功能教室
课题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时间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和了解乐器音色在作品中表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参与式欣赏法、对比式探究法
情感态度: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与聆听,并对作品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音乐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及学生活动预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言:
当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幅油画时,你们是否知道画中描绘的是哪里?画中的人物又在做些什么呢?其实这幅油画叫《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描写的是一队浩浩荡荡的突厥商队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下穿越中亚细亚草原,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亚的地理位置。
中亚包括现在的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在。在19世纪这些地方都属于俄国,就中国来说,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中西部及河西走廊、宁夏、内蒙等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域也都是中亚地区范围。中亚地区的居民多为突厥语民族,也是游牧民族,中亚也被称为突厥斯坦。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再来看这幅画,我们对这幅画好像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要是完全理解还有一定的差距,在1880年俄国作曲家鲍罗丁根据画境创作了一首同名的交响音画来配合解释画作内容,这部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的热情,以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曲家鲍罗丁。
教师用导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提炼重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及学生活动预设
二、
教学过程
二、作者简介:
鲍罗丁(1833-1887),俄国作曲家,俄罗斯“强力五人”的主要成员,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生于圣彼得堡,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化学。他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跟他结识巴拉基列夫等音乐界人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也是俄罗斯“强力五人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鲍罗丁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1869年创作的歌剧《伊戈尔王子》,1880年创作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管弦乐《b小调第二“勇士”交响曲》等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 豪放性格和广阔胸襟。
三、音乐赏析:
鲍罗丁在《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谱上写了如下的说明文字:"被滚滚黄沙覆盖充满神秘和宁静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一阵婉转而忧郁的的俄罗斯歌曲的旋律。渐渐地,可以听到由远而近的马蹄声、驼队的脚步声,夹杂在其中的东方歌调是那样的忧郁而质朴。一队土著的商队,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之下,安然前进。商队慢慢地走远了,俄罗斯宁静的歌曲与东方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回升长久地在草原上萦绕回荡,最后终于消失在远方。
(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形成对作品的初步认知。)
1、乐段分析
师:(我们从作曲家的文字描述中是否发现了一些音乐素材呢?)
生:学生回答
(草原的景象、商队、俄罗斯军队、行进中的商队等)
1、音乐片段的赏析(听片段找出表现的主题)
第一 草原的辽阔
第二 俄罗斯民歌
第三 二者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第四 消失在远方
第五 马蹄声和驼队的脚步声
第六 军队
2、熟悉掌握主题
场景
音乐特点
展现的画面
主题特点
乐器
沙漠、草原
神秘、宁静
空旷、寂静辽阔、美丽
俄罗斯民歌
小提琴、单簧管、圆号
马蹄声、骆驼的脚步声
清脆、嘹亮
商队行进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由远而近
节奏清晰
大提琴、低音提琴
古老的东方歌调
忧郁而质朴
进入荒无人烟的草原
东方歌调
英国管
俄国军队
整齐、雄壮
气势壮观
俄罗斯民歌
乐队全奏
二者融洽相处
优美、和谐
商队和军队和谐相处
东方歌调和俄罗斯民歌
乐队全奏
消失在远方
萦绕回荡
商队在军队的护送下做出草原
俄罗斯民歌
4、感受主题变化的不同
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亲身体验音乐要素与音乐内涵的关系。
5、曲式结构
6、完整欣赏
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乐曲中音乐要素在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师:引导学生提炼音乐素材
生:结合音乐选择符合的内容一一对应,通过对乐段的了解扩展到对整首乐曲的掌握。
了解作者,对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演唱主题旋律,记忆主题旋律的特点,加深对作品各主题的了解,为分析作品做铺垫
。
生:通过层层分析学生对作品逐渐清晰进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作品。
三、课堂小结
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