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二单元+8.3+党费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二单元+8.3+党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16:59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党费
王愿坚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主旨。
2.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结合全文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背景介绍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17
年,王辩到济南读书,随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思想更为开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背景介绍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文学常识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接受任务,负责联系地方党组织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6-29段):“我”与黄新第一次见面,黄新用银洋缴党费被“我”拒收。
第三部分(第30-37段):黄新不顾女儿的饥饿,买盐腌菜用来缴党费。
第四部分(第38-60
段):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牺牲前不忘缴党费。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文本研究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文本研究
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文本研究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文本研究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文本研究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文本研究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究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文本研究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文本研究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文本研究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文本研究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文本研究
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文本研究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文本研究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中心思想
《党费》通过对黄新的一系列光辉事迹的描述,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歌颂了他们在对敌斗争中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艺术特色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艺术特色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________,(
),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________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________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________,吻合无间。
当堂检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爆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B.勾勒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C.勾画
暴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暴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D
解析:A项,判断过于绝对;B项,结构混乱,与上文衔接不够连贯,与前面“尽管”搭配的关联词应是“但(是)”等;C项,“达到有效提升”搭配不当。
当堂检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B
当堂检测
解析:①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词应是与“认真地读”意思相反的,应选“走马观花”。②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根据上文的“提高成绩”和下文“其实……慢慢滋养”可知,应选用“立竿见影”。③索然寡味:形容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根据语境可知,应选“味同嚼蜡”。④矢志不渝: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持之以恒”。所以,答案是B。
当堂检测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B.不但这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C.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D.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
解析:A.“读懂难”习惯说法应是“难读懂”;“不难理解”说明还是好理解的,与文意不符。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语序不当,应将“不但”移至“孩子们”前。C.“读得懂”与前面的反问句矛盾。
D
当堂检测
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语文是美术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春天的杨柳图。
材料:
摄影家
文学家
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镜头
旋律
才情
壮阔景
丰年曲
诗意情
当堂检测
答案:(示例)语文是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的丰年曲。
语文是文学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天的壮阔景。
语文是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寒冬的诗意情。
解析:首先从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例句,再分析所给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所给材料可以看出,要求写的句子是与夏、秋、冬三季有关的比喻句。仿写时,只要抓住每个季节的特点,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第二单元
8.3
党费
教案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主旨。
2.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结合全文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用人物对话、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全文的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细节,分析黄新、“我”等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重点:
探究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史上,我们中华儿女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当祖国处于落后挨打境地时,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忧心如焚,千方百计寻求强国之略,富民之策,“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祖国受到侵略时,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愤然而起,视“一寸河山一寸金”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举起保家卫国的大旗。回望近代史,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当暴虐的敌机在我国的领空不断示威,当家人和朋友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绝境之时,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杀身成仁。
二、写作背景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17
年,王辩到济南读书,随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思想更为开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题目解说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接受任务,负责联系地方党组织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6-29段):“我”与黄新第一次见面,黄新用银洋缴党费被“我”拒收。
第三部分(第30-37段):黄新不顾女儿的饥饿,买盐腌菜用来缴党费。
第四部分(第38-60
段):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牺牲前不忘缴党费。
六、全文分析
1.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明确: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2.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3.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4.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5.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明确: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6.《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明确: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七、中心思想
《党费》通过对黄新的一系列光辉事迹的描述,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歌颂了他们在对敌斗争中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品质。
八、写作特点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不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九、补充资料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十、总结全文
本文讲述的是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时,敌人对百姓进行“并村”,切断党同群众的联系。而上了山的红军极度缺盐,战士们尝到一点咸味都会十分喜悦。百姓也缺油盐,被白匪控制得死死的。黄新同志宁可自己的孩子受不进油盐之苦,也不忘记自己参加红军的丈夫欠了几个月的党费,凑钱买盐腌咸菜送上山。而“我”作为线索人物,在白鬼们搜村的时候是愿意挺身而出的,只因黄新对“我”苦苦相劝,要“我”顾全大局,为了党一定得活着。而她却做出了死的选择,赞扬了共产党员爱党爱民,甚至甘心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生命的精神。
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添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深深感到: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________,能读两本更好。”我建议,一个学生在中学毕业前的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
既然要阅读,就要选择合适的书,而非唯名著是从。很多人去书店,一买就是提高成绩的书、________的书。其实,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长线改革”,要学会等待、学会慢慢滋养。同时,要警惕名著“缩写本”。这一缩写,结果情节删减了,人物不丰满了,读了也________。还要警惕“假的”学生书籍。如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竟然这样写:“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越搞越糊涂吗?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能理解。选择好的读物、好的方式。我相信,________的阅读,不仅是孩子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成就他一生的财富。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只要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B.因孩子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其他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C.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达到有效提升
D.但如果没有阅读作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
水到渠成
索然寡味
矢志不渝
B.走马观花
立竿见影
味同嚼蜡
持之以恒
C.快马加鞭
立竿见影
索然寡味
持之以恒
D.快马加鞭
水到渠成
味同嚼蜡
矢志不渝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孩子们读懂难,大人恐怕都不难理解。
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大人不一定难理解。
C.不但孩子们读得懂,大人都不一定读不通。
D.不但孩子们读不懂,大人恐怕都很难理解。
4.课文《党费》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给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内容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简洁、顺畅,3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判断过于绝对;B项,结构混乱,与上文衔接不够连贯,与前面“尽管”搭配的关联词应是“但(是)”等;C项,“达到有效提升”搭配不当。
2.答案:B 
解析:①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可知,所填词应是与“认真地读”意思相反的,应选“走马观花”。②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根据上文的“提高成绩”和下文“其实……慢慢滋养”可知,应选用“立竿见影”。③索然寡味:形容毫无趣味。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根据语境可知,应选“味同嚼蜡”。④矢志不渝:立下志愿决不改变。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持之以恒”。所以,答案是B。
3.答案:D
解析:A.“读懂难”习惯说法应是“难读懂”;“不难理解”说明还是好理解的,与文意不符。B.“孩子们不但读不懂”语序不当,应将“不但”移至“孩子们”前。C.“读得懂”与前面的反问句矛盾。
4.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这个写作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复述,确切地说,就是改写课文相关内容。因此,首先应找出课文相关内容,即从“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至“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写作时要有所选择。前面部分,即“我”到黄新家门口看到黄新整理咸菜、妞儿想吃咸菜的内容应该略写,一笔带过,如“那天,我到了黄新家,正为她从孩子手中拿过孩子想吃的一根咸菜而说道时,意外发生了”。写作的重点是黄新的应急处理以及为保护“我”、保护“中心县委”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自我牺性精神。这部分内容,课文有许多细节描写,但写作时要改为概述,如得知敌人来了后的内容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文字较多,但写作时,只需概述:“我”当即要走,但黄新拦住“我”,让“我”躲到阁楼上,并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管,一切有她应付。依此方法完成写作即可。8.3
党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________,(
),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________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________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________,吻合无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勾画
爆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B.勾勒
爆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C.勾画
暴发
淋漓尽致
水乳交融
D.勾勒
暴发
酣畅淋漓
浑然一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
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B.不但这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C.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
D.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语文是美术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春天的杨柳图。
材料:
摄影家
文学家
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镜头
旋律
才情
壮阔景
丰年曲
诗意情
3.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站在员工的角度,使用反问句式,对企业主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鲜明,反驳有力,表述简明、通顺。
最近一段时间,“996”成了热点话题。所谓“996”,是指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企业主:①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所以要通过大规模延长工时来维持发展。③试想,哪家企业愿意聘用那些反对“996”、只混日子不奋斗的员工呢?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被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一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从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在一刹那间,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哆哆嗦嗦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根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出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节选自王愿坚《七根火柴》,有删改)
选文写无名战土说话时为什么用“挤”?数数时,“一,二,三,四……”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是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里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惶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叹息地摸着什么,一面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X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青年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住了。他和蔼地用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不上大队伍,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X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警惕“我”,而“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误会解开之前“我”和青年人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
D.“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为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的臂章,他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便用“同志”称呼“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又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B.小说以“我”和青年人对待彼此的态度为主线展开故事,开始时未介绍双方的身份,以制造悬念,紧扣读者的心弦。
C.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臂章被风从帽檐里吹落显得自然、合理。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了温馨和悦的气氛,暗示了军民之间、战友之间的深情。
3.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4.本文标题是“同志”,但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三人行”更贴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课文《党费》写到,“我”第二次下山接头遭遇危险,黄新舍身相救,“我”回到山上,“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而“汇报”的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根据课文相关情节,把“我”给魏政委“汇报”的内容写出来。内容符合课文情节,语言表达简洁、顺畅,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2.D;3.A
解析:1.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原文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描写,两个词均可使用。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原文说的是精神,所以用“爆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前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后者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所以应用“酣畅淋漓”。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语境说的是两种情感在那一刻融合为一体,应用“浑然一体”。
2.从句式照应,语意关联以及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说,前面有“不作……”,后面当照应“而是……”,由此排除A、C两项。从与后文“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应的角度说,对应“捕捉”的应该是“截取”。故排除B项,选D。
3.画框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隐含的”与“暗示”语意重复,可删除“隐含的”,或将“隐含的”改为“强烈的”;二是语序不当,“不但是……”与“也是……”后面的内容应互换位置。B、C两项没有修改第一处语病,且B项中关联词位置不当;D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2.答案:(示例)语文是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的丰年曲。
语文是文学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天的壮阔景。
语文是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寒冬的诗意情。
解析:首先从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例句,再分析所给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所给材料可以看出,要求写的句子是与夏、秋、冬三季有关的比喻句。仿写时,只要抓住每个季节的特点,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3.答案:①企业经营面临压力,就可以无视劳动法规,随意剥夺员工的休息权吗?②强调吃苦耐劳、奋斗精神,难道就一定要大规模延长工时吗?③员工反对“996”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怎么就等同于“只混日子不奋斗”了呢?
解析:本题要求站在员工角度,使用反问句式,对企业主观点予以反驳。综合企业主的观点:①经济形势造成企业压力;②缓解企业的压力需要延长员工的工时,而延长员工工时体现的是员工的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③不愿意延长工时,就是反对“996”,就是只混日子不奋斗。解答此题,首先应全面准确地提取企业主的观点,透过语言看到企业主推卸责任的本质;其次,针对每一个观点做有力且简明、通顺的反驳。
4.答案:(1)说话时用“挤”,表明了无名战士说话的艰难,无名战士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支撑他的是心中不变的信念以及心底没有实现的愿望。
(2)“一,二,三,四……”用逗号,不仅写出了无名战士每数一个数都要间隔较长时间,足见其身体虚弱、生命垂危,更表现出这不是普通的数字,它蕴含了无名战士心底的沉重与慎重,蕴含了其不屈的信念与高尚的精神,蕴含了其付出的代价与带来的希望。
解析:“挤”是动词,常表示行动比较吃力、费劲,用在这里,说明无名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足见其生命垂危,那是什么在支撑他呢?革命战士的理想、信念。至于数数时的标点符号,不仅要理解其表面意义,即逗号表示的停顿时间比顿号稍长,还要把握其深层意义,即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5.答案:1.B;2.C
3.①经验丰富。他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②机警果断。他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③爱兵如子。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
4.示例一:“同志”更贴切。①人物形象上,“同志”体现了两名战士相互扶助,共同抗日的形象;②结构上,“同志”照应文中“我”和青年人的身份,点出人物间的关系;③主旨上,“同志”可以突出作品主题,表达和歌颂同志之间的革命情意。
示例二:“三人行”更贴切。①作品的情节围绕“三人行”展开。作品写的是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②作品的主题通过“三人行”表现。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在三人转移的过程中表现了出来。③作品的人物形象在“三人行”中塑造。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被刻画得细腻鲜明。
解析:1.“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属无中生有。
2.“插叙的手法”错,应是补叙。
3.解答此题,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正面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分析,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可见老人经验丰富。结合“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分析,可知老人机警果断。结合“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等分析,可知他爱兵如子。
4.解答此类试题,可从文章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人物形象上,“我”与青年伤员均是脱离了大部队的抗日战士,使用“同志”做标题可以展现抗日战士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形象;结构上,青年与“我”一直互相防备,在转移过程中青年才通过臂章确认“我”为“同志”,可以点出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主旨上,本篇小说是表达和歌颂抗日志士之间的革命情谊,使用“同志”可以突出小说主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标题使用“三人行”更贴切,言之有理亦可。
6.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这个写作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复述,确切地说,就是改写课文相关内容。因此,首先应找出课文相关内容,即从“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至“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写作时要有所选择。前面部分,即“我”到黄新家门口看到黄新整理咸菜、妞儿想吃咸菜的内容应该略写,一笔带过,如“那天,我到了黄新家,正为她从孩子手中拿过孩子想吃的一根咸菜而说道时,意外发生了”。写作的重点是黄新的应急处理以及为保护“我”、保护“中心县委”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自我牺性精神。这部分内容,课文有许多细节描写,但写作时要改为概述,如得知敌人来了后的内容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文字较多,但写作时,只需概述:“我”当即要走,但黄新拦住“我”,让“我”躲到阁楼上,并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管,一切有她应付。依此方法完成写作即可。第二单元
8.3
党费
学案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主旨。
2.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结合全文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重点:
探究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17
年,王辩到济南读书,随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思想更为开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二)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接受任务,负责联系地方党组织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6-29段):“我”与黄新第一次见面,黄新用银洋缴党费被“我”拒收。
第三部分(第30-37段):黄新不顾女儿的饥饿,买盐腌菜用来缴党费。
第四部分(第38-60
段):黄新为了保护“我”而牺牲,牺牲前不忘缴党费。
四、学习课文
1.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明确: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2.女共产党员黄新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3.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4.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5.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明确: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6.《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明确: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启明
东方晓
“咣当!”监牢的铁门被重重地踹开了。
“赵云霄!”一声粗暴的喊声。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
“我就是。”一个柔和而细弱的声音从坐在一起的女难友中间传来。
等赵云霄拖着受伤而又有些笨重的身体被难友们扶着走到门口时,那个剪影把信摔给她,说:“这是你男人临死前写给你的。好好看看吧!死硬分子!”
虽然赵云霄对爱人陈觉的牺牲并不意外,因为她和他早就收到了“惩共法院”的死刑判决书,罪名是“策划暴动,图谋不轨”。但真听到他的死讯时还是昏了过去。难友们赶紧将她抬到稻草上,喊她的名字,拍她的脸。
“云霄!云霄!肚子里有孩子,你可要挺住啊!”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地睁开眼。眼角的泪珠滚了下来,但她还是平静地说:“我没事,不要为我担心。”
赵云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原本想陪爱人一同走向刑场,但她最终还是接受爱人的劝告,向敌人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已有身孕,请求生下小孩再临刑。”经过三四个医生的检查确定属实,敌人被迫同意延期执行。
在难友们的搀扶下,赵云霄艰难地坐起来,打开了陈觉在就义前写给她的诀别书: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扶(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唯)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他(她)出国的。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远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曾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此祝
健康
并问
王同志好

手书
一九二八·一〇·一〇
读完信,她放声大哭,又一次昏了过去……
4个月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陈觉和赵云霄的女儿出生了!难友们怕婴儿受凉,把母女俩围在中间。赵云霄和大家商量,决定给婴儿取名“启明”。
由于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婴儿饿得“哇哇”直哭。牢房的铁窗开得很高、很小,阳光照不进来,尿布无法晾干,赵云霄只得将尿布缠在腰上,垫在身下,用体温暖干。赵云霄日夜抱着自己的骨肉,把她贴在胸口上。看到女儿那圆圆的小脸,她幸福得想笑,但又心酸得想哭!
可是,赵云霄生下女儿才一个半月,死刑执行通知书就又来了。
她搂着女儿亲了又亲,吻了又吻,晶莹的泪水一串串地落下来。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她给亲爱的女儿写了遗书。
启明我的小宝贝:
启明是我们在牢中生了你的时候为你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有了你才四个月的时候,你的母亲便被湖南清乡督办署捕于陆军监狱署来了。当时你的母亲本来立时死的罪,可是因为有了你的关系,被督办署检查了四五次,方检查出来是有了你!所以为你起了个名字叫启明(与你同样同生一个叫启蒙)。小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日生的,但你的母亲在你才有一月有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父是什么样,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扶(抚)养你了,不能不把你交与你的祖父母来养你。你不必恨我!而恨当时的环境!
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所以才处我们的死刑)你的父亲是死于“民国”十七年阳历十月十四日,即古历九月初四日。你的母亲是死于“民国”十八年阳历三月二十六日,即古历二月十六日。小宝贝,你的父母你是再不能看到,而【且】也没有像(相)片给你,你的母亲所给你的记(纪)念只有像(相)片和衣物,及一金戒指,你可作一生的惟(唯)一的记(纪)念品!
小宝宝我不能扶(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的(地)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我的启明,我的宝宝,当我死的时候你还在牢中。你是个不幸者,你是个世界上的不幸【者】!更是无父母的可怜者。小明明,有你父亲在牢中给我的信及作品,你要好好的(地)保存!小宝宝,你的母亲不能多说了。血泪而成。你的外祖母家在北方,河北省阜平县。你的母亲姓赵。你可记着,你的母亲是二十三岁上死的。小宝宝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你父母的期望。可怜的小宝贝,我的小宝宝!
你的母亲于长沙陆军监狱署
泪涕
三月二十四日
3月26日,刽子手在监外高声点名。叫到“赵云霄”时,生死离别,痛断肝肠,她怎舍得初到人世的婴儿呢。
诀别的时刻到了,赵云霄喂完最后一次奶,强忍悲痛,把启明留给了难友。
“同志们,拜托了,我先走一步。”她含着泪说……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和她的丈夫,生前曾前往苏联学习,他们相知相爱,回国参加革命,不幸被捕,先后壮烈牺牲,反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残酷。
B.陈觉和赵云霄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同志,但选文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而不是革命精神。
C.“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一句很有深意,不仅从侧面写出了监牢里光线昏暗,也暗示出反动派是背对光明、背对正义的。
D.选文中的陈觉虽然是位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人,他觉得愧对父母,愧对孩子,这表现了革命者的真性情。
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
3.选文使用大量篇幅展示了两位烈士写给亲人的书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下面是一个想找一份稳定点的工作的年轻人的自我介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已工作5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5年的工作磨砺,使我精通媒体的各项业务;对名人的多次采访,使我具备了超强的沟通能力。2008年我曾在《健康指南》担任编辑工作。《周报》曾荣幸地聘我担任编辑部主任,历时两年,并且我曾直接参与排版工作。目前高就于一家广告杂志社。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①“启明”是赵云霄给女儿起的名字;②表现了对孩子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③反映了革命者坚信光明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④“启明”蕴含着革命烈士给民族带来光明的意义。
3.①信中写了两位先烈生前的经历,表现了其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思想,这两封信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②书信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表露,情感的传达更自然,更容易感动读者。③使选文的叙事更简练,情节更集中紧凑,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4.①“丰富”应改为“一定”;②“精通”应改为“熟悉”;③“超强”应改为“较强”;④“荣幸”应改为“热情”;⑤“高就”应改为“受雇”或“受聘”。
解析:
1.“选文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而不是革命精神”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可知,选文中的亲情、爱情与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是他们革命精神的体现。
2.本题考查从不同层面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从表层理解,“启明”是赵云霄给女儿起的名字,这个名字表现了她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从人物形象角度理解,给孩子起这个名字,反映了革命者坚信光明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从主题方面来说,“启明”寄寓着革命烈士给民族带来光明的意义。
3.从人物形象方面来说,第一封信交代了陈觉和赵云霄两位烈士生前的经历,两封信都传达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书信使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文体方面而言,书信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表露,可以更自然地传达情感,更易打动读者。从情节方面来讲,书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更加简练,使有限的文字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内涵。
4.①说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自夸之嫌;②“精通”也有自夸之嫌;③“超强”多用于称颂别人,说自己不合适;④“荣幸”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⑤“高就”是敬辞,称对方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