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17:33

文档简介

9
屈原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蝉蜕于浊秽
②复释去张仪
③厚币委质事楚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
⑤举贤以自佐
⑥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怒而疏屈平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B.秦,虎狼之国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C.故内惑于郑袖
明于治乱
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C.“中述汤、武”一句中,“汤”指商汤,他灭夏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了周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
②我们读屈原的《离骚》时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棻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令。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征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属岁旱,人无转徙。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选自《旧唐书·令狐楚传》,有删改)
①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②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因称男子年龄二十岁左右为“弱冠”。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儋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属岁旱,人无转徙。
⑤“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的令狐楚为什么在军官的胁迫下替郑儋写遗表?请简要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用法的能力。①“蝉”,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②“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③“币”,名词作状语,拿着礼物;④“婚”,名词作动词,联姻,通婚;⑤“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⑥“和”,名词作动词,求和;⑦“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忠臣;⑧“客”,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连词,表顺承。B项,助词,的/代词,代指楚国。C项,介词,表被动/介词,对于。D项,介词,让,把/介词,因为,由于。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指”:同“旨”,意旨。B项,“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C项,“质”:同“贽”,见面礼。
4.答案:A
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5.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②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①指,迩;③谤。
6.答案:①A;②C;③C
④(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表达聘召的意思。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辗转迁徙。
⑤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此时需要稳定军心。
解析:①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需要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根据语段中的关键词,凭借断句技巧进行解答。“暴卒”由语境可以推知为“突然死去”之意,中间不宜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意思是“十几名骑兵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门”,语意、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诸将环之”主语是“诸将”,应在“诸将”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
②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错误,应为“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官吏”。
③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直接拒绝参加”错误,原文中说的是“独称疾不赴”。
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从:同意。闻奏;奏报朝廷。(2)练:熟悉。因:顺随。
⑤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题干涉及的事件所在的区域,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由原文“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可见,郑儋非常赏识和重用令狐楚,由画框的语句来看,郑儋的“暴卒”会影响军队的稳定,令狐楚在军宫的胁迫下替郑儋写遗表是顾全大局,为了稳定军心,更重要的是能够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
【参考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开国初年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他家世代都是读书人。令狐楚儿童时代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应考进士科,贞元七年考中。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表达聘召的意思。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做属官,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游乐,敬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原,人们都称赞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推崇他的节义、操行,都征召他担任从事。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历任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每次太原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其颇为称赞。郑儋在军镇突然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紧急变乱。半夜十几名骑士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门,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之中,提笔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出示宣读,没有人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令狐楚的)声望名气更高。遭逢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除去丧服后,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离职。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大和六年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辗转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到赴试中举以及成名,都在太原,太原确实如同他的故乡。开成元年上巳节,文宗赏赐百宫在曲江亭聚宴。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宜赏赐欢宴,独自称病不去赴宴。由于权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十一月,在镇所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册封赠官为司空,谥号“文”。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闲杂外客。曾有一次他与从事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志趣不同的人偶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态度坚决,脸色大变。令狐楚多次官居要职,贞洁操行一如当初。临终的前三天,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学案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三)字词: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2.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说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
3.一词多义

博闻强志(动词,记)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

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接连不断)

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列举)
举贤以自佐(动词,提拔,推举)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副词,皆,全)

楚诚能绝齐(连词,如果,果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的确)
4.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向上,向下,中间,都表示历史的纵向)
②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2)名词用作动词
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作“染黑”讲)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
(3)意动用法
①惠王患之(以......为患)
②同死生,轻去就(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
“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
此不知人之祸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遂绝齐[省略介词,遂绝(于)齐]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省略主语,(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
(4)倒装句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应为“于丹、淅大破楚师”)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应为“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
第4-9段):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四、学习课文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明确:
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
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3.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明确:
文章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出现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4.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他想要表达什么?
明确:
司马迁想要读者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
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
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5.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明确: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
此外,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所以他不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
似乎只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
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投”才可以实现屈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6.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7.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呢?
明确: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突出特点: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息
息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开头表现屈原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让读者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斯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屈原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入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国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诚擎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沉浮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皭然(jiào)????
汶汶(wén)????
电饭煲(bāo)????
博闻强志(qiáng)
B.诡辩(guǐ)????
帝喾(gù)????
浑天仪(hún)????
眷顾楚国(juàn)
C.憔悴(cuì)????
惨怛(dá)????
擤鼻涕(xǐng)???
靡不毕见(xiàn)
D.濯淖(nào)????
谗谄(xiàn)????
属草稿(zhǔ)????
踽踽独行(jǔ)
2.写出下列加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5)靡不毕见
(6)屈平既绌
(7)厚币委质事楚
(8)亡走赵,赵不内
(9)齐与楚从亲
(10)被发行吟泽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翻译下列句子。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汶,读mén,“汶汶”指浑浊的样子。读wèn时,多指水名,还指地名。B.喾,读kù,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属于难读字,易误读为gù或gào。C.怛,读dá,忧伤,悲苦。“惨怛”,悲痛。易误读为dàn。D.谄,读chǎn,书面语,奉承,巴结。易误读为xiàn。
2.答案:(1)“离”通“罹”,遭遇。(2)“反”通“返”,返回,这里译为“追念”。(3)“指”通“旨”,意图,意思。(4)“濯”通“浊”,污浊。(5)“见”通“现”,表现。(6)“绌”通“黜”,免除官职。(7)“质”
通“贽”,见面礼。(8)“内”通“纳”,接纳。(9)“从”通“纵”,合纵。(10)“被”通“披”,披散。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与、若、所、而”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
“若”,第一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
第二个是副词,好像。A.
“与”,都是介词,和,跟。C.“所”,
均为所字结构。D.
“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4.答案:(1)诚挚笃厚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反而被诽谤,他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由于(他内心长期郁积的)怨愤引起的吧。
(2)楚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应守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原却轻信上官大夫和令君子兰。结果落得兵败割地,失去了楚国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共34张PPT)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作者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人公介绍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人公介绍
写作背景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文学常识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华书局
2014
年版)。秦朝以前,古书中几乎没有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该篇传记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其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
第4-9段):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文本研读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文本研读
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文本研读
文章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出现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他想要表达什么?
文本研读
司马迁想要读者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
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文本研读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
此外,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所以他不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似乎只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投”才可以实现屈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文本研读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呢?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突出特点: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本研读
文章开头表现屈原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让读者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斯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屈原劝怀王杀掉张仪。
文本研读
当怀王想要入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国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诚擎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沉浮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主旨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遭遇,表现了屈原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关系,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以及正直的品格,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司马迁景仰屈原,同情屈原,字里行间充盈着激愤与哀怨之情。
艺术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三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③语言上,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污浊)
(5)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6)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文言知识
通假字
(7)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9)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10)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11)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句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说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形容: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博闻强志(动词,记)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分条陈述)

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损害)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撰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接连不断)

举类迩而见义远(动词,列举)
举贤以自佐(动词,提拔,推举)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副词,皆,全)

楚诚能绝齐(连词,如果,果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的确)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向上,向下,中间,都表示历史的纵向)
②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2)名词用作动词
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指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作“染黑”讲)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奉为祖,继承)
(3)意动用法
①惠王患之(以......为患)
②同死生,轻去就(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者……也”,表判断)
“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
此不知人之祸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3)省略句
遂绝齐[省略介词,遂绝(于)齐]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省略主语,(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倒装句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应为“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应为“于丹、淅大破楚师”)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应为“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颜色憔悴
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
小试牛刀
解析:A.古义:骗人的话,名词。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B.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C.古义:适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小试牛刀
A
解析: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被动句。
小试牛刀
3.下列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侫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B.文中提及宋玉、景差等人,其主要目的是与屈原形成对比,突出屈原敢于“直谏”的品格。
C.本文是先叙后议,先叙述屈原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最后作总结性评议,对屈原的爱国精神给予深沉的赞颂。
D.本文叙述了屈原一生的遭遇,可用“任——疏——黜——迁——沉”来概括。
C
解析:本文是夹叙夹议。
4.“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们对屈原的传统认识。读了《屈原列传》你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围绕“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这一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示例: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作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者,屈原决心辅佐楚王振兴国家,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在积重难返而君昏臣佞的楚国,是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所以司马迁说他“虽与曰月争光可也”。鲁迅指出:“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鲁迅还说过,有猴子站立行走过,但被其他猴子视为“异类”而咬死。这只猴子以生命为“天下先”付出了代价。邓小平力排众议创办经济特区,提出要划出一块地方搞特区,鼓励地方杀出一条“血路”,并意味深长地喻之为当年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这充分表现出邓小平过人的胆识。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推动改革开放,我们当代青年应多一些铁肩担道义的英雄气概,多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教案
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
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
《史记》
和相关知识,
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
基本特点。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
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
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的首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呢?
二、写作背景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华书局
2014
年版)。秦朝以前,古书中几乎没有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该篇传记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其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德。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二部分(
第4-9段):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六、全文分析
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明确: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2.课文在叙述屈原遭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明确:
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如评价《离
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3.本文明明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还要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明确:
文章用相当长的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这些穿插在人物传记中的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出现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同时,作者也意在通过记叙这些史实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聩无能以及当朝重臣的贪婪鄙陋,这些昏聩无能和贪婪鄙陋之人势必会让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导致屈原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4.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渔父与屈原的对话,他想要表达什么?
明确:
司马迁想要读者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
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5.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明确: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
此外,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所以他不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似乎只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投”才可以实现屈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6.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7.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已家喻户晓,司马迁又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呢?
明确: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突出特点:
(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开头表现屈原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让读者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斯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屈原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入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国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诚擎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沉浮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八、写作特点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三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③语言上,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九、补充资料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十、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遭遇,表现了屈原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关系,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以及正直的品格,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司马迁景仰屈原,同情屈原,字里行间充盈着激愤与哀怨之情。
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抱石投江、以身殉国。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这个人呢?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__________
(2)明道德之广崇????
明:__________
(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__________
(4)娴于辞令????
娴:__________?????
令:__________
(5)眷顾楚国????
顾:__________
(6)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__________
(7)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__________
(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咎: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离骚者,犹离忧也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泥而不滓?????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由“传”而“评”,以“评”点“传”,叙议结合是《屈原列传》的一个显著特点。请你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诋毁,说坏话;(2)阐明;(3)效法;(4)熟悉;文辞,言辞;
(5)顾念;(6)事物;(7)放逐,流放;(8)责备
2.答案:C
解析:选C。A.“濯”同“浊”;B.第二个“离”同“罹”;D.“质”同“贽”。
3.答案:B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用作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4.答案: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岸边徘徊。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来了,他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吟咏着,突然,他仰天长叹:“苍天啊!你为何这般对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小人当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情,换来的却是葬身鱼腹的结局,悲哉!哀哉!屈原为国为民以死明志,这份真挚炽烈的感情像江水一样永远奔腾在世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