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三单元+10+苏武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三单元+10+苏武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18:09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苏武传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走近作者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土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作品介绍
背景介绍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重点记述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介绍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
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文本研究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文本研究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文本研究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文本研究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文本研究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文本研究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文本研究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本研究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文本研究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文本研究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艺术特色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3、详略得当。
艺术特色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艺术特色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艺术特色
3、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陵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文言知识
通假字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无)
与武决去(“决”通“诀”,辞别、告别)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2)武使匈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4)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5)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龄。今义:春季、秋季)
(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7)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两个方位名词;支配,操纵)
(8)扶辇下除(古义:殿阶,台阶。今义:去掉;不计算在内)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常果引张胜(动词,牵扯)
引佩刀自刺(动词,拔、拿)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发动,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调遣)
恐前语发(动词,暴露、泄露)
使
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
单于使陵至海上(动词,派)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数通使相窥观(副词,互相)
副有罪,当相坐(代词,偏指一方,你)

会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副词,适逢)
会论虞常(副词,会同)

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
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状语,用车子送)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拄着)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6.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文言知识
文言句式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状语后置句)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句)
11.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③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④与旃毛并咽之
⑤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⑥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⑦空自苦亡人之地⑧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A.②④⑤⑧
B.①③⑥⑨
C.③④⑦⑨
D.①③⑤⑧
解析:②畔:同“叛”。④旃:同“毡”。⑥去:同“弆”。⑦亡:同“无”。
⑨湛:同“沾”。衿:同“襟”。决:同“诀”。
D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须发尽白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且陸下春秋高
D.惶恐饮药而死
B
解析:A.古今都指胡须和头发。B.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C.古今都指人的年岁。D.古今都指惊慌害怕。
当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虞常生得
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见犯乃死,重负国
B
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当堂检测
4.《苏武传》中关于苏武的一段记述是:“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苏武牧羊的情景。要求:
不少于60字。
当堂检测
答案:
白茫茫的雪原一塑无际,北风呼啸,羊儿哀叫。苏武紧握汉节,朝故乡的方向凝视着,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坚毅,他相信终有一
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故乡。想到这里,他仰天大笑,笑声混杂着风雪回荡在无人的北海边。
解析:
题干要求描写苏武在北海边牧羊的情景,描写时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恰气运用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法,注意突出
苏武的形象特点。第三单元
10
苏武传
教案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重点: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难点:
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
二、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题目解说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回国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重点记述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介绍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
六、全文分析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明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明确: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明确: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明确: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明确: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明确: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明确: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明确: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七、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八、写作特点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陵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九、补充资料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土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十、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1.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字”是古人除本名以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
(2)“节”又称“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
(3)“相坐”又称连坐、随坐、从坐、缘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该制度起源甚早,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该制度,商鞅变法时立相坐之法。(
)
(4)“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
(5)“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创始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
(6)“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顼是(???)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①乃幽武置大窖中???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宜皆降之
D.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苏武
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3.说说“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中“苦”的含义。
4.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答案:(1)√;(2)√;(3)√;(4)√;(5)√;(6)×
解析:(6)“专指”错误,“和亲”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2.答案:D
3.答案:“苦”既是苏武“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的忍饥挨饿的生活之苦,也是“十年持汉节”的对故国的思念之苦,更是归期无望的煎熬之苦。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苦”字,结合全诗内容,从苏武的处境、内心感受等角度作答即可。
4.答案:最后四句描写了李陵送别苏武的情景,“怆”“泣”“血”等字表现了李陵和苏武一样,也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样,将分别之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及主题的能力。答案要点包含内容概括、具体分析、所抒情感、所起作用。第三单元
10
苏武传
学案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难点:
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三)字词:
1.通假字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无)
与武决去(“决”通“诀”,辞别、告别)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2.古今异义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2)武使匈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4)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5)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龄。今义:春季、秋季)
(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7)单于视左右而惊(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两个方位名词;支配,操纵)
(8)扶辇下除(古义:殿阶,台阶。今义:去掉;不计算在内)
3.一词多义

常果引张胜(动词,牵扯)
引佩刀自刺(动词,拔、拿)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发动,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调遣)
恐前语发(动词,暴露、泄露)
使
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
单于使陵至海上(动词,派)

数通使相窥观(副词,互相)
副有罪,当相坐(代词,偏指一方,你)

会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副词,适逢)
会论虞常(副词,会同)

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
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4.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
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
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状语,用车子送)
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用法,使……争斗)
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拄着)
5.文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6.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状语后置句)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句)
11.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及他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还介绍了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重点记述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守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介绍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
四、学习课文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明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明确: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明确: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明确: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明确: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明确: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明确: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明确: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厩监(jiù)???
单于(chán)???
窥观(kuī)???
置币遗单于(yí)
B.陷没(mò)???
弓弩(nǔ)???
凿地(záo)???
蹈其背以出血(dǎo)
C.假吏(jiǎ)???
赦罪(shè)???
膏腴(gāo)???
给其衣食(gěi)
D.穷厄(è)???
弹劾(hé)???
喟然(wèi)???
自分已死久矣(fèn)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用法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著有《两都赋》《封燕然山铭》等。
B.《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C.《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如改“书”
为“志”,改“列传”为“传”等。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远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这段文字即出自李陵《答苏武书》。试结合课文《苏武传》和这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遗wèi;C项,给jǐ;D项,

kuì。
2.答案:C
解析:C项中的“羞”与例句中的“奇”用法相同,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答案:A
解析:班固是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
4.答案:(示例1)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坚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
(示例2)《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李陵的话,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本文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苏武回国后不忘旧友的品质。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表达愧悔之意,所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现。
解析:本题所给文字选自李陵《答苏武书》,联系题干可以看出,苏武在回到汉朝以后,仍不忘旧友,劝李陵回到汉朝,但遭拒绝。因为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得失为标准的“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可见其虽有羞恶之心却无悔改之意,这从侧面突出了苏武的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苏武传》和本题所给材料都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意志,考生在解答时可通过将李陵与苏武进行对比分析,表达对苏武伟大人格的赞美。
【参考译文】
况且您从前凭借单车使者的身份,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匈奴,因时运不好,以至于拔剑自刎,不顾性命,经历流离颠沛,历尽千辛万苦,几乎死在北方的荒野。您壮年的时候奉命出使,白头而归,老母死去,妻子改嫁,这是天下罕闻,从古到今所没有的事。匈奴人尚且还赞许你的节操,何况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呢?我认为您应当享有裂土封侯的奖励,得到千辆兵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到汉朝后,受到的赏赐不过二百万钱,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尺寸土地的封赏,嘉奖您的辛苦;而那些妨碍功业、陷害贤良的臣子都成了万户侯,皇上的亲戚和贪佞的人都做了朝廷的高官。10
苏武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以”字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⑥/②/⑤/③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讨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惠等哭,舆归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单于壮其节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C.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其一人夜亡,告之
武能网纺缴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5.下面对《苏武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愿意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6.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①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B.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C.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D.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②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
B.参乘,古时乘车时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
C.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
D.太子,常作为中国封建时代君主或诸侯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来担任。
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
B.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
C.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
D.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得自杀,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
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2)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⑤蒙恬一生,功勋卓著,而司马迁却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请结合文本说明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⑥,介词,凭借;②,连词,来;③④,介词,把;⑤,介词,用。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论:判罪。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名词作动词,“與”指用车载送,“杖”指执、拄。B项,均为意动用法,“壮”指认为……豪壮,“乐”指认为……快乐。C项,均为使动用法,“斗”是使……相斗,“归”是使……归。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网”是名词作动词,结网。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错误。虞常愿意伏弩射卫律是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6.答案:①A;②C;③D
④(1)蒙恬在朝廷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内出谋划策,被称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各位将相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2)赵高一向很受胡亥的宠幸,想要拥立胡亥,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而没有袒护他。
⑤①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②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尚未安定,蒙恬身为名将,应尽力谏诤,拯救百姓的急难,尽力维护百姓和平的生活。③而蒙恬却迎合秦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所以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顺理成章。
解析:①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是两个句子,前一句的主语是“赵高”,“赵高有大罪”主谓宾齐全,“秦王”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应该在“秦王”前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帝以高之敦于事也”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帝以高之于事敦也”,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②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错误。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
③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错误。根据原文“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可知,应该是蒙恬受他弟弟的牵连。
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外/内:名词作状语,在朝廷外/在朝廷内。虽:即使。之:代词,他们。(2)高雅得幸于胡亥:被动句。雅:甚,很。幸:宠幸。法治:依法惩治。不为己:不袒护自己。
⑤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欲解答此题,首先应理解“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吗”。从“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可知,司马迁认为蒙恬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从“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可知,司马迁认为当时秦国刚刚统一,天下尚未安定,蒙恬身为名将,应尽力谏诤,拯救百姓的急难,尽力维护百姓和平的生活;从“而阿意兴功”可知,司马迁认为蒙恬在那时迎合秦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不对的。
【参考译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得以做了秦国的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这时)已经兼并天下,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族和狄族,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用以控制要塞,起子临洮,直达辽东,绵延广袤,有一万余旦。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慑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宠信蒙氏,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很贤良。因而亲近蒙毅,使他官至上卿,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入朝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朝廷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内出谋划策,被称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各位将相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剥夺他的宦官名籍。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爵。秦始皇到了沙丘就逝世了,(秦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很受胡亥的宠幸,想要拥立胡亥,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而没有袒护他。就产生了杀害之心,于是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确立之后,派遣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传令给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内史。”蒙恬深深地叹息说:“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然)没有过错就要被处死呢?”(过了)很久,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死啊。起自临兆,连接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长达一万多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地脉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观察了蒙恬为秦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当初刚刚灭掉其他诸侯,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拯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尽力维护百姓和平的生活,反而迎合秦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