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三单元+11.1+过秦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三单元+11.1+过秦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18:53

文档简介

1.1
过秦论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专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商君佐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聚之咸阳
⑦收天下之兵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
3.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巩,东周则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4.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③《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①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②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②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①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B.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C.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D.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②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谦称自己不聪明。与之相似的有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个朝代建朝的前期,被认为是太平盛世。
C.天子玺,也称玉玺,专指古代皇帝的玉印。玺出于周,到了后来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称玺,而臣民用的只能叫印。
D.赋,汉朝时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最初的赋能够用来歌唱,也可以朗诵。它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B.第三段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像他们这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还不能得到重用,那才可以说是没有遗憾。
C.作者在文中批评贾谊不善于静待时变,自我摧残,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贾谊的事例告诫我们,像贾谊一类的人必然会因不合时宜而陷入困境,我们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2)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为期近两个月的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贾谊故居将恢复对外开放。
贾谊故居于11月3日开始闭馆维修,重点对游客意见较大的油漆脱落、瓦片凌乱等方面进行了修缮。此次文物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工程还涉及照明系统的维护、游览道路的拓宽、陈列内容的改进等。根据游客建议,此次特别增加了贾谊名篇《过秦论》的展示,以彰显贾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据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对贾谊故居大规模的修缮就有百余次。上一次是在2009年,当时修缮的重点是恢复清代形制的门楼、改造内部园林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蒙:继承。
2.答案:C
解析:①②⑤⑦为结构助词,的。③为代词,这。④为代词,他。⑥为动词,到。
3.答案:A
解析: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都于巩。
4.答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
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答案:①B;②D;③D
④(1)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2)因此若非英明智慧、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解析:①断句前需先通读文段,弄懂这几句话的意思。可根据“犹且”“然则”“耶”“苟非”“皆”等来断句。“天下无尧舜”与“终不可有所为耶”构成假设关系,中间应断开,排除A、D项。“历试于天下”意为周游天下,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②赋是不能用来歌唱的,只能朗诵。
③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目的有两点: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他们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从贾谊的角度来看,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④【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招致不合时宜的困境。因此若非英明智慧、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的时间内令原来的大臣全部远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半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详尽地进行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6.答案:贾谊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
解析:作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新闻材料,抓住新闻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及事件。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对象是贾谊故居,事件是修缮工程即将完工,近日将恢复对外开放。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单元
11.1
过秦论
教案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语言建构与运用: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认真分析叙和议的关系,厘清其论点和论据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透彻的说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
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写作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三、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四、题目解说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厖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全文分析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7、《过秦论》中为什么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进行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对比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位不如九国之君,武器不如九国之器,军队不如九国之师,谋略不如九国之士。但结果却是这样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九国的陈涉,一举消灭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引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国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之手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8、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呢?
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雅州之地)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9、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
②费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统治阶级日益崇尚“淫修之俗",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通迫农民卖妻需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汉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七、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希望汉文帝以秦王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八、写作特点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抓住本质。在现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楼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东方诸国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策略所破。而本文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体现了本文使用史料进行概据的特点。
2、用叙事来说理。
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奏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前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先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的失败,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起义军的人少势孤,但他们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双方力量的悬珠和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败六国,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3、巧用对比。
本文有秦国与九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还有秦国先强后弱、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率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因为“仁又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论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第一段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字内”等四个短语表现秦孝公的野心,显得很有气势。本文的骈偶使用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样,不显单调。读这样的文字,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衰之理,而且能使读者为文章磅礴的气势所折服。
九、补充资料
通假字
约从离衡
“衡”通“横”
威振四海
“振”通“震”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缉察盘问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锄櫌棘矝
“櫌”通“耰”
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形作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2.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使(同列)来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3.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过秦论
(指出过失)
4.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5.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6.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尊贤而重士
(贤德的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豪杰)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6.九国之师(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14.国家无事(古:诸侯和大夫封地;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5.才能不及中人(古:一般人;今: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重点虚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连词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表因果关系)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表修饰
相当于:“地”)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伏尸百万
铸以为金人十二
金城千里
2、宾语前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崤函之固,自若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余威震于殊俗
省略句
委命(于)下吏
身死(于)人手
威振(于)四海
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聚之(于)咸阳
以(之)为桂林、象郡
蹑足(于)行伍之间
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十、总结全文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
作业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④流血漂橹
⑤乃也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C.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①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②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③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3.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衡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名词作状语/使动/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
2.答案:示例一: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示例二:①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②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③通过在线电子支付完成交易
解析:通读语段,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根据前后句子表达的主要信息,可以推知①处应继购物方式、节省时间和空间后,总结电子商务的优点“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②处应扣住“工作忙碌”“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的关键点,总结出“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的信息;③处要抓住“信息多元化”“完成购物”等暗示,总结出购物方式上的特点“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3.答案:B
解析:命:性命,生命。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第三单元
11.1
过秦论
学案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预习新课
本文论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希望汉文帝以秦王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导读理解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7、《过秦论》中为什么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进行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对比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位不如九国之君,武器不如九国之器,军队不如九国之师,谋略不如九国之士。但结果却是这样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九国的陈涉,一举消灭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引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国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之手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8、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呢?
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雅州之地)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9、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
②费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统治阶级日益崇尚“淫修之俗",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通迫农民卖妻需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汉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①__________,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②__________。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③__________,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诉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
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收天下之兵
以致天下之士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橹:船桨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拆毁
D.非亢九国之师也???
亢:高,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
并不是幅幅十全十美;
对藏品进行“二次创作”
解析:解答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这个语段主要突出的是“对待国画的态度”。根据前后文,第一个空从后文“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可以看出,写的是多数人的态度,再加上前面的“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可写“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第二个空是对“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现象的否定,因此可填写“并不是幅幅十全十美”;第三处根据“以求藏品达到至美”可填写“对作品进行再加工”一类的意思。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劝后世帝王”错,贾谊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
4.答案:B
解析:橹:大盾牌。(共28张PPT)
11.1
过秦论
第三单元
贾谊
导入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为著名。
写作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常识积累
贾谊经典语录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思考讨论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思考讨论
3、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思考讨论
4、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用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思考讨论
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思考讨论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思考讨论
7、《过秦论》中为什么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进行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对比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位不如九国之君,武器不如九国之器,军队不如九国之师,谋略不如九国之士。但结果却是这样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九国的陈涉,一举消灭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这种对比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引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国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之手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思考讨论
8、作者为什么从秦孝公起笔,而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呢?
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当。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国相比,也并无优势。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虽然已有了“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雅州之地)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所以作者从秦孝公写起。
思考讨论
9、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启示:治国安邦,施行仁政。
②费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统治阶级日益崇尚“淫修之俗",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通迫农民卖妻需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汉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抓住本质。在现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楼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东方诸国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策略所破。而本文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体现了本文使用史料进行概据的特点。
写作特点
2、用叙事来说理。
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奏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前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先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的失败,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起义军的人少势孤,但他们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双方力量的悬珠和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败六国,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写作特点
3、巧用对比。
本文有秦国与九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还有秦国先强后弱、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率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因为“仁又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论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
4、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第一段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字内”等四个短语表现秦孝公的野心,显得很有气势。本文的骈偶使用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样,不显单调。读这样的文字,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衰之理,而且能使读者为文章磅礴的气势所折服。
写作特点
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小试牛刀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④流血漂橹
⑤乃也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C.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小试牛刀
1.答案:B
解析:名词作状语/使动/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
小试牛刀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①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②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③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小试牛刀
2.答案:示例一: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示例二:①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②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③通过在线电子支付完成交易
解析:通读语段,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根据前后句子表达的主要信息,可以推知①处应继购物方式、节省时间和空间后,总结电子商务的优点“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②处应扣住“工作忙碌”“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的关键点,总结出“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的信息;③处要抓住“信息多元化”“完成购物”等暗示,总结出购物方式上的特点“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小试牛刀
3.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首倡
小试牛刀
3.答案:B
解析:命:性命,生命。
小试牛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衡量
小试牛刀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