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四单元+13.3+自己之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四单元+13.3+自己之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22:0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3.3
自己之歌
第四单元
惠特曼
导入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常识积累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1855年。是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300余首。诗歌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思考讨论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考讨论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思考讨论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思考讨论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1、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写作特点
2、形式奇特。
《自己之歌》在诗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跨行”就是其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写作特点
3、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写作特点
总结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小试牛刀
1.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茶楼老板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小试牛刀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A项,“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夹在群峰之间的蓝天”,喻体是“梅花”,“蓝天”与“梅花”无相似点,梅花是白色的。比喻不恰当。B项,“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这句话形式上是比喻,但在崎岖山路上急步猛冲的感觉与踩在棉花上的感觉是绝无相似之处的,这是不合情理的,有比喻之形而无比喻之实,踩在棉花上一般比喻无力、沉重、疲惫的状态,绝无轻快之感。C项,“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万道霞光”所强调的特点是“放射性”,“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表现不出这个特点,这两者之间不能构成比喻关系。D项,“‘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因是老主顾,故觉得提到“茶钱先付”有些不好意思,“烫嘴”使用正确。
小试牛刀
2.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④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⑤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
B.②⑤
C.①③
D.③⑤
小试牛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把握。题干问的是“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考生应先理解“通感”这一修辞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别。①“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属于拟人,③“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属于移用,④“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属于比喻。②“光和影”是眼睛所见,属于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用听觉来写视觉,是通感。⑤“酽酽的歌喉”,“酽酽”意思是“很浓”,是触觉,歌声是听觉,故也是通感。
小试牛刀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夸张、比喻)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排比、比喻)
小试牛刀
答案:D
解析:A项没有比喻,B项没有修辞,C项没有夸张。
小试牛刀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日喀则七月好风光,蝴蝶河边巧梳妆。
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C.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他。
D.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
小试牛刀
答案:C
解析:A项,蝴蝶“巧梳妆”,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B项,沉恨“细思”,桃杏,“解嫁东风”,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C项,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格。D项,老城“安适地睡着”“等春风唤醒”,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谢谢观看第四单元
13.3
自己之歌
教案
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二、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三、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四、题目解说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六、全文分析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七、中心思想
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的意象,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八、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
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2、形式奇特。
《自己之歌》在诗歌形式上大胆创新,“不跨行”就是其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一句,诗句很长,却不跨行,而这种不跨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形成了自由奔放、汪洋态肆、舒卷自如的节奏,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
3、思想奇特。
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九、补充资料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1855年。是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300余首。诗歌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十、总结全文
全诗内涵深广,气势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已,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
?
作业
1.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茶楼老板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2.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
①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④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⑤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
B.②⑤
C.①③
D.③⑤
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夸张、比喻)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排比、比喻)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日喀则七月好风光,蝴蝶河边巧梳妆。
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C.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他。
D.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在阳光下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A项,“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夹在群峰之间的蓝天”,喻体是“梅花”,“蓝天”与“梅花”无相似点,梅花是白色的。比喻不恰当。B项,“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这句话形式上是比喻,但在崎岖山路上急步猛冲的感觉与踩在棉花上的感觉是绝无相似之处的,这是不合情理的,有比喻之形而无比喻之实,踩在棉花上一般比喻无力、沉重、疲惫的状态,绝无轻快之感。C项,“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万道霞光”所强调的特点是“放射性”,“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表现不出这个特点,这两者之间不能构成比喻关系。D项,“‘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因是老主顾,故觉得提到“茶钱先付”有些不好意思,“烫嘴”使用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把握。题干问的是“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考生应先理解“通感”这一修辞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别。①“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属于拟人,③“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属于移用,④“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属于比喻。②“光和影”是眼睛所见,属于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用听觉来写视觉,是通感。⑤“酽酽的歌喉”,“酽酽”意思是“很浓”,是触觉,歌声是听觉,故也是通感。
3.答案:D
解析:A项没有比喻,B项没有修辞,C项没有夸张。
4.答案:C
解析:A项,蝴蝶“巧梳妆”,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B项,沉恨“细思”,桃杏,“解嫁东风”,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C项,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格。D项,老城“安适地睡着”“等春风唤醒”,模仿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第四单元
13.3
自己之歌
学案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一、预习新课
在诗中,作者通过一些神奇的意象,抒发了对个体价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开放、独立的个性的追求。?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农家,曾做过教师、编辑。1838年至1839年期间,惠特曼主编报纸《长岛人》。1855年《草叶集》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导读理解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峻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3、请阅读《草叶集》中的其他诗篇,然后结合本诗,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中的“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4、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1.下列对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排比)
B.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反问)
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拟人)
D.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比喻)
2.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B.《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C.《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龋”了!》
D.《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3.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B.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炭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D.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会吃掉其尸体,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4.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
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B.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C.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D.中秋月安详地放射着柔和的光,如同母亲温柔的目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诗句有问有答,使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2.答案:A
解析:A项是借代,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A项,“王宝强”这三个字,是借代指“对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宣传这件事”。
B项,把老百姓身边的小贪官比作“苍蝇”。
C项,把法治的“钢牙”比作法治的具体执行措施等。
D项,“唐僧肉”比作人人都想分得一份的好处。所以选A项。
3.答案:D
解析:A.拟人。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出“我”内心极度的失望。B.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巨大代价。C.比喻。
4.答案:A
解析:A项,“园子”“野地”是同类事物,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其余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3.3
自己之歌(节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以柔软著称,却无坚不摧。这看似矛盾却可以理解。老子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即是此理。最典型的是水滴石穿,以滴水之功,积月累年可洞穿硬石。用钢钎在硬如钢铁的巨石上打洞,必借水的滋润。钢铁在水汽中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于是,我开始认识到柔弱的伟力,人生观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慈母,她比严父柔弱,但对子女的影响却是永恒的,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变弱,更___①___;又如羽毛,它是轻而又轻的事物,但“积羽”可以“沉舟”。可见,一个人的聪明天资固然重要,但对成功来说,___②___。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采取温情平和、慈爱柔软的态度往往非常重要。一人若能做到此点,就几近于道。所以,我喜爱温和的阳光、款款的春风、绵绵的细雨、纯粹的婴孩儿、平淡的心境以及会心的微笑。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引用
比喻
排比
B.通感
引用
排比
C.比喻
反复
引用
D.引用
对偶
通感
2.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又如羽毛”之前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B.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①时代性;②阶级性;③民族性;④包容性。
C.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D.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鞋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下文是从《生活的艺术》中摘录的文字,请依据文章题目和提供的文字,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但你拥有了一杯清泉;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得了玫瑰;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颗星,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婉转的歌声,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婚礼中的新娘,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温柔无形的容颜,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让我厌倦!
唱着情不自禁的,最新的歌曲,
我又一次信步来到了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
3.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下面是某校规定的发现有发热症状的学生时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五、“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你一定聆听过四季中的某些声响,请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A;2.A
3.①不会消亡;②意志与恒心更重要
解析: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硬如钢铁的巨石”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温和的阳光、款款的春风、绵绵的细雨、纯粹的婴孩儿、平淡的心境以及会心的微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通感、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
2.A项中的分号和“又如羽毛”之前的分号都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B项,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C项,表示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D项,表示转折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3.①处,由前文的对子女的影响却是“永恒的”和横线前的“更”可知,所填语句应是对前文语意的进一步解释,故可填“不会消亡”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一个人的聪明天资固然重要,但……”可知,所填语句在语意上要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再由前文的“水滴石穿”“积羽沉舟”可知,此处应填“意志与恒心更重要”之类的语句。
二、答案: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生活的艺术”,通过所举的三个例子得出了“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即得与失总是对立统一的,既充满矛盾,又相伴不离,因此在生活中必须学会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三、答案:1.(1)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家乡五月夜晚的美景。(2)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自己回归家乡的喜悦之情。
2.不同。第一节,“多美的夜色”奠定了赞美家乡五月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五月夜景的具体描写。
3.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解析:1.第一问,联系诗歌的标题和内容不难概括诗歌所描写的景色。第二问,诗歌中的“亲爱的家乡啊”“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让我厌倦”“又一次……来到了你的身边”等内容表明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回归家乡的喜悦之情。
2.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第一处“多美的夜色”位于第一节的开头,即诗歌的开头,起了奠定抒情基调的作用;第二处“多美的夜色”位于第二节开头,即诗中,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3.诗中的“腼腆”“招手”“像”等词语表明诗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既要答出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又要指出这些修辞手法描绘出了白桦树什么样的特点。
四、答案:学生入校或在校内体温检测异常,要将其引导至学校隔离点复测体温。若复测体温正常,即可回班级正常学习;若复测体温异常,学校即刻通知该生家长并拨打专线电话,由一名学校驻点医生随专车送学生至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学校登记周围接触人员信息。
解析:根据流程图,无论是入校还是校内体温检测异常,均应将学生引导至学校隔离点复测体温,根据箭头指示,复测之后,体温正常的即可回班级;如果体温依然异常,则需要通知家长并拨打专线电话,学校在做好周围人员信息登记的同时,派一名驻点医生随专车护送学生至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五、答案:
聆听春雷
其实,在这样的春里,在这个异乡的春里,是没有雷可以听的。哪怕有,也是少得可怜吧。至少今年,是没有听到的。所以听雷,也只能是记忆里的春雷了。
故乡的春天,就如同那株还泪的绛珠草一般,日日不停地流泪。在那样如泣如诉的雨里,会有春雷的剽焊,惊醒春的沉睡。总觉得,是雷唤醒了沉睡的春,或者说,是雷,惊走了冬的寒冷,让那份记忆的春里,有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强悍。喜欢看闪电划破长空的阴暗,喜欢那种感觉,似乎在那一瞬间所有的人间阴暗,都会在闪电的强光里显露原形。甚至几乎可以感觉到那阴暗中污秽的战栗。虽然知道只是一己之私的想象,但仍会在看到闪电时想起那份自小便有的感慨,期望这俗世的藏污纳垢的地方都在闪电里一清二白,能在随闪电而来的雷声里消失殆尽。
常常想起雷声,就想起儿时的雷雨天,姐妹几个害怕得用被子蒙了头,横着睡在一块,紧紧地抱在一起。似乎只要隔绝了那惊人的声音,就隔绝了恐慌和一切。在那样的夜晚,大姐有时还故意讲鬼故事,其实讲的人就怕得要命,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外面的夜黑漆漆的,还伴着不断的闪电和雷鸣,那些天然的关于鬼的电影背景,让我们佯装的胆量临近崩溃,常常在众口一词的“不要讲了!不要讲了!”中结束故事
现在想来,那样的夜晚,有些故事永远清晰如昨,似乎才从那片雷声里醒来,已然是今天的模样。有一些关于流年似水的感慨,就忍不住在记忆的雷声外,清清楚楚地伤了此刻的自己。
而那随雷声而来的春,总是在一片等待里无声无息地热闹在枝头,春意便漫过雷声,缱绻地留恋这红尘了……
解析:思路点拨:这是对声响进行描述的写作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体悟自然情思,省察自己的心灵。可以选择一种加以描摹,有兴趣的可多选。写描写性文字:(1)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并写得具体形象;(2)要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方面描写;(3)要注意描写事物的顺序性;(4)要有真情实感。
名师点评:本文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由“异乡”的春天想到“故乡”的春天,想到“春雷”,直到回忆儿时听“雷声”的害怕,以“雷声”为主线贯穿起过去和现在听雷声的不同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故乡春雷的喜爱之情。只有故乡才有“春雷的剽悍”,只有故乡的春雷才能“惊醒春的沉睡”。同时,描摹的雷声十分形象,读来如在耳畔,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