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3.4
树和天空
第四单元
特朗斯特罗姆
导入
唯其执着,才会精益求精,才会马到成功。你看,那个奥地利的卡夫卡,只是个银行职员,却笔耕不辍,创作了蜚声世界的《变形记》,创作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人生的唯一意义,那《城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自己呀。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特朗斯特罗姆的主要作品集有《17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等。
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常识积累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截止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23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思考讨论
1、请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思考讨论
2、《树和天空》中,作者说“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我们”是谁?在诗中有什么存在意义?
“我们”是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自然生命律动的记录员。
见证了树“在雨中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情形。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雨中的生命”,而那“果园里的黑鹂”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息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使强力的意志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
思考讨论
3、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
写作特点
2、意境优美而朦胧。
“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如“倾洒的灰色”中,“灰色”为什么可以“倾洒”?“灰色”又象征什么?又如“雪花在空中绽开”意境优美,但又并不仅仅是写雪花,“雪花”还指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瞬间等。只有真正读懂了蕴含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层含意,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
写作特点
总结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小试牛刀
1.请仿照对余秋雨的评价示例,以易卜生为描述对象,从第二人称的角度写一段评价。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
示例:(余秋雨)一生文化苦旅行无疆,寻觅中华笛声叹千年。你因书写文化的历史而被载入历史。你用自己的努力唤起了中国人更多的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易卜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牛刀
答案:用人物遭遇反映社会现实,借辛辣语言剖析人世虚伪。你是“现代戏剧之父”,你从高处看人群,看清了一些人的真正本性你提出问题,激发观众去思考,无愧于“伟大的问号”之称。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示例中总结了人物的影响,突出了人物的写作风格。对易卜生的评价也可以突出这两点。
小试牛刀
2.仿造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成钢;
小试牛刀
答案: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解析:此题考点为仿写句子。从句式来看,每一句都形成了“XX如果害怕……,那它永远不能……”的结构。内容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体现“不经艰难不成材”的道理即可。
小试牛刀
3.请根据下列画框句子的句式、修辞手法和境界仿写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成为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小试牛刀
答案:也许你无法成为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成为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着的小草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根据已给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注意仿照前面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要注意例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内容上注意喻体的大与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小试牛刀
4.仿照示例,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
材料:
浪涛
喧嚣
呜咽
借豪放解读
用真情感悟
以傲骨见证
泪湿青衫
引吭高歌
情钟莲花
赤壁前
世俗声
琵琶声
小试牛刀
答案:(示例)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周敦颐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
苏东坡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仿写时,可根据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将人物及相关内容一一对应;再按照示例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谢谢观看13.4
树和天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他每年栽在母亲坟头上的花都不易存活,但他还是想试着将她坟头上的花种活,___①___,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场雨。从青年等到中年,又从中年等到老年。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有一年,也许是雨水来得丰沛,他种下去的花开出了一朵。他兴奋得在雨里狂奔,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他闭上眼,跟雨水下跪,跟花朵下跪,跟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可没过多久,那朵小花就凋零了,像她的命运一样,比春季本身还要短暂。
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已经越来越老了,正在一天天走向她去的那个地方。可他仍在等一场雨,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他不想辜负她的嘱托和信任,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假如他种花的梦想不能实现,那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___②___。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因为,她一直是他人生最大的梦想。他希望她能好好地活着,当哪一天她老得再也走不动路的时候,他就在院子周围种出一片花圃,将她背到如海的花丛里,看阳光照在她那慈祥而又安静的脸上,看花的繁杂的颜色点缀她的疲惫和忧伤,看花香染绿她的白发染红她的笑靥。如果恰好遇到下雨天,他就将她带到屋檐下,陪她远远地看着花圃,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比喻
引用
排比
C.比喻
对偶
引用
D.引用
对偶
借代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他闭上眼,跟雨水、花朵、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被遗忘的船长【注】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李笠译
我们有许多影子。我走在
九月夜晚的回家路上,Y
从躺了四十年的坟墓里走出
与我结伴
起初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
但他的思想
比时间走得快
并追上了我们
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
于是看到战争的海洋
他驾驶的最后的那条船
在我们的脚底下生长
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
有的将幸存下去
有的被打上了记号
(看不见的记号)
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
但与他无关——
救生衣穿在油布大衣下
他没有回家
一阵内心的哭泣
让他的血在加的夫的一家医院流尽
他终于躺下
变成地平线
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
世界史在这里结束
轰炸机悬挂在空中
石南的野地开花
一张世纪初的照片展示一道海岸
六个穿盛装的男孩站在那里
他们手捧帆船
多么严肃的表情!
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船变成了生死
而描述死者
也仅仅是游戏
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
(有删改)
【注】本诗描写的是二战初期发生在欧洲北海靠近英国一侧的一场海战,准确地说,是德国空军对一支盟军运输船队发动的空袭。诗中称Y为船长而非舰长,表明他是一名盟军货船船长。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句“我们有许多影子”中的“我们”指孤独存在的集合,而“许多影子”则指每一个个体所对应的虚无世界。
B.“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一句,诗人借此表明Y并不一定指向某个具体真实的人,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军人。
C.“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内心的哭泣”写的是遭遇空袭后,Y船长重伤垂死时的无意识状态。
D.“他终于躺下/变成地平线”“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Y船长的生命结束于1940年。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运用拟物的手法,将船队当作爬行的动物来写,写出了船队行进的缓慢。
B.诗中说船长“躺下”“变成地平线”,这种写法与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有异曲同工之妙。
C.“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世界史在这里结束/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是插叙,交代了Y船长眼中最后的画面。
D.诗歌倒数第二节写了Y船长小时候的纯真理想,其与Y船长的牺牲形成对比,突出了战争、死亡的残酷。
3.第二节中,诗人说“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那么诗歌的叙述视角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这几句诗的?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海风
【法】马拉美
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
逃遁!逃向那边!我感到鸟儿们醉心
在无名的泡沫和蓝天的中间!
沉入大海的这颗心将一无所恋:
映入眼帘的古老花园,
夜呵!这照耀着洁白无瑕的
空纸上凄凉的灯光,
还有那哺乳婴儿的少妇,都不能将我留下。
我要离去!轮船,摇晃着你的桅樯,
向着一个异国的自然起锚!
烦恼,我受着热望的折磨,
眼前犹自闪现着那挹泪诀别的情景,
也许,桅樯会招来风暴
风暴倾覆了船只,
沉没了桅樯,沉没了桅樯,又不见肥沃的岛屿……
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
1.诗人为什么说“肉体是悲惨的”?从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2.诗人为什么要“逃”?
3.“水手的歌”象征着什么?它对诗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四、下面这句话有歧义,请加以修改,使之语意清晰。
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到茶座里来了,他们在观看魔术表演。
五、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后面的问题。
(1)根据表格所示,说明普通话中去声的来源。
(2)根据表格,比较普通话和徐州话,写出可以得出的结论。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A
2.①哪怕自己种到老死;②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
3.原文运用短句、整句,句式整齐,节奏紧凑,动作连贯,富有气势。写出了他的兴奋、喜悦和期望,表达了他见到花开时的激动心情。
解析:1.“如海的花丛”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引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2.①处,根据后文“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假设复句,可用“哪怕……”的句式。根据后文“他已经越来越老了”“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可知,此处应填“哪怕自己种到老死”之类的句子。②处,前句是“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那么该处就应该是“而是……”,与“不是……”相对应,从而构成并列关系,如此文意才能贯通一致。再根据全文可知,“去母亲的坟头上种花”是选文的中心事件。结合这个中心,根据上文“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和下文“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可知,该处可填“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之类的句子。
3.句式上本题考查的是长短句、整散句的变换,原向是短句、整句,修改后的句子是长句、散句。原文“跟……下跪”,句子整齐一致,富有气势,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突出强调了他见到花开时心情的激动。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原句那样的表达效果。
二、答案:1.B;2.C
3.没有发生变化。诗人通过“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穿越时空,进入了Y船长的视界,看到了他死前的遭遇。但因为是将“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故主要叙事视角还是“我”,是诗人在替Y船长回忆叙述当年的情景。
4.描述、谈及他人之死,对于创作此诗的特朗斯特罗姆、对于读者(我们),固然轻巧如游戏,然而死亡是没人能够回避的“将到的东西”,它如此“沉重”,是每个个体必须面临的终结。
解析:1.“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军人”错,在这首诗中,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在二战期间牺牲的军人。
2.“插叙”错。应为“倒叙”。本诗先写Y船长已死在加的夫一家医院里,再写船长遭遇空袭后眼中看到的最后一幅画面(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属于“倒叙”。
3.这句诗是指“我”借助Y船长的眼睛,以“全知视角”叙述看到的景象,也就是他亲历的一切。但这又是诗人“我”在替“他”回忆叙述,故虽然“我”通过Y船长的眼睛看到他死前所经历的一切,但叙述视角还是诗人本人。
4.本诗写“我”通过Y船长的眼睛,看到他遭遇空袭,流尽了血,死在加的夫的医院里的故事。对于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和读者来说,描述、谈及这个故事是轻而易举的,因此诗人说“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但是“死亡”本身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将到的东西”,是每一个个体都必将面临的终结,无比沉重,因此诗人说“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
三、答案:1.“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阐明了诗人得出这样的认识的原因。书籍开启了他的心智,书籍中飞翔着的思想、精神像鸟儿般自由,而人却要受到肉体的限制,肉体像牢笼一般囚禁着人的灵性、人的思想。在灵性与肉体的争斗、撕扯之中,诗人愈加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2.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古老花园”“空纸上凄凉的灯光”“哺乳婴儿的少妇”,象征着内容丰富的现实生活,有宁静,有温馨,有优愁,又充满各种矛盾,所以诗人要“逃”。
3.“水手的歌”象征的是自由、狂野、无拘无束、强悍、无限的希望和诱惑。它是诗中的“我”离开现实、逃向那边的动力和依托。
解析:1.诗歌的第一行“肉体是悲惨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籍”提示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即“书籍”里有什么让“我”感到“肉体是悲惨的”。
2.诗人身处“这边”,却要逃向“那边”,说明“那边”和“这边”肯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概括出“这边”让诗人“逃”的原因即可。
3.诗歌中说:“然而,我的心啊,倾听着水手的歌!”很明显“水手的歌”对“我”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四、答案: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到茶座里来了,他们三人在观看魔术表演。(或:中城一小老教师丁霞与她的丈夫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到茶座里来了,他们在观看魔术表演。)
解析:句子中的“他们”可指“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两人,也可指老教师丁霞与第九中学教师蔡模夫妇三个人。修改时把有歧义的地方交代清楚即可。
五、答案:(1)普通话去声来源于古调类中的去声和上声的一部分。
(2)普通话和徐州话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且去声调值(51)相同,古调类中的入声在这两种话体中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类。但二者在阴平、阳平、上声上的调值差别很大。
解析:图文转换要求先要明确图的主题,读懂图的含意,再根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作答。本表格比较角度和比较项目多,信息复杂。对于第(1)题,需要关注普通话中的去声栏对应的古调类中的相关情况,即普通话去声对应的是古调类的去声和上声中的一部分。对于第(2)题,要求比较普通话和徐州话,得出结论,也就是说,要指出二者的异同。从表格中看,两者相同之处有: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且去声调值相同,均为51;古调类中的入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类。二者的不同之处是阴平、阳平、上声的调值差别很大。第四单元
13.4
树和天空
教案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唯其执着,才会精益求精,才会马到成功。你看,那个奥地利的卡夫卡,只是个银行职员,却笔耕不辍,创作了蜚声世界的《变形记》,创作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人生的唯一意义,那《城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自己呀。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尽了十年光阴,就连诗《有太阳的风景》也断断续续用了七年的时光才创作完成,正是凭借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二、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三、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特朗斯特罗姆的主要作品集有《17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等。
四、题目解说
“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间。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六、全文分析
1、请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2、《树和天空》中,作者说“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我们”是谁?在诗中有什么存在意义?答案“我们”是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自然生命律动的记录员。
见证了树“在雨中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情形。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雨中的生命”,而那“果园里的黑鹂”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息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使强力的意志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
3、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七、中心思想
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八、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但诗人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缺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
2、意境优美而朦胧。
“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而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较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如“倾洒的灰色”中,“灰色”为什么可以“倾洒”?“灰色”又象征什么?又如“雪花在空中绽开”意境优美,但又并不仅仅是写雪花,“雪花”还指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瞬间等。只有真正读懂了蕴含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层含意,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
九、补充资料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截止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23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本课的四首外国诗歌,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从下面几个意象中任选一个,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杨柳
梅花
大海
夕阳
作业
1.请仿照对余秋雨的评价示例,以易卜生为描述对象,从第二人称的角度写一段评价。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个字。
示例:(余秋雨)一生文化苦旅行无疆,寻觅中华笛声叹千年。你因书写文化的历史而被载入历史。你用自己的努力唤起了中国人更多的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易卜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造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成钢;
3.请根据下列画框句子的句式、修辞手法和境界仿写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成为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4.仿照示例,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
材料:
浪涛
喧嚣
呜咽
借豪放解读
用真情感悟
以傲骨见证
泪湿青衫
引吭高歌
情钟莲花
赤壁前
世俗声
琵琶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用人物遭遇反映社会现实,借辛辣语言剖析人世虚伪。你是“现代戏剧之父”,你从高处看人群,看清了一些人的真正本性你提出问题,激发观众去思考,无愧于“伟大的问号”之称。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示例中总结了人物的影响,突出了人物的写作风格。对易卜生的评价也可以突出这两点。
2.答案: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解析:此题考点为仿写句子。从句式来看,每一句都形成了“XX如果害怕……,那它永远不能……”的结构。内容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体现“不经艰难不成材”的道理即可。
3.答案:【示例】也许你无法成为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成为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着的小草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根据已给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注意仿照前面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要注意例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内容上注意喻体的大与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答案:(示例)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周敦颐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
苏东坡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仿写时,可根据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将人物及相关内容一一对应;再按照示例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第四单元
13.4
树和天空
学案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难点:独特的诗歌形式。
一、预习新课
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熔于一炉。特朗斯特罗姆的主要作品集有《17首诗》《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导读理解
1、请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2、《树和天空》中,作者说“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我们”是谁?在诗中有什么存在意义?答案“我们”是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自然生命律动的记录员。
见证了树“在雨中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情形。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雨中的生命”,而那“果园里的黑鹂”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息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使强力的意志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
3、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教师是君子,你们推崇真诚与廉洁,淡泊名利,因而你们的心灵永远那么坦荡而年轻。
材料:
史官
农夫
耕牛
播种希望与快乐
信奉付出与汗水
打造历史与未来
薪火相传
默默无闻
辛勤耕耘
响亮而多彩
殷实而厚重
灿烂而迷人
2.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以“平凡”开头,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
示例:
平凡是一湾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
平凡是一棵老树,只要你愿意吐绿,也会摇曳一片春光。
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人物,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
李白是一缕清梦,轻盈洒脱,漂游在自由王国;
李白是一坛美酒,香醇浓郁,陶醉了诗的星空;
李白是一江春水,磅礴奔腾,呼啸成壮丽神州。
4.仿照下面的示例,结合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日出东方、举步维艰、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
材料:
先锋
向导
旗帜
保温饱强经济
御强寇平内乱
勇创新争一流
改革开放
夹缝求生
救亡图存
牢记使命
励精图治
不忘初心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示例)教师是耕牛,你们信奉付出与汗水,默默无闻,因而你们的收获永远那么殷实而厚重。
教师是农夫,你们播种希望与快乐,辛勤耕耘,因而你们的笑容永远那么灿烂而迷人。
教师是史官,你们打造历史与未来,薪火相传,因而你们的名字永远那么响亮而多彩。
解析:仿写句子涉及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等方面,不仅要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的知识,还要分析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仿写时,根据材料所给定的内容,确定要表达的“教师”的不同喻体的不同特点,将相关材料划分为一组,仿照示例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2.答案:示例:平凡是一眼清泉,如果你停止喷涌,终将变成一口枯井;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一抹绚丽。
解析:仿写对象是平凡,仿写出平凡的魅力,仿写的句式是:平凡是一……(喻体),如果你……,终将……;平凡是一……(喻体),只要你愿意……,也会……。仿写注意语意连贯,注意比喻的合理性,注意词语搭配。
3.答案:示例:鲁迅是一头黄牛,任劳任怨,牵引着中华民族;
鲁迅是一把匕首,明亮锋利,刺向人性的弱点;
鲁迅是一块巨石,巍峨挺拔,矗立成精神丰碑。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一个话题人物,如苏轼、王维、谭嗣同……,然后根据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所写人物比喻为(名词),在句式上按“(姓名)是一(量词)(名词),(四字形容词),(动词+补语)”的格式特点填空。
4.答案:夹缝求生、救亡图存、御强寇平内乱,中国共产党是解救人民于水火的先锋。
改革开放、励精图治、保温饱强经济,中国共产党是指引人民奔小康的向导。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创新争一流,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谋复兴的旗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要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和“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示例在结构、修辞手法及句式上相似。因此,要对示例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进行分析,弄清示例的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示例在思路、语意、感情上一致,因此,要认真分析示例,理解示例的语意,把握示例在语境中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示例隐含的信息。如本题的示例:日出东方、举步维艰、联俄共扶农工,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人民走出黑暗的火炬。第一个分句由两个四字词语和一个六字短语构成,并且与后一个分句在语意上保持一致。据此,考生将所给材料进行恰当组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