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一单元+4.1+修辞立其诚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学案+练习):第一单元+4.1+修辞立其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23:0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4.1
修辞立其诚
第一单元
张岱年
导入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年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我们应提倡什么样的文风呢?
作者介绍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常识积累
《易传》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众多学者考证今本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相当多,而帛书本阴阳家自然色彩浓厚。《易传》刚柔思想的形成与易学诠释典范的转移。《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论文集,其学说据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常识积累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思考讨论
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发吉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思考讨论
2、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文章第6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7-8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
②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
③这几个段落,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
思考讨论
3、《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国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诚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
引用古言,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思考讨论
4、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1、语言质朴。
纵观全文,没有华丽炫目的形容词,没有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质朴言语。文章大多用口语,亲切自然,如,“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这些话就如同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让人不得不听。
写作特点
2、感情真挚。
文章不是无情物,再质朴的语言也可以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如“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一句,感情真挚,试想一下,如果换成反问句:“这难道不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吗?”表达效果如何?语气是强烈了,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口吻令人望而生畏。再如,“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一句,“还是”这样的词语,既亮明了观点,又态度诚恳,让人容易接受。
写作特点
总结
《修辞立其诚》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人的思考和阐述,其中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小试牛刀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
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⑥②①⑤④③
小试牛刀
1.答案:B
解析: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小试牛刀
2.下面是小明假期给班主任李老师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李老师:
您约我光临您寒舍讨论我们学习小组假期互助学习的情况,我因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学生:小明)
小试牛刀
2.答案:①“光临”应改为“去(到)”;②“寒舍”应改为“府上”;③“讨论”应改为“汇报”;④“决定”应改为“不得不”;⑤“磋商”应改为“商量”。
解析:①“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用在这里谦敬失当。②“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用于对方不当。③“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根据语境可知,应是小明去汇报情况。④“决定”是“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的意思,与小明的学生身份不符。⑤“磋商”用在这里过于庄重,可改为口语化的“商量”。
小试牛刀
3.压缩下面的语段,不超过50个字。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有的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的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与隋末唐军裴寂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成功发明了月饼有关。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在古代宫廷文人中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节在历史沿革中,出现了“烧斗香”“走月亮”“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小试牛刀
3.答案: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起源说法较多,有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
解析:材料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起源(三种说法)以及风俗(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小试牛刀
4.我们生活中的表达,有人偏重“真”,有人偏重“美”,请你在“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与“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中任选一个观点,简述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小试牛刀
4.答案:观点一: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世上从来不缺乏虚伪的花言巧语,缺乏的是真诚的金玉良言。“真”是本,“美”是末,只有表达“真”了,“美”才会有意义;再“美”的表达缺乏“真”的前提,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观点二: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表达来说,“真”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艺术的修饰,没有美感,就会像顽石璞玉,终会湮没无闻。“真”是表达的基础,但“美”是表达的更高追求,我们追求“真”,更应追求“美”。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明确观点,再结合现实陈述理由,注意理由要充分。题中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引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
谢谢观看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教案
1、把握文章的观点,梳理作品的论证思路。
2、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3、思考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全文,圈画重点字词,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划分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修辞立其诚”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注重品德修养,养成“求真、求实”的文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考生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养成言行一致、心口一致的诚实品格。
?
重点:了解本文质朴、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通过划分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年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我们应提倡什么样的文风呢?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三、作者介绍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
四、题目解说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原文是“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君子要提高品德修养、建立功业。忠诚信实,这样才能够提高品德修养;修饰文辞出于真诚,这样才能够建立功业。“修辞”本指注重文化教养,后指修饰辞句。“修辞立其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在本文中,“修辞立其诚”指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六、全文分析
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发吉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2、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文章第6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7-8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
②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
③这几个段落,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
3、《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国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诚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
引用古言,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七、中心思想
本文围绕“修辞立其诚”的具体含义,层层深人,既阐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又对现实中“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倡议写文章、做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
八、写作特点
1、语言质朴。
纵观全文,没有华丽炫目的形容词,没有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质朴言语。文章大多用口语,亲切自然,如,“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这些话就如同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让人不得不听。
2、感情真挚。
文章不是无情物,再质朴的语言也可以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如“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一句,感情真挚,试想一下,如果换成反问句:“这难道不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吗?”表达效果如何?语气是强烈了,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口吻令人望而生畏。再如,“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一句,“还是”这样的词语,既亮明了观点,又态度诚恳,让人容易接受。
九、补充资料
《易传》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众多学者考证今本受道家阴阳家思想影响相当多,而帛书本阴阳家自然色彩浓厚。《易传》刚柔思想的形成与易学诠释典范的转移。《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论文集,其学说据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
十、总结全文
《修辞立其诚》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人的思考和阐述,其中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
作业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
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⑥②①⑤④③
2.下面是小明假期给班主任李老师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李老师:
您约我光临您寒舍讨论我们学习小组假期互助学习的情况,我因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学生:小明)
3.压缩下面的语段,不超过50个字。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有的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的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与隋末唐军裴寂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成功发明了月饼有关。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在古代宫廷文人中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节在历史沿革中,出现了“烧斗香”“走月亮”“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4.我们生活中的表达,有人偏重“真”,有人偏重“美”,请你在“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与“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中任选一个观点,简述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①“光临”应改为“去(到)”;②“寒舍”应改为“府上”;③“讨论”应改为“汇报”;④“决定”应改为“不得不”;⑤“磋商”应改为“商量”。
解析:①“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用在这里谦敬失当。②“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用于对方不当。③“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根据语境可知,应是小明去汇报情况。④“决定”是“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的意思,与小明的学生身份不符。⑤“磋商”用在这里过于庄重,可改为口语化的“商量”。
3.答案: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起源说法较多,有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
解析:材料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起源(三种说法)以及风俗(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观点一: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世上从来不缺乏虚伪的花言巧语,缺乏的是真诚的金玉良言。“真”是本,“美”是末,只有表达“真”了,“美”才会有意义;再“美”的表达缺乏“真”的前提,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观点二: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表达来说,“真”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艺术的修饰,没有美感,就会像顽石璞玉,终会湮没无闻。“真”是表达的基础,但“美”是表达的更高追求,我们追求“真”,更应追求“美”。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明确观点,再结合现实陈述理由,注意理由要充分。题中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引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4.1
修辞立其诚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
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⑥②①⑤④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
),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___①___,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
),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
)。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___②___。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孙、刘联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关羽被杀之后而(
)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经受住考验;有了诚,和谐才能长久。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
文武双全
如雷贯耳
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
一文一武
如雷贯耳
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
文武双全
千古流传
不了了之
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诚是维系和谐,使和谐经受住考验、变得长久的重要手段。”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我们生活中的表达,有人偏重“真”,有人偏重“美”,请你在“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与“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中任选一个观点,简述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4.阅读下面的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例如: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知县对两个妇人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人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甲妇人开始时还使劲儿,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儿了。而乙妇人则拿出吃奶的劲儿,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儿的甲妇人说:“她是真正的母亲。”
请根据所给参考示例,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每部分不超过20个字)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语言材料很多,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佘地。比如说,有个小孩很灵敏,很好玩,我很喜欢他。要把我对他的印象说出来,用什么词儿呢?用“灵”“机灵”“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儿”?或者用一般常说的“聪明”?这就有个选择,从中选一个最足以表示我对他的印象的说法。说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可以说“这个小孩真聪明”,也可以说“这个小孩真不笨”,这又有所选择。“他心灵手巧,样样都行”,这句话很整齐;“他干什么都很出色,真行”,这句话不像上一句四个字四个字的,不整齐,但是也可以,也不错。我们可以很平实地说出对一个孩子的印象,“他举止动作活泼灵敏”,也可以打个比方,“这小孩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这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从用词到说一句话、一段话,这里边可以选择的方面很多很多。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上面举的是日常生活中无关重要的话。说重要的话,讲重要的道理,发表重要的意见,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重要,越需要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很重要,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创造性地运用是可以的。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选择运用之中有独到之处。
(摘编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选文是如何向读者介绍“修辞”的?在主题上,它与课文《修辞立其诚》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毋庸置疑,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沧海桑田,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要用专业、创新的教育形式去切实求得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
“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檀传宝提醒,“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
在他看来,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甚至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檀传宝同时指出,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取得好成果。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
“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他强调说。
(节选自孙竞《立足新时代,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乍一看,不免惊诧,我们不是早步入以机械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了吗?提倡劳动教育,学生需要从事怎样的劳动?
我不禁想起儿时的情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我的身份就从学生转化为家里的劳动力,放下书包就去放牛、割草、挑水、生火和做饭。学校每个月都会组织我们去十多里之外的山里摘茶叶,农忙时节去老师家里帮忙割麦、收花生……这些劳动实践是我重要的农村记忆,让我了解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体验了劳动的艰苦与价值,理解了父母的付出与不易。
劳动是我最痛苦也是最重要的“乡愁”与童年记忆。劳动很早就赋予了我一个劳动力的身份,使我不再仅仅是一名乡下的儿童。
反观现在,在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应试教育模式主导下,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少部分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而无法自拔,还有一些学生依靠家长提供的优越物质条件坐享其成。
哪怕是农村孩子,很多也不知道他们吃的各种食物是怎么来的,更说不出各种农具的准确名称。城里的孩子被封闭在知识的“象牙塔”里,终日忙于课堂学习与课外补习。大学生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忙于考驾照,参加有附加学分、奖学金倾斜的功利性社会实践,却鲜有机会与城市发生实质性关联,很少参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不了解城市生产与运转逻辑,谈不上是城市真正的“主人”。
概言之,在现行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下,劳动被严重遗忘,学生普遍缺乏劳动锻炼与劳作实践,家长、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劳动,与城市和乡村脱节,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脱节。
怎么办?回归“劳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
对于成长在乡村的学生来说,可以聘请熟悉乡村的能人、掌握乡村传统技艺的工匠,担任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导师,带领学生们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了解当地农作物的育苗、施肥、生长、成熟、收割、加工与销售等过程,系统讲述乡村濒临失传的技艺,在此基础上编写特色乡土教材,让乡村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和热爱乡村。各学校开辟乡村文化展示区,用于展示乡村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愁”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城里学生可以参与城市的公共卫生与环境治理、交通疏导等项目,让他们有机会熟悉城市治理过程,理解城市治理逻辑,成为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
对于城市学生不了解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不了解城市的情况,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推进城乡校际互动,开展城市和乡村学校“结对子”活动,让城里学生深度参与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感受传统乡村魅力,让乡村的学生体验现代都市文明,从而消弭城乡分割,加速城乡的互动与融合。
“劳动”“劳作”的本质是将学习与劳动并重,治学与做人并举,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节俭勤劳的美德,在劳作中修己善群、服务社会、健全人格,通过劳动建构人与地方的紧密关系,根植地方依恋与归属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
(节选自姚华松《智能化时代,学生需要怎样的劳动》,《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作为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往往被忽视。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劳动教育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如今,劳动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但是,当下劳动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无合作,学校劳动教育有盲区。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但今天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却被弱化了。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成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单打独斗”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劳动时挑三拣四,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与平时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技能训练而无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这一问题值得学校重视和改正。
其次是假合作,家庭劳动教育存在误区。家庭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但当下的家长普遍持有“学习第一”的观点,这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了生长的土壤。尽管学校积极提倡劳动教育,但仍不免出现在家庭中“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假合作现象。很多家长将学校布置的劳动作业当成不必要的任务,甚至为孩子代劳。这样的假劳动、假合作是家庭劳动教育应该避免的。
最后是功利心,这是学生劳动实践的雷区。在小学低年级,学校会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如发小红花、校园币,贴花等。家庭中,家长则会对各项劳动明码标价,如:扫地2元,洗碗3元……而这种方式有可能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劳动本身的乐趣。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目的本身。因此,劳动教育的重心应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避免在动机误区中越走越远。
(节选自李向《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及实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檀传宝教授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注意挖掘学科内涵,还应该把劳动教育融入全部教育生活。
B.要想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竞争中取得好成果,就要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C.只要“劳动”回归并加强教育,那种与城市和乡村脱节,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脱节的现象就能消失。
D.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弱化和异化是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生长的土壤的根本原因。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檀传宝教授看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以及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可促使受教育者喜欢上劳动教育。
B.在姚华松看来,不论是“乡愁”的根植还是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增强,都可通过实施劳动教育来实现。
C.不论是用小红花等来激励劳动的行为,还是用明码标价的方式鼓励劳动的行为,都会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
D.劳动教育的重心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不要陷入动机误区。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解决材料三所提出的问题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需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等纳入他们思想体系的建设之中。
B.劳动教育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其核心是劳动的价值观。无论是实施者还是接受者,只有认可劳动的价值,才可能从根本上落实。
C.学习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使求学的兴趣依赖于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依赖于任何不合乎实际的表面文章。
D.劳动教育以实践品质的培养为核心,学校应创设多样立体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从学校、家长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1.B
2.①原文句式整齐,每句“有了诚”单独成句,构成排比,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且气势更强;②原文的表述和后文的“如此”语意衔接更连贯。
3.①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②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
解析:1.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结合“离开诚谈和谐”分析,应用“缘木求鱼”。一文一武:指两个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习武的。文武双全:文才与武才两者兼备。一般指一个人。结合“蔺相如与廉颇”分析,应用“一文一武”。千古流传:永远流传于后世。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语境说的是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永传后世,应用“千古流传”。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语境说的是假和谐在关羽被杀之后消失净尽,应用“烟消云散”。
2.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等方面来分析。如修辞上,可结合具体修辞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意。本题原文连用三个“有了诚”,构成排比,且“有了诚”单独成句,使句式整齐,气势更强,强调了“诚”对和谐的巨大作用;从表意角度看,若改为“诚是……的重要手段”和后文的“如此”衔接不够连贯。
3.①处,根据后文“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可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总结句,并尽量使用修辞,可填“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之类的内容。②处,结合上文的段落结构可知,此处应填该段的总领句,根据后文内容可知,应填“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之类的内容。
3.答案:观点一: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世上从来不缺乏虚伪的花言巧语,缺乏的是真诚的金玉良言。“真”是本,“美”是末,只有表达“真”了,“美”才会有意义;再“美”的表达缺乏“真”的前提,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观点二: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表达来说,“真”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艺术的修饰,没有美感,就会像顽石璞玉,终会湮没无闻。“真”是表达的基础,但“美”是表达的更高追求,我们追求“真”,更应追求“美”。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明确观点,再结合现实陈述理由,注意理由要充分。题中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引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
4.答案:大前提:凡是亲生母亲都怕伤害自己的孩子。
小前提:甲妇人怕拉伤孩子。
结论:所以甲妇人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解析:该题要求学生以三段论的推理方法来论证知县断案的推理过程。县官推断不使劲儿的妇人是母亲,是因为凡是亲生母亲都怕伤害自己的孩子。
5.答案:(1)先对“修辞”作了简要阐释,接着举例说明“选择”的重要性,然后对比说明对“修辞”的不同认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指出要创造性地运用“修辞”。
(2)选文主要是说对“修辞”概念的理解,而课文主要是说修辞运用的原则。
解析:第一问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反复阅读文本,标出相关信息,最后将这些信息整合、归纳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规范答题。第二问,对比选文与课文在主题上的不同,可从二者论述的内容入手,归纳概括。
6.答案:1.A;2.C;3.C
4.材料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引论部分,从疑问与自身的劳动经历切入,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显得生动有趣。在回归“劳动”的策略上,又能采用辩证分析以及举例的论证方法,把道理阐释得严谨而有说服力。
5.①学校角度:努力取得社会的支持,综合利用自身场所与条件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劳动。②家长的角度:亲自示范并鼓励孩子尝试劳动,令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③学生角度: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解析:1.B项,由材料一中的“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取得好成果”,可知“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竞争中取得好成果”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C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中说的是“回归‘劳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D项,材料三中,作者列举了当下劳动教育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方面为并列关系,不能说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生长的土壤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2.“都会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说法绝对,材料三说的是“这种方式有可能将学生的劳动动机始终限制在外部层面,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劳动本身的乐趣”。
3.A、B、D三项都能从劳动教育的问题上谈做法,并且能够从劳动价值的观念以及“小事”“细节”与“实践”等角度强化劳动教育的落实,但是C项强调的是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不能够直接解决材料三中所提出的问题。
4.题干问的是在论证上的特点,那么可从观点的提出、论证的方法、论证的结构等角度作答。对于材料二来说,文本提出观点的部分,先以疑问开始,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接着又重点结合自身的经历生动阐释,给人一种娓娓道来之感;而行文的后半部分重点给出了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给人一种无懈可击之感。而总体来说,材料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5.作答本题时,可从材料三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入手,材料三中的“无合作”“假合作”与“功利心”等问题,涉及学校、家长与学生自身,然后结合前两则材料和生活实际综合思考即可。第一单元
4.1
修辞立其诚
学案
1、把握文章的观点,梳理作品的论证思路。
2、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3、思考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重点:了解本文质朴、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通过划分层次,厘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结构,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一、预习新课
本文围绕“修辞立其诚”的具体含义,层层深人,既阐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又对现实中“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倡议写文章、做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他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导读理解
1、《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发吉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2、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文章第6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7-8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
②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
③这几个段落,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
3、《修辞立其诚》一文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七段引用《管子》书中《心术上》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论证认识客观世界要舍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第九段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经师辕国曾对公孙弘所说的“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告诚人们不要说假话以讨好于时尚。
引用古言,既充分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文章内容丰富,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4、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1.下面一则物业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停电布告
尊敬的全体住户:
因供电检修线路需要,本小区决定于年3月5日9时至15时暂时停电。敬请各住户做好停电的准备工作(有重要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的住户务必提前关闭)。不便之处,敬请宽容。如有疑问,欢迎提出,联系电话:2120000
圆梦物业公司
2020年3月3日
2.下面是一名高中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建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我认为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3.下文是一位同学为给爷爷祝寿而写的贺词草稿,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恰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时光荏苒,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快到您六十岁寿辰了。回顾您一生辛苦,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和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这让我们大受好处。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惠赠我最真挚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生活顺心,万事如意!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王远)
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6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祝贺。王岐山表示,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中华文明推崇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与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相辉映;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今天我们主张的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致相因。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将“布告”改为“通知”;②将“决定”改为“兹定于”(或“计划”);③将“务必”改为“请”;④将“宽容”改为“谅解”;⑤将“提出”改为“垂询”。
解析:“布告”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通知是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事项的周知性应用文。本题语段是小区物业发布的,应是一则通知,故将“布告”改为“通知”。应用文首先要使用书面语,不能使用口语,其次掌握谦敬用语,注意礼貌。仔细阅读文段内容,可发现文中“决定”“务必”“提出”语气强硬,不够谦和,可将“决定”改为“兹定”或“计划”,将“务必”改为“请”,将“提出”改为“垂询”。而文中的“宽容”不合语境,可改为“谅解”。
2.答案:①“抬爱有加”改为“情有独钟”;②“惠存”改为“珍藏”;③“审查”改为“翻阅”;④删去“大限”;⑤“一定要”改为“最好能”。
解析:作答本题,需注意用词要符合写信人的身份。“抬爱”为客套话,抬举爱护,用于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不合适。“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不能用于自己。“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大限”指寿数已尽、注定死亡的期限(迷信),不合语境。“一定”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材料是建议信,用于此处语气过于生硬。
3.答案:①把“日子过得真快”改为“日月如梭”;②把“一生”改为“半生”;③把“好处”改为“裨益”;④把“惠赠”改为“奉上”。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人物双方的身份——孙子和爷爷,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的前后语境,先找出不得体之处,再进行修改。①“日子过得真快”过于口语化,和前边的“时光荏苒”语体风格不一致,应改为“日月如梭”;②“一生”的说法不妥,爷爷还健在,应改为“半生”;③“惠赠”为对方赠予(财物),而不是指送给对方,可改为“奉上”;④“好处”说法过于口语化,可改为书面语“裨益”。
4.答案: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解析: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对象、新闻事件以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由第一段内容可知,本则新闻报道的是“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辞”,由第二段内容可知,王岐山在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综合以上两点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