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练习):第二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件+教案+练习):第二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9:25:2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学习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写作背景
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写作背景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文学常识
左联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文学组织。组织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左联”成员。
题目解说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文本研读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本研读
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难的精神。
文章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内容上: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如何理解第21段结尾处的“逃走”一词?
文本研读
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中国的脊梁。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逃走”,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这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鲁迅先生为什么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
文本研读
①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作者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标题里,看似矛盾,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标题里寄寓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的“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文本研读
①作者在叙述柔石的“硬气”和“迁”的特点时运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故。作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与“迁”。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
文本研读
②作者在写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用这个典故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没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③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作者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主旨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
艺术特色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②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艺术特色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艺术特色
②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________;另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________;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至于获益,则实在________。
A.费尽心机???正襟危坐???难以名状
B.费尽心机???道貌岸然???难分轩轾
C.劳神费力???正襟危坐???难分轩轾
D.劳神费力???道貌岸然???难以名状
C
小试牛刀
解析: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劳神费力:耗费精神和力量。跟句文意可知,对于“非看不可的书籍”肯定要耗费精神和力量,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劳神费力”。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道貌岸然: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现多用贬义。此处根据语境“前者目的在求知”可知,读书应该严肃,所以应该用成语“正襟危坐”。难以名状:形容无法用语言形容。难分轩轾:轩和轾分别指古代车辆的车轮的外圆和内圆,很难区分其准确的大小,因此引申为不分伯仲,难以区分。此处根据语境是不分伯仲,难以区分的意思,所以应该用成语“难分轩轾”。
小试牛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兴起了“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对此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
B.简政放权改革初期,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及时向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
C.鲁迅的文学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不仅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
D.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迁移,该文件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落户条件。
小试牛刀
A
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在“对执法者的培训”前加“加强”。C项,语序不当,应将“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与“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互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可在“人口迁移”后加“的压力”。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识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那种动态的、北风呼啸的冷,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冷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⑥③②④⑤
B.⑤③②④①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⑤①⑥③②④
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所给语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故正确排序为⑤①⑥③②④。
小试牛刀
4.请以“这几缕血痕”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几缕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答案: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全都抹杀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分析句子可以发现“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是一个被动句,变换时,用“把”将动词“抹杀”支配的对象“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放在动词前。6.2
为了忘却的纪念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我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虽然很早就有,但一直_______在行政规定层面;虽然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这些都是对民意的_______,承载的是全体国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历史有过恢弘灿烂的华章,更有过百余年山河破碎、血泪斑斑的痛楚。(
),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艰苦卓绝的抗战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_______。中华民族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获得了二战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_______的重大贡献。正视那段历史,以更高规格、更固定的平台对先烈、英雄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表达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滞留
顺应
分水岭
不可磨灭
B.停留
顺应
转折点
不可磨灭
C.滞留
呼应
转折点
不可思议
D.停留
呼应
分水岭
不可思议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
B.虽然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并正式确立下来。
C.虽然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D.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
B.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2.将下面的语段压缩为40字以内的一句话。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3.下面是一封退稿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你邮来的大作《试论唐朝山水诗的成因和风格流派及其历史作用》我们已经浏览过,大家一致认为,你的文章差强人意,从中我们可以推想,你是一个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的有为之人。但我仍要告诉你,你的大作因与本刊性质不同,我们不能用。
可以继续投稿!我们期待你的新大作的面世!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口不提。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会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选自唐弢《琐忆》,有删改)
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选文大意
呈现方式
作者感受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3.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请根据课文和注释内容,写一篇《白莽小传》或《柔石小传》,要求紧扣课文与注释内容,可适当联想或想象,字数在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2.D;3.C
解析:1.滞留:停留不动。停留:暂时不继续前进。语段是指国家对纪念抗战胜利只是进行了行政规定,并没有真正实行,故应选“停留”。顺应:顺从;适应。呼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或照应。语境指顺从民意,应用“顺应”。分水岭:①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②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语境没有强调“分界”,应用“转折点”。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语段中指中国人民做出了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巨大贡献,应用“不可磨灭”。
2.画框句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南京大屠杀”调到“虽然”前面;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国家法律”后添加“的形式”。A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B、C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
3.“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决定前面句子的结尾处应该是具体的某一幕,这样可以排除A、B、D三项。
2.答案:青年只有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才能健康成长,成就一番事业。
解析:本题中的语段为论述性材料,阐述的核心内容是“青年如何能成就一番事业”,解答时可从材料中筛选以下关键词: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投身社会实践、统一、成就一番事业。综合以上内容,可将材料压缩为:青年只有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才能健康成长,成就一番事业。
3.答案:①“邮来”应改为“惠寄”;②“浏览”应改为“拜读”;③“你的文章差强人意”应改为“你的大作颇有新意”(或“你的大作颇有见地”等);④“但我仍要告诉你”应改为“但我不得不遗憾地通知你”;⑤“可以继续投稿”应改为“热忱欢迎继续惠寄大作”。
解析:①“邮来”是日常口语,而“惠寄”是书面语,且是敬辞;②“浏览”和前面的“大作”不对应,有点随意,改为敬辞“拜读”;③“你的文章差强人意”评价低打击别人积极性,“你的大作颇有新意”(或“你的大作颇有见地”等)肯定作者的付出,给人以信心;④“但我仍要告诉你”语气生硬,“但我不得不遗憾地通知你”带有同情、惋惜语气;⑤“可以继续投稿”有点勉强,“热忱欢迎继续惠寄大作”带有鼓励的感彩。
4.答案:
选文大意
呈现方式
作者感受
替人补靴与进化论
对话。“有这回事吗?”“呃,有这回事。”“这是为的什么呢?”“进化论嘛!”“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这些话可以看作鲁迅对“俯首甘为孺子牛”(关心、理解青年)的解释。
解析:选文可划分为两层,前面一层(第1段)是“引子”,叙述鲁迅替一位并不太熟悉的青年补靴子的事;后面一层(第2—8段)是主体,通过作者与鲁迅的对话说明鲁迅这样做的原因,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与理解,让人想到他的著名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据此整理、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1.B;2.C
3.①温柔,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充满温情,令人迷恋。②讲求情趣,说起时尚衣着等头头是道。③具有孩子般可爱的顽劣天性,看到有人随地小便,就用橡皮枪瞄准人家。④是非恩怨分明,有棱角,在临终遗嘱中指出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等。⑤博学多才,有很多头衔,如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
4.①“我”结束回忆,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1.“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错,原文说的是“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
2.“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
3.本题问的是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具有的形象特点,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标题、作者所举的事例等进行分析。例如,结合文章标题和第三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是温柔的;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情趣盎然。
4.解答这样的题目,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内容上,“苏醒”实际上是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丰富了先生的形象特点。结构上,与文章开头部分在春天回忆鲁迅先生的温柔相呼应。
6.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写作前,先确定所写传主是白莽还是柔石;然后仔细阅读课文和注释,将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再按照人物小传的一般写法进行写作,尤其注意要突出一两个重点事件。第二单元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白莽、柔石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其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以白莽为代表的青年烈士的哀悼之情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重点:
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二、写作背景
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题目解说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六、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明确: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2.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
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难的精神。
3.文章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内容上: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
4.如何理解第21段结尾处的“逃走”一词?
明确:
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中国的脊梁。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逃走”,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这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5.鲁迅先生为什么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
明确:
①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②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6.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明确:
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
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7.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
明确:
作者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标题里,看似矛盾,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标题里寄寓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的“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
8.怎样理解作者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明确:
①作者在叙述柔石的“硬气”和“迁”的特点时运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故。作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与“迁”。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
②作者在写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用这个典故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没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③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作者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
七、中心思想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
八、写作特点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②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九、补充资料
左联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文学组织。组织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左联”成员。
十、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片段性的回忆,对五位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的记述,高度赞扬了烈士们执着、坚忍、善良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的愤恨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鲁迅在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也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至于原因是否相同,各人看法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爱国,青年对国家发展信心强烈,青年勇于挺身而出————国家利益。新时代青年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使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
)。
青年是时代的————,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拥护
全方位
晴雨表
引吭高歌
B.拥护
全天候
气压表
高歌猛进
C.维护
全天候
气压表
引吭高歌
D.维护
全方位
晴雨表
高歌猛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B.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C.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D.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而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C.而且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D.中国青年而且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上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这个精神素质便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拥护: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维护: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到破坏。此处后面接的宾语是“国家利益”,应该是“保护”,故选“维护”。全方位:指四面八方;各个方向或位置;所有的方面。全天候:不受天气限制的,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的。此处强调空间范围上的全面,故选“全方位”。晴雨表:预测天气晴或雨的气压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气压表:用来测定气压的一种仪器。此处意为“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故选“晴雨表”。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高歌猛进: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此处修饰的中心语是“排头兵”,强调勇猛前进,故选“高歌猛进”。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在成长过程中”这个状语的主语是“他们”,谓语是“目睹”,因此应该置于“他们”和“也目睹”之间,或者提前,置于“他们”之前,但是不能置于“也目睹”之后,排除C、D项。“否定、排斥、污蔑”是按照程度进行排列的,不可颠倒,排除A项。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不仅......”这个复句的主语是“所作所为”,B项、D项将后一分句的主语变为“中国青年”,中途易辙,衔接不恰当。排除B、D项。“反而”和“而且”相比更能突出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的对比性,表示和期望恰恰相反。根据语境,前文有“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选择“反而”更为恰当,衔接更好,排除C项。故选A。
4.答案:①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②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③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①处应与前文的“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形成类比,且与下文的“现代中国的圣人”相联系;②处是解释鲁迅成为思想家的原因,应与下文的“精神素质"联系起来表述;③处应与上文的“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意思相同,并从“思想(精神)”角度切入表述。
nù;D项,“景”应读jǐnɡ。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
丁神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