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图片,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变化和创新之处进行论述。
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大一统王朝鼎盛辉煌的根源。
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汉末“人口漂移,考祥无地”;察举制弊端日显
2、过程: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3、选拔流程: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
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4、选拔标准:
家世、道德和才能
家世
5、影响:
有利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后期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阻碍了人才的选拔。
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1、开创与发展
开创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扩大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
建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发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选官制度——变化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官制度
材料一: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2、意义与影响
积极:
(1)出身下层的士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
和统治基础;
(2)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贵族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以文取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消极:
(1)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
(2)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社会进步。
中央决策和行政机构的完善
——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三省六部制
一、魏晋到隋唐三省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增加女厕!
没毛病
开干!
欧了
职能及运转: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中枢机构——变化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皇权相权和谐共治
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中枢机构
三省六部制
四、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和影响
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2、三省的职权限制了君主的乾纲独断;
3、相权被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
五、总结
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相权被分割
皇权逐渐加强
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赋税制度
【前期】租庸调制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是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租调制
租庸调制
1)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制弊端日显,难以延续
3)政府开支加大,需解决财政困难
4)地方节度使势大,征税体系混乱
赋税制度
二、两税法的创建
1、背景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划分户等)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缴纳货币,代替缴纳实物;
(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3)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赋税制度
二、两税法的创建
杨炎(727—781)
2、内容
780年宰相杨炎提议实行两税法
冬小麦4、5月份收割;
春小麦8、9月份收割。
材料九:两税之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十: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赋税制度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二、两税法的创建
3、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减轻了财政上的混乱,加强了中央经济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赋税制度
(1)两税定额存在漏洞,税外加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进一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作用
弊端
3、影响
二、两税法的创建
征税依据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按人丁纳税
按土地、财产的多少
征收实物
征收钱币为主
对人身控制较大
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身依附
减轻人身控制
受田农民
三、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四、总结
时间
制度
内容
春秋末
西汉
魏晋
隋、唐前期
唐中后期
初税亩
编户制度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履亩而税
根据土地和人口多少征收赋税和徭役
受田农民缴纳租、调,服徭役、兵役
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纳绢或布代役
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夏秋两季收税
1.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
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
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
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
2.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建立和唐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中后期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
A、B、C各项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
科举制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
两税法
九品中正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租庸调制
公平公开
日臻完善
三公尚书台
适时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2.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3.学习隋唐的赋税制度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认识隋唐制度的新成就,有利于树立制度自信,对于维护国家、民族的统一有促进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3.隋唐的赋税制度教学难点: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2.隋唐的赋税制度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师】PPT播放陈寅恪的一段话【师】大家看,陈寅恪先生所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隋唐的强盛既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息息相关,当然也离不开隋唐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新课讲授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师】设置问题,帮助同学们自主预习。阅读课本,分别找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及地位。【师】进行总结后展示PPT,进行新知讲解。(1)形成: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5)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2、科举制【师】大家都知道,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考试制度,那么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师】大家能在课本里找到关于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么?举手回答。【师】好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这就是科举制的形成过程。(展示PPT进行总结)【师】PPT展示自夏商周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学生一起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师】那么,科举制的建立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呢?PPT上有两段材料,同学们依据课本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组合作研究,之后请两组学生代表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积极:(1)出身下层的士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2)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贵族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3)以文取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消极:(1)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2)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社会进步。【师】好
,以上我们学习了隋唐的选官制度。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项制度,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师】大家阅读课本,找到科举制相关内容,进行展示。1、形成、发展与完善:(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师】同学们来看这张图片,三省六部的关系图,并且标注了其的职能。那同学们能结合PPT上这道问题,来研究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师】好的,不得不说,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啊。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并对其进行标注。【师】好,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不仅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点把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对最后一项制度的学习。就是隋唐的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师】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一下租调制的概念就可以了,这部分咱们不做重点学习【师】对,同学们只要掌握租调制是按户征调,征收的东西是粮和绢帛就可以了。2、均田制【师】结合PPT进行新知讲解。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租庸调制【师】结合PPT进行新知讲解。租庸调制: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如果朝廷因故加派徭役,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师】同学们看这张照片,说的就是租庸调制。分别讲解了租、庸、调的概念。以便大家细致的了解。【师】最后,进入到赋税制度重点的学习,即两税法。4,两税法【师】大家刚刚让大家阅读了课本,现在回答老师,为什么会
实施两税法?【师】对,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师】结合PPT进行内容讲解。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师】那我们知道,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唐朝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巩固的作用。那么,具体都有哪些作用呢?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师】展示PPT,引导同学一起进行材料分析,分组合作并回答: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利:(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减轻了财政上的混乱,加强了中央经济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弊:(1)两税定额存在漏洞,税外加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进一步加重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进行回答并做出标注学生根据教材回答: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学生结合课本进行分组讨论并回答。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主要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学生回答: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展示一段学者的言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隋唐朝时期政治及经济制度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这就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学习了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其中关于科举制的内容要求大家重点记忆;且关于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部分也是今天学习的重难点,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掌握。有不懂的课下咨询老师。
作业布置
隋唐时期的法律对中国法制史和世界法制史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课下收集关于隋唐法律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