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模块检测
语文试题 2011年11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戍守(shù ) 走舸(gě ) 勉强(qiáng) 宜别图之(yí)
B.吮吸(yǔn ) 顷刻(qǐng) 引擎(qíng ) 芟夷大难(shān )
C.涅槃(niè ) 憎恨(zēng) 狙击(jū ) 迫击炮(pò)
D.包扎(zā ) 愚蠢(yú) 木椽(chuán) 飞来横祸(hèng)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掂记 编辑 坍落 挈妇将雏
B.抵挡 膝盖 亳州 聚精汇神
C.虾篓 冒昧 誊写 卓有成效
D.蹈籍 菱角 追溯 浅尝辄止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 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②这位教授认为青年学生应读懂一些为人 之道,做事要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
③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 了今天的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21世纪教育网
A.批阅 处事 终止
B.批阅 处世 中止
C.披阅 处世 中止
D.披阅 处事 终止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有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B.唐人写绝句,五言才二十字,七言也仅二十八字,但是无不惨淡经营,反复推敲。
C.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D.侦查人员认为,这两个案件表面看没什么牵扯,实际上却藕断丝连,应做认真分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达到新水平,更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是能否使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C.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D.这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但在记者面前,三个排污企业的领导却避重就轻,推卸责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样一个教训,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21世纪教育网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难道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这些问题难道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纪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还愿意使用另外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6.对这样一部心态史指代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
B.兼容并取、包收含纳
C.先封闭后开放的心态
D.先开放后封闭的心态
7.下列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没有必要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统称为当代史。
B.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前后联系的因果关系。
C.“一切历史”就是“这棵树”,“当代史”就是“这棵树”的“本”。
D.没有人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挫折,是出自历史经历的积累,是由于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8.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开放,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保存活力;只有融合,中华民族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成就。
B.“环境的封闭”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而又无视竞争。21世纪教育网
C.看别人的现在当然重要,看别人的过去也重要,两方面都去看才称得上真正拥有“开放的心态”。
D.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才智。
三、阅读《师说》选段,完成9~12题。(1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听说21世纪教育网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知:知识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牙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句读之不知
B.①吾从而师之②择师而教之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反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节选段落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B.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即指儒家思想,“业”即指儒家经典。在佛、老思想盛行的唐代,作者持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C. 作者认为“道在即师存”,在学问面前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充分体现了他“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D. 作者只从士大夫们的荒谬话语中点明了师道不复的原因,进而对所谓君子们的愚昧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批驳与嘲讽。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21世纪教育网]
译文: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洛桥晚望21世纪教育网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⑴本诗的题目为“洛桥晚望”,你认为关键字是哪一个?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⑵综观全诗,诗人写了怎样景,又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共10分)
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⑵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⑶ ,亦崎岖而经丘。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⑷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⑸采莲南塘秋, ;低头弄莲子, 。(《西洲曲》)
⑹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倍邻? 。(《烛之武退秦师》)
五、(8分)
16. 仿照示例,从鲁迅、柔石、白莽、朱自清、沈从文、马克思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略有增删。(5分)21世纪教育网
向您致敬,冰心。您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引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
17. 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使整段话连贯、通顺。(3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沐浴着爱的光辉。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 ,有热土难离的乡情……情感是美好的, ,友情让我们获得快乐,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天地有大美
以群
青藏高原,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一个离人的喧嚣与繁华很远的地方,大自然将他的雄奇与壮丽集于斯,从地上铺到天上,从脚下一直铺到你的灵魂。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和初来时一样,面对它的辽阔,它的静默,它的壮美,我长时间地失语,只能看,只能听,只能呼吸,什么也不能说。
这是一种震撼人灵魂的大美。在这里,太阳一直照进我心里。星星就在我的灵魂上闪烁。风吹起蓝色的波纹,那是什么?那是我的灵魂在颤动。
这是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山川大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在这里,无论你朝哪个方向,无论你走多久,都是这样的静美,这样的安详,这样的无穷无尽。
我注视着周围的宁静:山,一副静思默想的样子;草地,大地和天空全都带着静默的神情。我感到,这片土地上藏着某种只有沉默的山知道的东西,只有旷远的天知道的东西。我感觉到了,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些散布在草地上的牦牛和羊,每天看着这些,只是低着头,把大地的静默吃进肚里,然后反刍。仿佛它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了什么,仿佛它们反刍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是的,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辽阔的宁静里,山水木石,在牦牛的反刍就有了修炼的意味。真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作出一幅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能够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真想变成一只羚羊,一头野驴,或者哪怕一只兔子,用博大的心脏从这里走过,走过自己的一生。饿了,就低下头,伸出舌头撩起一把草,用嘴唇捉住,一扯,把大地,把季节,把遍洒阳光和雪花的天空一起扯动。我试着像野兽一样的行走,一直走到看不见公路看不见汽车的地方。在这里,寂静时可以吸入脏腑的。你响亮地听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脚步。满世界都是这种声音。
只要有足够的宁静,大地便显出它的神奇。沉静的大地离永恒这样近。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那就是朝圣。人用他的脚步向大地朝圣。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体内。我留下的脚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走进我体内的大地成为我的灵魂。大地走进你以后,就装得下山川人物,就可以把自己的辽阔在田野上铺开。风在我的里面吹拂,河水在里面奔涌,连雪山也牵带着白云移来胸间。
第二天,一场大雪把一个安静纯美的童话铺在可可西里,从辽阔的草地到远处的山。雪山就像童话中的城堡,阳光给她铺上一层甜美的红云。野生动物纷纷出场:藏羚羊、牦牛、野驴、黄羊、白唇鹿、狼,还有许多鸟类。它们是童话的主角。连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来到童话中,他们的影子在雪地上轻轻悄悄的游移。
雪其实来到地面的天空。天空来到地面上,地面也就成了天空。走在雪地上,每一个脚印都印在了天空的洁白上。21世纪教育网
唯其高,我们这个星球上总算留住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过的地方,好让我们找到在高处放眼遥望,灵魂有一个驰骋的地方。庸常的市井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唯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抵达自己。
梭罗说:“野生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如此说来,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
18.透过文中具体的文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青藏高原,请结合具体语言加以概括。(4分)
19.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从原文中任选一处,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5分)
20.结合原文回答:“天地有大美”中的“大美”具体指什么。(4分)
21.为什么说“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5分)
七、(60分)
22.请以“怀念夏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章结构完整,恰当运用细节描写,语言富有感染力,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高一语文模块测试参考答案
一、(15分)
1. D(A.qiáng应为qiǎng;B.项中yǔn应为shǔn; C.项中pò应为pǎi)
2. C(A.“掂记”应为“惦记”;B.“聚精汇神”应为“聚精会神”;D.“蹈籍”应为“蹈藉”)
3. C(披阅:披览,阅读;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处事:处理事务;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来往相处;终止:结束、停止;中止:做事中途停止。)
4. D(“藕断丝连”用于形容爱情表面断绝关系,实际还有牵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 A(B“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与“能否”不构成对应关系;C项“牢记”缺少宾语;D项“避重就轻”与“推卸责任”矛盾)
二、(9分)
6. C根据上文“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可以看出应该指C项所说“先封闭后开放”。
7. B(A项原文没有提及;C项把原文的比喻作了相反的理解;D项对第三段末句反问语气的理解有误。)
8.A(表述前后颠倒,且将充分条件改为了必要条件)
三、(12分)
9.C(A闻:懂得。B知:知道 D齿:并列 )
10.B(两个“而”均表示承接关系;A.①之,助词,的。②之,宾语前置的标志;C.①其,代词,那些。②其,语气词,表示揣测。D.①所以:……的原因②所以:用来做……的)
11.D
12.B
四、(28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3.(10分)
(1)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3)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14.(8分)
⑴突出了一个“望”字。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第四句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
⑵全诗四句,句句写景,通过前三句的景物来衬托最后一句,从而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情怀。
15.(10分)
⑴而致千里 无以至千里
⑵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⑶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⑷或植杖而耘耔 临清流而赋诗
⑸莲花过人头 莲子清如水
⑹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五、(8分)
16. 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言之成理即可。
17. 互助互勉的友情 亲情让我们感受温馨 乡情让我们心有所依
六、(18分)
18.(4分)
⑴这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一个离人的喧闹与繁华很远的地方。⑵雄奇、壮丽、静美、安详。⑶这是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的地方。(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19.(5分)
示例:“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体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我”在青藏高原行走之后,心胸变得更加辽阔、宽广。(指出修辞2分,分析作用3分)
20.(4分)
指的是青藏高原的山川大地所具有的辽阔的宁静和深厚的安详。
21.(5分)
庸常的市井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而青藏高原恰恰可以给人类提供辽阔,在那里,“不用呼吸污浊的空气,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作出一幅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能够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言之成理即可)
七、(60分)
22.根据学生作文实际,从文体特征、文章结构、文章内涵、语言等方面,灵活确定评分标准。
第3页(共10页) 第 4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