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认识清政府被推翻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报效祖国的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
全面理解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图示法、归纳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联想理解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教学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并以此来提问:秦是辛亥革命是如何兴起的?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①首先,教师出示本课课件,展示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标注;
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疑问;
③最后,全班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知识要点提纲如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范围: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
(3)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4)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兴中会的成立
时间
1894年
地点
檀香山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性质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意义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起因: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
(2)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3)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②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③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3)袁世凯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4)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5)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6)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3)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
(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一起按课件所示本课结构框架图,结合教师板书设计,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归纳总结本课所学。
作业: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课下完成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1.辛亥革命的背景
2.革命爆发:武昌起义
3.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4.结局:革命果实被窃取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七、课时作业
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抵制改革的态度,主动实行改革,但最终改革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由此可见这一改革是清末新政,故选C项。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维新运动,均未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属于清朝改革的范畴,故D项错误。
2.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某事件。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兴中会建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B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反映的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B项与题意相符。A项是在1894年,C项是在1911年,D项是在1912年,均排除。
3.下图为20世纪初刊登于《神州日报》上的时政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维新运动
B.预备立宪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时间“20世纪初”及漫画中“立宪之目的”“考察宪政者”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是清末新政中的预备立宪,故选B项。
4.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A
解析:《清帝逊位诏书》标志着清朝皇帝在革命形势高涨的压力下退位,清朝以和平方式宣告覆灭,A项正确。清帝是被迫退位的,并非“向往”,B项错误。清朝灭亡代之以军阀独裁统治,中国封建制度并未结束,C项错误。1912年2月,中华民国已经建立,D项错误。
5.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A项正确。
6.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反对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到反对复辟帝制,说明人们已经认可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A项正确。
7.1913年中国各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体统计如下表。这反映出( )
类别
党团数量
政党
312个
会团
200个
结社
370个
A.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
B.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答案:D
解析: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都推动了政治民主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故A项错误;政党并不是中国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各政党社团数量较多不能说明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故C项错误。(共28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
19
课
辛
亥
革
命
课标要求:
1.了解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茌平三中
韩慧慧
近代中国的屈辱岁月
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被掠夺
领土被瓜分
人民被屠杀
……
中国大地满目疮痍
依旧的专制路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巩固专制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
通过革命推翻专制
走共和路
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维新派
保留皇帝的君主立宪路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
失败告终
概念
狭义: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
广义:
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
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剧
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1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5
?预备立宪
第一阶段:酝酿革命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材料2
《革命军》书影
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材料3
组织基础:建立革命团体
材料4
兴中会成立和同盟会的国外分布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
兴中会
1894年11月檀香山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核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黄花岗起义
1911.4
镇南关起义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风潮
武昌
有利时机:保路运动。
材料5
徐锡麟
目标:要求收回被清朝出卖的铁路修筑主权。
作用:清朝调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清军空虚,武昌起义时机日益成熟。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目标:要求收回被清朝出卖的铁路修筑主权。
作用:清朝调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清军空虚,武昌起义时机日益成熟。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第二阶段:革命高潮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清帝退位:
B.
国民有人身、言论、著作、
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
C.
国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否定君主专制
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1)主要内容: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E.
实行责任内阁制
防止袁个人专权
内容概括为: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四阶段:革命成果被窃取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
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大事呢
1894
1905
1911.4
1912.1.1
1911.10.10
1912.2.12
1912.3.10
1912.3.11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颁布
想一想
第16课
辛亥革命
“人间处处倡民主,
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B
探寻辛亥(感受共和)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这矛盾吗?为什么?
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历史功绩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失败含义):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材料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角度1
政治上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2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角度2
思想上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4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5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角度4
社会习俗上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山装
西式婚礼
材料6
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角度5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内: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对外: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感悟辛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为了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而奋斗!奋斗!奋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