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已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句式,能概括文本大意;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写作特色的鉴赏还具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如:贰、而、以、何厌之有等;概括文本大意,理清文本层次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以及成功退师的原因和文本详略得当、伏笔照应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烛之武成功退师之因以及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0分钟)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1分钟)
播放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相关视频,进入本文的学习。
背景知识介绍(3分钟)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弟子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
《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传文又称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眉目清晰,脉络分明,系统性比较强。最早的作品有《春秋》《左传》《竹书记年》《资治通鉴》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教师用PPT展示如下: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2.学生齐声诵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停连,读完后教师做一定朗读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用四字短语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层(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层(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层(第四段):秦晋退兵
精读课文,分析理解(30分钟)
1.全班齐读文章的第一个层次,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如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如下:
明确:围:包围 以:因为 贰: 不专一,怀有二心 军:驻扎
疏通文意: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原因:①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②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全班齐读文章的第二个层次,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如下,圈点勾画出本文段出现的人物。小组讨论:文中三人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手法。
明确:烛之武、佚之狐: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无实意。若:如果 师:军队
公从之:之,指代佚之狐 臣之壮也: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为,动词,做;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这;寡人,寡德之人,诸侯谦称;过,过错;该句为判断句 许之:答应这件事。
疏通文意: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军队一定能够撤退。”郑伯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年事已高,不能干什么了。”郑伯公说:“我没有早先重用您,现在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补充:提问,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明确: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手法:语言描写
第二课时(40分钟)
3.全班齐读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如下。小组讨论: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和秦伯?
明确: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既:已经 执事:办事的官吏
亡郑: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
远:远地,指郑国 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为什么;以,连词,表目的;陪,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之,主谓之间,取独;厚,雄厚;弱,削弱。
以为东道主:以之为,把它作为,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为,动词,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之,主谓之间,取独。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动词,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君之所知也:之,主谓间,取独;所知,“所”字结构,知道的事;该句为一个判断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疆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边界
阙秦以利晋:阙,残缺,使……残缺 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之,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戍守 乃:于是
疏通文意:1)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出城。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2)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劳烦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假如放弃灭郑,把它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4)况且,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他也曾经答应把焦、瑕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事啊。
5)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
6)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了。
说服过程: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到“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4)“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到“君之所知也”——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5)“夫晋,何厌之有?”到“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
秦伯:善于权衡利弊
第三课时(40分钟)
继续精读(10分钟)
4.全班齐读文章的第四个层次,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句如下。小组讨论:“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明确:子犯请击之:之,指代秦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性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个人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不武:以,介词,用;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吾其还也:其,语气副词,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亦去之:去,离开;之,指代郑国
疏通文意: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就达不到今天(的成就)。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便离开郑国。
最关键:不仁,受儒家影响,讲究仁义。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1.纵览全文,小组讨论: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师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一定的阐述。
明确:
1)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
2)善于利用矛盾
3)善于揣摩心理
4)语言艺术:“忠言顺耳”
5)两国之间矛盾本身就不大
(言之有理即可)
2.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
1)伏笔与照应: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为后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做了一定铺垫。
2)波澜起伏: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马克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之作简略交代,其它细枝末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六)课堂小结(1分钟)
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本文也展现出伏笔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七)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一文,再次体会《左传》的行文特色并增强学生对文言的积累。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八)作业布置(1分钟)
1.背诵全文
2.思考,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是得不到重用?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交代事件背景
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