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桥 之 美
吴冠中
作 者 简 介
吴冠中(1919— )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散文《吴冠中人生小品》。 他的艺术,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
文体简介——小品文
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初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标出自然段和生字词。
2、大致把握每段文意,理清写作思路。
3、试以自己的理解划分段落结构。(提示:按逻辑顺序)
字词过关
和谐( ) 点缀( )
纤细( ) 孕育( )
销魂( ) 摄影( )
煞风景( )颐和园( )
媒介( )
xié
zhuì
xiān
yùn
xiāo
shè
shā
yí
méi
美感: 史诗:
驻足:
煞它风景:
前瞻后顾: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
长诗
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
停止脚步
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
或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相差很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桥之美”的含义------在不同环
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1-3)
举例说明“桥之美”------桥与周
围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4-6)
总结全文(7)
桥之美
总
分
总
逻辑顺序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找出原文句子)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品味画面的美?
画家眼中的 桥
整体感知: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关联词 “并非……也并非……而是”
侧重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正面举例
故乡乌镇石桥
江南乡间石桥
湖 上 长 桥
山区 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虹桥
小径尽头小桥
高山峡谷中索桥
—芦苇—舒畅
—细柳—销魂
—小孔—满足
—廊亭—驻足
—行人—高潮
—形与色—乐曲
—险峻—生命力
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铁路桥
—想寻找
—构不成图画
—划断
与环境欠缺配合的美
反面举例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示例:
1、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2、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3、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4、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5、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6、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
如: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联系课文,说说怎样品味、鉴赏画面的美?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内容
写法
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
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用科学、平实、简明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很少用修辞手法,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
辞手法,文字极富表
现力和感染力。是带
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比较阅读:
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 霖 铃》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名言诗词积累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从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课后练习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