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材定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一篇文章。《别了,
不列颠尼亚》
是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篇文章视角独特,独具匠心地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历史画面,既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住文章中的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是要把握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素养目标】
1.了解文体特征,把握新闻的特点。
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防务交接仪式》纪录片片段。
我们的祖国在一百多年前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然而,伟大的中国人民最后站起来了。我们收复故土,捍卫主权,其中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重回那庄严的历史时刻。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2.了解写作背景—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3.了解“不列颠尼亚”号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时间轴:
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
1954年1月11日首航。
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大婚时,以不列颠尼亚号作渡蜜月。
1986年,南也门发生暴乱冲突,并爆发大规模内战。在亚丁的外国侨民和外交官(其中包括中国外交官)纷纷撤退到港口。但到了港口之后,他们失望地发现港内的船只都已经为了逃避战火而驶出了港口。英国政府通知正在附近的不列颠尼亚号前往亚丁港救援各国的难民。难民被用汽艇接到船上,然后将其运送到吉布提。按照皇家海军的规定,在战时,不列颠尼亚号自动成为皇家海军的医院船。但是这次是属于也门的内战。最后不列颠尼亚号一共从亚丁救出了10687名外国难民和外交人员,包括中国驻也门的外交官。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参加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997年11月在普利茅斯港退役。退役后现在停泊在爱丁堡对外开放参观。
4.了解文体—新闻
【含义】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结构】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写作形式】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这种模式写作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出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正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这种模式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然后,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紫荆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2.解释词语。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
明确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即倒叙和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说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口,下文再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重要场景。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三)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庄重的历史场景。
四、文本研究
【思考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二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明确
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思考3】主体部分共
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
主要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思考4】这些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明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4.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思考6】探析背景,挖掘深意
1.作者客观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香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有所记述。作者选取了哪几件?
明确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③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2.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三件呢?
港督府
港督府意味着什么?是英国在香港的最高统治机构,进一步说明英国理所当然的占领。从“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可以看出他们企图永远统治下去,但到现在,也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对比中暗含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军营
军队象征一个国家的主权。156年前,在这里丧失了主权,而且英国殖民者一直希望在港能保留驻军权。早在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时,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对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个问题不容讨论。”而现在米字旗在当年升起旗帜的地方降下,象征着主权终于回收。体现一种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升旗
清楚的记录第一次升旗事件,代表这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时时刻刻记录这这笔屈辱的历史,盼望这香港的回归,永远不会忘记。
【思考7】概括文本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交融,叙事真挚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三)追求结构上的完美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与非倒金字塔的结合结构,有利于重大新闻故事的总体概述和局部展开。
五、技法点拨—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技法指导】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任务活动】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并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处: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第二处: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三处: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
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第四处: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
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五处: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
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第六处: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好处: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向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六、明晰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七、素材积累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3.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爱祖国高于一切。
4.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5.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八、拓展阅读
曾荫权:烦了就去擦皮鞋
曾荫权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500多位北大师生,他先自嘲说自己40多岁才学说普通话,“讲得不好不要见怪”。然后开始用普通话讲起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
人到中年学说普通话,对曾荫权来说其实只是个小挑战。实际上,他一辈子都在和各种难题较量。
1944年,曾荫权出生于香港一个警察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一家8口全靠父亲当警员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曾荫权有6个兄弟姐妹,舅母早逝,舅舅家3个孩子也寄养在曾家。于是,母亲不得不在家中缝制尼龙袋贴补家用,曾荫权小小年纪也得做童工帮家里赚钱。他记得有一次,父亲辛辛苦苦攒了5块钱,交给母亲让全家人去酒楼喝茶。谁想到,顽皮的弟弟曾荫培把钱弄丢了。“我们哭作一团。母亲反过来安慰我们,说终有一天我们会去喝茶。”
因为经济压力大,曾荫权预科毕业后虽然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却不得不放弃,加入辉瑞药行当西药推销员赚钱。他首次投考公务员失败了,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1967年,他终于成功考上了公务员。后来,他把握住机会,被政府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硕士课程,成为首位毕业于哈佛的政府高官。
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期,曾荫权协助时任香港布政司司长霍德处理政务,崭露头角。香港回归后,曾荫权担任财政司司长。1997年7月中旬到1998年8月,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联手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港元兑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各大银行门前出现了一条条挤兑的长龙。曾荫权经常半夜睡不着觉,有一天醒来就哭了。他说:“当时的市场完全破坏了,不能不做事。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如果做错了,受苦的不单是我一个人,还有其他香港市民。”不过,曾荫权临危不乱,终于击退国际金融“大鳄”。
作为行政长官,无论施政对与错,总有人批评他。对此,曾荫权说,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任何一方,他也不回避任何批评。“我无论如何都会被责怪,我不会介意。最重要的是看我们可以做什么。”
外界发现,每次曾荫权出席香港立法会答问大会时,都会遭到一些议员的无理抗议。香港市民从电视上看到,曾荫权在回答议员刁钻的问题之前,经常从西装左边内口袋里拿出一张粉红色小卡片匆匆看一眼,然后再放回去,情绪平稳了,再回答问题。人们议论纷纷:这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曾荫权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粉红色小卡片上是慈善家特蕾莎修女的照片,以及一些格言、警句。这正是他对付各种批评的“法宝”。他说:“我常常带着特蕾莎修女的相片。有她和我在一起,我领悟到她的宽容精神。人们很多时候不理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论如何,我都会宽恕他们。”
但一向很有绅士风度的曾荫权,也有生气的时候。3月1日傍晚,他在香港出席辛亥革命100周年展览活动。刚抵达现场,便有数名激进的示威者向他喊骂。很快,这些人又与警员拉扯冲撞,有一名青年示威者突然越过警方防线,撞到曾荫权胸口。曾荫权不由自主叫了一声,样子非常痛苦。但他休息10分钟后,仍然坚持出席活动。当晚,他到医院验伤,发现左胸骨与肋骨之间有一个约10厘米大小红肿的伤痕,相信是被人重力冲击而致,幸好不属内伤。曾荫权气愤地说:“香港是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人都有和平表达意见的自由。但香港人不会支持任何暴力行为。”事发后,香港各界纷纷谴责示威者,认为不应容许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面对压力,曾荫权也有解压“秘诀”,那就是擦鞋。他说,自己“闷的时候就拿一只皮鞋出来,然后再拿出最喜欢的鞋油,慢慢地擦鞋子”。他说,自己从小跟当警察的父亲学习如何擦亮皮鞋,数十年来都是自己擦鞋。而且,自己擦鞋的功夫很是了得,可以把皮鞋擦得“好像镜子般亮”。他还和香港市民分享自己的擦皮鞋心得,比如“要有耐心,要慢慢用力,然后点一点点鞋油,逐寸逐寸磨,而且要集中精力”。
除此之外,曾荫权也喜欢通过与太太交流去减压。不过,他很多工作上的烦恼不能告诉太太,太太也没兴趣听。所以,他会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舒缓压力。比如,早上去教堂;下班回家,先在泳池里游半小时,才外出应酬。曾荫权说:“最不好的是一个人躲在一边,不断地想以前的事,这样压力无法解除,只会走入死胡同里。”
九、作业
搜集香港回归的资料,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的感想,写一篇500字的短文。(共43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0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激趣导入
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防务交接仪式
》纪录片片段。
素养目标
1.了解文体特征,把握新闻的特点。
2.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文本探究
03
初读感悟
02
技巧点拨
04
知人论世
01
了解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了解背景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了解背景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了解“不列颠尼亚”号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时间轴:
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
1954年1月11日首航。
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大婚时,以不列颠尼亚号作渡蜜月。
了解“不列颠尼亚”号
1986年,南也门发生暴乱冲突,并爆发大规模内战。在亚丁的外国侨民和外交官(其中包括中国外交官)纷纷撤退到港口。但到了港口之后,他们失望地发现港内的船只都已经为了逃避战火而驶出了港口。英国政府通知正在附近的不列颠尼亚号前往亚丁港救援各国的难民。难民被用汽艇接到船上,然后将其运送到吉布提。按照皇家海军的规定,在战时,不列颠尼亚号自动成为皇家海军的医院船。但是这次是属于也门的内战。最后不列颠尼亚号一共从亚丁救出了10687名外国难民和外交人员,包括中国驻也门的外交官。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参加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997年11月在普利茅斯港退役。退役后现在停泊在爱丁堡对外开放参观。
文体知识
含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
文体知识
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而言,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新闻
文体知识
结构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新闻
文体知识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新闻
写作形式
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
文体知识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新闻
文体知识
正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新闻
文体知识
折衷式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新闻
初读感悟
02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紫荆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陈迹:过去的事情或者事物。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照、衬托。
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
明确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即倒叙和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说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口,下文再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重要场景。
初读课文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第二部分: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初读课文
(三)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庄重的历史场景。
文本探究
03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向他们告别;二是“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的离开代表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是向被殖民的历史告别。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明确
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3】主体部分共
有10个自然段,在这10个段中,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它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
主要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4】这些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明确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明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5】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4.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6】探析背景,挖掘深意
1.作者客观报道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对香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有所记述。作者选取了哪几件?
明确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③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2.为什么单单选取这三件呢?
港督府:港督府意味着什么?是英国在香港的最高统治机构,进一步说明英国理所当然的占领。从“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可以看出他们企图永远统治下去,但到现在,也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对比中暗含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军营:军队象征一个国家的主权。156年前,在这里丧失了主权,而且英国殖民者一直希望在港能保留驻军权。早在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时,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对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个问题不容讨论。”而现在米字旗在当年升起旗帜的地方降下,象征着主权终于回收。体现一种民族自豪感。
第一次升旗:清楚的记录第一次升旗事件,代表这从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时时刻刻记录这这笔屈辱的历史,盼望这香港的回归,永远不会忘记。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思考7】概括文本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交融,叙事真挚
这篇报道,首先是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叙事和说理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中英政权交接的短短的这十几个小时被赋予了极不寻常的内涵。十几个小时,尚且够不上中华文明史的一瞬,但对于新闻叙事者来说,有多少纷至沓来的宏大场景需要记录,又有多少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需要抒发。记者正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三)追求结构上的完美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与非倒金字塔的结合结构,有利于重大新闻故事的总体概述和局部展开。
明晰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技巧点拨
04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技法指导】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任务活动】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并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第一处: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第二处: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三处: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
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第四处: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
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五处: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
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第六处: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
好处: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向的现实意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第三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