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模块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任期
C.丞相掌握国家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3.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
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 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4.《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重视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5.1689年以后,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表明英国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共和制
C.议会共和制 D.君主专制
6.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 )
A.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 B.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
C.美国南北分裂 D.英国尚未承认美国独立
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8.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定国是诏》
C.《资政新篇》 D.《海国图志》
9.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三权分立 B.总统制
C.主权在民 D.责任内阁制
10.“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1.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在(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河北西柏坡
1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13.某文献诞生后,欧美各国不断再版,被誉为“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这一文献是( )
A.《人权宣言》 B.1787年宪法
C.《共产党宣言》 D.《独立宣言》
14.1917年,列宁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提出无产阶级当前的任务是( )
A.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B.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C.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D.将政权掌握到无产阶级手中
15.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16.1972年2月在招待美国总统的国宴上,尼克松总统十分熟练地使用中国餐具——筷子,这是他在访华前花几个月才学会的。他的真正用意是( )
A.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B.研究中国饮食文化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促进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7.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一国两制”构想( )
A.首次公开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宪法保障 D.得到了成功实践
18.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演说( )
A.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B.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
C.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D.针对华约的建立而提出
19.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
A.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B.古巴导弹危机
C.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D.欧洲联盟的建立
20.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中国崛起、不结盟运动等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从两极世界到诸强争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期待能收回战败国德国原先在山东攫取的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竟决定“日本将获有胶州租借地和中德条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强烈的反差激发了中华民族对公理与和平的强烈渴望。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指出此次会议“背公理而逞强权”。陈独秀指出:“这个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爱国群众运动席卷全国。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囯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
——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当时世界变局中的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强烈的反差”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鲜明底色,并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相关外交史实予以说明。(8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4分)
(4)百年中国外交经历了主权被侵犯到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历史演进。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2分)
22.妥协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联邦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由“光荣革命”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在国家结构方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及其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融合的手段”及“崭新的制度”。(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
2.B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再世袭,没有封土。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血缘世袭)政治。
3.C 公民大会表决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反映出雅典公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A项错误;陶片放逐投票可能被利用,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B项错误;因此可见,陶片放逐投票可能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故C项正确;陶片放逐投票不能完全避免僭主的出现,从而防止权力的集中,D项错误。
4.A 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故答案为A项。B项,主张重罪轻罚明显与“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纵容犯罪,排除;D项,维护贵族利益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A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英国开始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
6.A 美国独立之初是十三个州,由于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为此英国外交官讽刺美国首任驻英大使,故A项正确;此时美国已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故B项错误;美国南北分裂是在1861年,故C项错误;美国获得独立的时间是1783年,故D项错误。
7.B 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8.C 太平天国的两个革命纲领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有田同耕,建立“四有二无”社会,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适应了太平天国的革命需要。《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为挽救天国统治危机颁布的改革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纲领,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故选C项。
9.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实行专制和独裁。
10.A 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索,学生们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等即为五四运动的口号,故选A。
11.B 由时间“1935年1月”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可知是指遵义会议。
12.D “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强调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工人运动无关。
14.D 《四月提纲》针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意愿参加一战的行为,提出使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用和平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15.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表明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B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D项错误。
16.D 注意信息“1972年2月”“招待美国总统的国宴”,可知是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促进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
1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体现出之前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了宪法的保障,C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A项错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与“一国两制”无关,B项错误;香港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D项错误。
18.A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演说是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该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因此A项正确。
19.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它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故选A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联盟的建立是在1993年,时间不符,排除
D项。
20.C “苏联解体”反映了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成立、中国崛起、不结盟运动”则体现了多极化格局的政治力量,因此材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1)诉求:强烈渴望公理与和平。运动:五四运动。最终决定: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6分)
(2)鲜明底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史实: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8分)
(3)新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作为: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构建。(4分)
(4)主要原因:中国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2分,任答一点即给2分)
22.(1)“谈判和妥协的结果”:联邦制。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8分)
(2)“融合的手段”:“光荣革命”;“崭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8分)
(3)认识:妥协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平稳确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妥协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