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模块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是( )
A.井田制确立 B.土地国有制确立
C.小农经济出现 D.集体劳动兴起
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材料反映出当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小农经济继续发展
4.秦《琅琊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 黔首是富。”与该主张相左的是( )
A.宋明理学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封建君主专制
5.《全球化和地区开发》中声称:“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5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这反映的是( )
A.开辟新航路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郑和下西洋 D.工业革命
6.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7.1820年英国纺织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有24万人,1856年只剩下2.3万人。在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也有类似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使用的推广
C.电气时代的到来 D.经济危机的发生
8.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状况如下表。该表折射了当时的中国( )
年份
茶出口(万斤)
丝出口(包)
1843
1 300
1 000多
1855
8 400
56 000多
A.成功扭转对外贸易逆差 B.城乡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9.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曾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该“春天”主要发生在(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20世纪40年代后期
10.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A.西装 B.长袍马褂 C.旗袍 D.中山装
11.面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这样告诉他的秘书:“我们在萧条时期所遇到的困难,百分之九十是由恐惧引起的。”这反映出( )
A.恐惧引起经济危机 B.政府不愿意承担反危机责任
C.经济危机程度较轻 D.政府未看到经济危机的严重
12.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13.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指出要“用资本家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里的“砖头”是指( )
A.全面的经济私有化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 D.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14.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开垦、开垦、再开垦”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16.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17.1980年8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这一条例的发布表明,我国( )
A.对外开放已经起航 B.邓小平理论正式面世
C.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D.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B.都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
C.都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都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19.一战到二战期间,主要西方国家把一些在金融贸易上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和海外殖民地联系起来,组成不同的货币集团相互对抗。二战后为改变该混乱局面,国际社会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签订关贸总协定
20.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材料说明世界( )
A.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B.现代化进程有先后
C.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D.经济多极化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
地点
资本
雇工
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
l万元
700人
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
7万元
10人
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
宁波
5万两
400人
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
广州
15万两
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
上海
5万两
800人
日产火柴50箱
——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6分)
(3)综合以上信息,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角度,概括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原因。(8分)
22.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需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牛力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个体劳动的能力,从而使小农经济出现,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均非“生产方式”,排除。
2.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项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只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只是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D项错误。
3.C 材料中四个地区各以某种行业为主,这是区域性经济分工的
表现。
4.C 材料中“劝劳本事,上农除末”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即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重视农业生产;而把商业作为“末业”,抑制商业发展。与该政策相反的是工商皆本,故选C项。
5.A 材料“……15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反映的是1500年前后的开辟新航路的历史现象,故选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发生在15世纪初,而且不符合“欧洲”的地域限定,排除C项;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排除D项。
6.A 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中,大量欧洲人到了北美洲、大洋洲。
7.B 题干中英国纺织领域以及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不断减少,这和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机器使用的推广有关,故选B项。
8.C 表格内容表明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造成中国丝、茶的出口额大幅增长,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故选C项。材料没有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无法得出“对外贸易逆差”是否扭转,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排除D项。
9.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出现短暂春天,故选B项。
10.C 旗袍原是满族服装,近代受到西方影响,因此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
11.D 胡佛总统告诉秘书的这句话说明总统对于危机很乐观,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严重,D项正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929年经济危机破坏大,空前严重,C项错误。
12.D 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可知,这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措施,故选
D项。
13.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20年代初”“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分析解答。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项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故选B项。
15.C “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
16.B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7.A “1980年”“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起航,故A项正确;设立经济特区时邓小平理论尚未正式形成,排除B项;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设立经济特区还不能表明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排除D项。
18.A 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生产承包合同书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产物,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村集体所有,农业生产服从于合作社,农民无自主生产的权利,家庭联产承包并未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B、C、D三项均错误。
19.A 二战后,针对以前货币集团的问题,国际上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金融领域的协调。
20.C 材料“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扩大到38倍”反映了世界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投资较少,力量薄弱。(6分)
(2)规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6分,如回答“一五”计划也可酌情给分)
(3)原因:国内:近代中国始终未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封锁中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8分)
22.(1)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原因: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国民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等。(6分)
(2)原因:整顿银行,恢复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分)
(3)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6分)
(4)认识:经济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