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9 09: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单元知识检测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1.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人民解放军做好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准备
2.谍战大戏《潜伏》中有这样一幕:1947年,在得知中共中央所在地被占领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说: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当时被占领的地方是(
)
A.南京
B.延安
C.瑞金
D.北京
3.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评价某一历史事件中写道:“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
)
A.中原突围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1945年《大公报》社评:“经长期内战,八年抗战(今称十四年抗战),多少离合悲欢,今于国家大胜利之日,一旦重行握手,真是一幕空前的大团圆!”与社评相关的事件是(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开国大典
5.下图,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次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当时,全国人民普遍希望(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停止内战、打到蒋介石
D.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6.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其中的战略失误指的是(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7.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
①中原解放区
②陕北解放区
③华东解放区
④山东解放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失败
B.国民党军围攻中原解放区
C.三大战役
D.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10.历史课上,老师出示了如下地图,据此判断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是(
)
A.转战陕北、指挥若定
B.千里跃进、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11.八年级(1)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展开了关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的讨论,下列是同学们发表的一些观点,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敌强我弱,避实就虚是正确选择
B.不能与敌人硬拼,人存地存,人失地失
C.这说明中央领导人充分吸取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教训
D.撤离延安是为了保证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12.陈毅的诗句“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反映的相关战役(
)
A.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B.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D.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3.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政策。其内容不包括(
)
A.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B.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4.下图所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土地改革。它的主要影响是(
)
A.稳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B.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障解放战争的胜利
D.发展农业生产,联合建设社会主义
15.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三次主力大决战。这三大战役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17.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某校戏剧社的同学正在排演反映解放战争历史的课本剧,准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顺序应该是(
)
①千里挺进大别山
②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战略决战扭乾坤
④转战陕北歼强敌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转战陕北的决策】
材料一
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这样,咱们负担重些,就能把敌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
——毛泽东
【转变战略态势的决策】
材料二
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不离开陕北”的原因和结果。
(2)“这一战略部署”指什么?完成这一战略部署的是哪支军队?其指挥者是谁?
(3)材料二中的“尖刀”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话”阴谋】
【史料“露”狰狞】
史料一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史料二
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
【策略“战”敌人】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1)图一、图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一中的,“和平方案”和图二中的“协议”都指的是什么?图一中的磨刀与图二中人物背后的奸笑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2)上述两则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事情作充分准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幕后与其狼狈为奸?指出蒋介石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的时间。
(3)中国共产党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是什么?这次军事行动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
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材料一中“挖蒋根”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2)材料二中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3)在“三个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依据材料五,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蒋介石来说,“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从反面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取得节节胜利。故选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战略进攻是在1947年初,与材料中“1947年的最后一天”不符,排除A。C指的是开始于1948年9月的辽沈战役,排除。D发生于1949年,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当时被占领的地方是延安,故选B。
3.答案:B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故选B。
4.答案:C
解析:根据“1945年”“国家大胜利之日”“重行”可知,与社评相关的事件是重庆谈判。黄埔军校建立时间为1924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949年举行开国大典。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根据题干可知,1945年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记录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关于中国未来进行谈判这一历史事件,即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的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A项,“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口号。故A项错误。B项,“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是全国人民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愿望。故B项错误。C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民众的愿望。故C项错误。D项,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的普遍希望是“团结民主,和平建国”。正是基于这一大势,毛泽东等人才选择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前往重庆参加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通过了和平建国的方针,顺应了国人的愿望,使他们一度对和平民主充满希望。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指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故选D项。
7.答案:B
8.答案:D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围攻,全面内战爆发。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有关知识。1946年,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根据地图中“青化砭”“延安”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12.答案:D
解析:“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反映的相关
战役是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3.答案:A
解析: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根据图片中“中国土地法大纲”可判断,这一情景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故选C项。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C
解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①符合题意;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②符合题意;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③不符合题意;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④符合题意。故选C。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知识。“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间为1947年夏,“百万雄师过大江”指渡江战役,时间为1949年4月,“战略决战扭乾坤”指三大战役,时间为1948年9月一1949年1月,“转战陕北”开始于1947年3月,顺序应该是④①③②,故选B。
19.答案:
(1)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牵制敌人的兵力,减轻其他解放区的负担。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赢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
(2)千里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
(3)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0.答案:
(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比喻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发动全面内战。美国。1946年6月。
(3)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21.答案:
(1)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土地改革,
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
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27—1947年。1840年鸦片战争。
(3)辽沈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