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40-123825九年级上 
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课文说明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原文翻译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朗读、背诵略。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描写西湖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表现其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二、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感染了舟子,让他若有所思。以此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三、帝王将相一年到头过着奢侈无道、荒淫无度的生活,还有穷苦的百姓在这凄冷的月夜中悲伤痛苦。春天来了,处处都是繁花细柳,没有一点空隙之地种桑麻。 
湖心亭位于湖的中心,俨然就像一叶扁舟载着西子,西湖雨也好,晴也好,都别有一番雅致;泛舟湖心亭,恍惚间好像是苏东坡游览赤壁,在这幽静美好的夜晚特别适合。 
皓月当空,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秋水脉脉含情。 
后两副对联主要是赞美湖心亭风景宜人,胡来朝的对联重在体现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00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 )衣 崇祯( ) 雾凇(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ɡēnɡ cuigrave; zhēn sōnɡ hagrave;nɡ dagrave;nɡ jiegrave; zhān qiaacute;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张岱字 宗子,号陶庵 , 明末清初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余挐一小舟( ) ②雾凇沆砀()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④客此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千山鸟飞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练习二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我的理解是: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①通“桡”,撑(船)。②白气弥漫的样子。③尽力 ④客居 
2. D 
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 一样痴的人呢!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练习二答案: 
1. (1)消失 (2)撑,划 (3)全 (4)哪能 
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3).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