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原文再现】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禽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圣人”等,是世界闻名的思想家。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后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比较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把他奉为圣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论,编纂;语,语言。把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编纂起来。《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共20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写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因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争鸣,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章解:本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交友的乐趣和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和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巩固所学知识。
【课文解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讲述了孔子一生中知识不断增加,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强调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章解: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章解:本章主要谈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学思结合。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孔子以颜回为例,阐述应如何修身做人,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洁品质。(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章解:本章谈学习态度,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孔子强调在“义”和“富贵”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章解:本章谈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做到“择优去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章解:本章慨叹时光飞逝,劝人们珍惜宝贵的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强调坚定志向的重要性。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章解:本章谈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四点,才能成为仁德之人。
【文章主旨】
课文所节选的十二章语录,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方面的论述。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学习方法、学习(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写作特色】
《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时____国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和______家,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的书,属于_____体散文,共____篇,是___家经典之一。南宋时______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_____”,对后世影响极大,宋初宰相赵普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丘
仲尼
春秋
鲁
思想
教育
政治
文学
儒
孔子和他弟子言行
语录
20
儒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朱熹
【考点梳理】
1.字音
论语 ( ) 不亦说乎( )
不亦乐乎( ) 不愠( )
曾子( ) 三省吾身( )
为人谋( ) 传不习乎( )
十有五( ) 逾矩( )
为师矣( ) 罔( )
殆( ) 哉( )
箪( ) 瓢( )
好之者( ) 曲肱( )
如斯夫( ) 匹夫( ) 笃( )
yùn
wǎnɡ
dài
xǐnɡ
chuá
lún
zēnɡ
wèi
yòu
考点二:重要词句
yuè
yú jǔ
wéi yǐ
zāi
dān
piáo
hào
qū ɡōnɡ
fú
pǐ
dǔ
lè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
__ __通__ 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 _通__ 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说”
“悦”
愉快,高兴
“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不亦君子乎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旧的,原来的
事故,故障
可以凭借
可能、许可
指有才德的人
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没有
志同道合的人
彼此有交情的人
(5)思而不学则殆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6)饭疏食,饮水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粗劣
疏通,疏散
冷水
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疑惑
危险
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好的方面,优点
善良的人
(9)学而时习之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10)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__
(1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 ______
(13)不亦君子乎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名作状,每天
一日
泛指多数,虚数
数词,三
名作状,按时
时间
相信
真诚,诚实
指有才德的人
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
(3)温故而知新( )
( )
(4)传不习乎( )
(5)饭疏食,饮水( )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7)择其善者而从之( )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9)曲肱而枕之( )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名词作状语,按时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吃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乐趣)
名词作动词,有志向
名词作动词,把……当作枕头
形作名词,优点,长处
5.一词多义
知 人不知而不愠( )
五十而知天命( )
温故而知新( )
乐 不亦乐乎(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在其中矣( )
义 不义而富且贵(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引喻失义(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动词,了解
动词,懂得
形容词,快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乐趣
动词,知道
合乎正义的
义理
道理
道义
6.重要虚词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而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曲肱而枕之( )
不义而富且贵(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又
顺接连词,不译
顺接连词,不译
顺接连词,不译
其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仁在其中矣( )
之 学而时习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曲肱而枕之(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代词,他的
代词,他们的
代词,它的
代词,那
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介词,替,给
动词,当、做,或担任
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代词,它,代指“善者”,也就是那些好的方面
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于我如浮云(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必有我师焉( )
逝者如斯夫( )
介词,在
介词,对,对于
代词,……的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7.其他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不亦君子乎( )
(4)吾日三省吾身( )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为人谋而不忠乎( )
(7)为人谋而不忠乎( )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按时温习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9)三十而立( )
(10)四十而不惑( )
(11)五十而知天命( )
(12)六十而耳顺( )
(13)七十而从心所欲( )
(14)不逾矩( )
(15)学而不思则罔( )
(16)思而不学则殆( )
(17)人不堪其忧( )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顺从
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能忍受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
(20)子在川上曰( )
(21)逝者如斯夫( )
(22)逝者如斯夫( )
(23)三军可夺帅也( )
(24)博学而笃志( )
(25)切问而近思( )
(26)仁在其中矣( )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河边。川,河流
改变
坚定志向。笃,坚定
恳切
仁德
喜爱,爱好
好的方面,优点
跟从,学习
8.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贫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把它作为乐趣的人。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把它当作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把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缺点就及时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9.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贤哉,回也。
“……也”,表示判断。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即“回贤也哉”。
(3)省略句
①可以为师矣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个“其”前省略动词“择”,即“<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固定句式
不亦乐乎?
不亦……乎,表反问,意思是“不也……吗”。
10.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
(2)三省吾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已,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三十而立:
原指三十岁时能独立行事。现在用来指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成熟,可以自立,有所成就。
(4)不惑之年:
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的年龄。指四十岁。
(5)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五十岁。
(6)耳顺之年:
听到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的年龄。指六十岁。
(7)从心所欲:
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按照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8)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9)箪食瓢饮:
一箪饭,一瓢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0)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11)不堪其忧:
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12)饭疏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13)曲肱而枕:
弯着胳膊当枕头。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14)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15)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担任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16)择善而从: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指善于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
(17)逝者如斯:
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
(18)不舍昼夜: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19)匹夫不可夺志:
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20)博学驾志:
广泛学习而且意志坚定。
(21)切问近思: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考点三:名句积累
(5)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引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恳切地发问求教的句子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1)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论语》中能体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这句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一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1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个人修养(品德修养、修身做人)。
考点四:内容理解
1.《<论语>十二章》主要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述的)?
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第一章)
②传不习乎?(第二章)
③温故而知新。(第四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
学习态度: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三章)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2.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录是写学习态度的?哪些语录是写修身做人的?
修身做人(个人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二章)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章)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第十二章)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强调了哪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交友)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6.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①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②交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7.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该具有哪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示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9.“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忠
信
习
品德
10.“吾日三省吾身”,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有哪些?
示例:对君主竭尽忠诚;
对朋友讲诚信;
对学习不懈怠,对道德修养不放松。
1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是否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12.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就是办事竭尽自己的心力。“信”是诚实守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13.“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1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理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的关键在于知新,要独立思考。
1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源于旧知识的积累。(意思对即可)
16.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什么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才符合认知规律。
17.“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学”能引导“思”,“思”能促进“学”。因此,“学”是“思”的基础,而“思”则是“学”的促进。由此可见,“学”与“思”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18.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
既“学”又“思”——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二者要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19.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这一则中,孔子为什么要称赞颜回?
孔子称赞颜回,不是因为他贫穷,而是因为他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不改其乐”,这也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21.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句可以看出,孔子赞扬了颜回哪方面的品质?
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本章是如何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
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们不能忍受的“陋巷”的困苦与颜回在“陋巷”却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乐之”。
“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它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的原因不只是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更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生活如此贫寒如此简单,有什么可乐的呢?
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守道义。
26.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贵”与“义”的?
孔子认为“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2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含义?
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28.孔子把“不义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
“浮云”聚散无常,瞬间即逝,指不义得来的富贵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并懂得扬长避短。
30.为什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认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提高。
3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与别人在一起时,对方有长处和短处,一定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人的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阐述理由。
示例:不矛盾。因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阐述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
“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对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这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
33.谈谈你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人一定要有志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意思对即可)
3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本章谈到提高修养的重要方法是什么?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提高修养不但要博学、笃志,还要学会切问、近思。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
36.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为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1.本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谈谈对你的启示或体会。
示例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方法。
它强调了复习已学的知识并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事实确实如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就深刻体会到“温故”的重要作用。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方法。
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考点五:拓展延伸
示例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学习态度。
每个人都能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以他们的短处来警醒自己。
示例四:“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修身做人。
告诉我们为人要忠,交友要信,要懂得随时自我反省。
示例五:“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告诉人们有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示例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告诉人们不义之财不可取,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示例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谦虚好学,同时学习要懂得分辨好坏。
示例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告诉人们要有坚定的志向。
示例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告诉人们“仁”是从多学、多问、多想中获得的。
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⑸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感受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应宽容。 在现实里,当自己的父母、同学对自己产生误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抵触和愤恨的情绪的。当能做到平和的对待别人的误解,多倾听别人的心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宽容谦让,就会有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稳定。
2.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感受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搞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人恰恰是自我反思少了,自我批评也也不见了。这样,个人的私欲就逐渐的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降低。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3.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能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以他们的短处来警醒自己。
4.学了本文后,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示例一: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分辨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学思结合才行。
示例二:孔子要求学生要自我反省,为人要忠诚,讲诚信,善学贤人;要求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树立远大志向,以“仁”为己任,并为之奋斗。
5.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孙权认为“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我认为学习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思结合。现代社会要求个人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还要广。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经典作品则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领会其中的精要,做到学有所获。
6.孔子教给他的学生“知”与“不知”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你有何看法?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③综合两种,得出一种折衷看法。
7.“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样做的好处。
示例: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8.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结合文中孔子的语录,说说后世敬仰孔子的原因。
因为孔子讲述了很多良好的学习方法、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
9.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论语》充满了智慧,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10.列出“诸子百家”中四家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③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作品:《韩非子》
④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⑤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⑥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纵横家之鼻祖)、张仪与苏秦(鬼谷子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作品:《鬼谷子》《张子》《苏子》 。
11.时下,我国正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活动的高潮,让我们一同走近先贤,品评经典。
【国学传后世】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国学经典中出现了不少成语,它们至今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死而后己
舍生取义
【哲思照古今】从备选名句中选择一句,仿照示例写“我的心语”,谈谈自己对名句的体会。
示例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心语: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备选名句: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我选____句,我的心语:______________。
A 心语:要善于学习,在取长补短中完善提升自我。
B 心语:经历风雨,长成大树;历经磨难,造就英才。
紧扣名句的含义进行阐述即可。
【碰撞晒观点】对于“学习国语”经典活动,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国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应该广泛阅读;但也有人认为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应该多读流行作品。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示例一:我赞成阅读经典名著,这样既可以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又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
示例二:我赞成阅读流行作品,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答案不唯一,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12.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 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两千五百多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链接中考】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标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
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A
2.下列标红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
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
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
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
B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D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2分)
(2)吾日三省吾身。(2分)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各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2分)
“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
(每点1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节选自《中庸》)
【模拟训练】
【乙】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能接近仁义,了解耻辱就能接近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养;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朋自远方来
今齐地方千里
B.不亦乐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C.传不习乎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B
名词,方向,方位
名词,方圆
形容词,快乐
形容词,快乐
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传送
动词,学习
动词,听从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3.语段【甲】中,孔子在学习方法上给了哪些有益的指导?(2分)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①学习要及时复习;
②时常反省自己;
③要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④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4.在自我修养上,语段【甲】和语段【乙】的观点各是什么?(4分)
语段【甲】:①在富贵和仁义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守仁义。
②应该坚守自己的志向。
语段【乙】:对学习保持热爱,凡事身体力行,知耻而后勇。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诗①云:“瞻彼淇②澳,菉③竹猗猗④。有斐⑤君子,如切如磋⑥,如琢如磨⑦。瑟兮僩兮⑧,赫兮咺兮⑨。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⑩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⑾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②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③菉:通“绿”。④猗猗:美丽茂盛的样子。⑤斐:文质彬彬的样子。⑥如切如磋:如同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一样。⑦如琢如磨:如同对玉石进行雕琢打磨一样。⑧瑟兮僩兮:庄矜威武的样子。瑟,庄矜的样子。僩(xiàn),威武的样子。⑨赫兮咺兮:威仪显著的样子。⑩道:说,言。⑾恂栗:戒惧的样子。
【乙】诗①云:“瞻彼淇②澳,菉③竹猗猗④。有斐⑤君子,如切如磋⑥,如琢如磨⑦。瑟兮僩兮⑧,赫兮咺兮⑨。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⑩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⑾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庄矜威武,是那样的威仪显著。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记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说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矜威武”,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威仪显著”,是指他仪表堂堂;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记啊”,是指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愠:怨恨
B.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C.温故而知新 故:旧知识
D.饭疏食,饮水 饭:吃
A
生气,恼怒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3.阅读语段【甲】,概括孔子所认为的“乐”体现在哪些地方。(2分)
①和朋友久别重逢的欣喜。
②安贫乐道的生活。
4.语段【甲】【乙】都谈及了如何对待做学问与自我修养的问题,结合语段【乙】的内容分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文质彬彬的君子。(4分)
①做学问,态度上应该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②自我修炼时应不断雕琢打磨;
③内心应谨慎而有所畏惧;
④容貌应仪表堂堂,品德应高尚。
三、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12分)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⑥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⑦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⑧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⑩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
(2)吾日三省吾身 ( )
(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4)过也人皆见之( )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反省
信任
犯错误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何陋之有
B. 人不知而不愠
相委而去
C.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D. 小人喻于利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连词,表修饰,不译
介词,译为“凭借”
介词,译为“凭借”
介词,译为“以,用”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译为“在”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 从《论语》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的要求,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文 句
学习方法
或个人修养的要求
【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温习
【甲】文:A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省察
【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_____________
【乙】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_____________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思结合
重义轻利
5.【甲】【乙】两文分别提到“义”,这两处的“义”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3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的是追求财富要采用合理、正当的手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的是君子行事要符合道义。
共同点:做人、处事一定要合乎规范、符合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