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7 21:2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在访问马、新、泰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编入教材时作者作了修改。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靡( )堪称( )浓稠( )山岚( )dì听( )雄踞( ) jiāo阳( )静mì( )山diān( )一泓( )青苔( )薄湿( )红桧( )幢顶( )参天( )xiāngqiàn( )殉情( )
2、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 幽情
堪称 亭午
匹敌 风靡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请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领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4、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
5、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并思考:作者是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第3段的作用: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第9段:
你最喜欢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6、文章第9段中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点睛之笔的一句话是

7、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四、品味语言美:
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1、修辞美:
2、节奏美:
3、拟声美:
4、音节美: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阿里山纪行》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令我们陶醉神往。读完之后你有何感想?
2、文中引用的“入云深处亦沾衣”诗句出自张旭的《山中留客》,你能写出整首诗歌吗?
3、根据你的家乡或附近优美的景致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