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下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一、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阔
绰(chuò)?
附
和(hè)?
荤菜(hūn)?
羼水(chàn)
B.
涨红脸(zhàng)?
惋惜(wǎn)?
笔
砚(yàn)?
不
屑置辩(xiào)
C.
争
辩(biàn)?
蘸酒(zhàn)?
咸
亨酒店(hēng)?
间或(jiàn)
D.
绽出(zhàn)?
颓唐(tuí)?
拭去(shì)?
哄笑(hōng)
下面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咳嗽?
厨师?
无缘无故
B.
首饰?
荒唐?
鄙夷不屑
C.
不赖?
骄贵?
一想天开
D.
赔偿?
惦记?
无精打采
契诃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是(?
?
)
A.
说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
B.
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之流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
C.
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
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下列对课文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
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标题《溜索》,既点出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B.
《溜索》的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是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C.
小说通过写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来烘托出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
D.
小说主要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鲜明的表现马帮汉子剽悍而爽朗的性格。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
爷爷有一根光亮光亮的水烟袋,一抽烟,就喊:“火”!京京赶紧拿来纸捻子,点着火,递到爷爷手上
C.
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就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命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
D.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这句话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话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C.
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唠叨这个,嘟哝那个,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句中的“一脑门子官司”的意思是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D.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说明。)
下列文学常识、课文理解和名著解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市》选自清代蒲松龄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它描绘了如梦如幻的“山市”蜃景
B.
《史记》是东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记载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凡尔纳及尼摩船长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D.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写的一篇小说,它以京东北运河为背景,塑造了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及狗娃等人物形象,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文中加下划线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选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
……“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坏家伙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同时注意一些形似字、多音字、变声字的读音。这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
B.“屑”应读xiè。故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BD没有错别字。
C“骄”应为“娇”,“一”应为“异”。故C不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能力。记叙文题目一般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作用。解答本题要根据内容体会。
【解答】
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变色龙”的讽刺意义。小说讽刺了奥楚蔑洛夫之流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卑劣性格。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提炼出题干的主要信息,找出与原文一致的内容,做出判断。
【解答】
ABC项表述正确。
D项是用比喻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流动的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
ABC正确。
D.有误,小说中人物语言并不多,每句对话惜墨如金,有突出表现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故选D。
6.【答案】A
【解析】A.正确;
B.直接引用,感叹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内;
C.表示解释说明用破折号,冒号改为破折号,两个分号都改成逗号;
D.顿号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如果停顿较大就用逗号,所有的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A。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掌握情况,注意结合标点用法和语境判断。
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7.【答案】D
【解析】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圆规”借指杨二嫂,这句话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环境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展现紧张的社会气氛,这句话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C.一丈青大娘跟老头子唠叨这个,嘟哝那个,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句中的“一脑门子官司”的意思是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D.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表达方式辨析以及描写的区分,注意结合语段具体体会。
做本题时注意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还要把握常见的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8.【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司马迁是西汉人。
C.有误,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没有凡尔纳。
D.有误,狗娃是《变脸》中的人物,不是《蒲柳人家》的。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做好本题还需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9.【答案】【小题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小题2】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显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解析】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一问,结合选段的第二段内容,根据人物的对话可以概括出来,原因在于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认为这样会“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第二问,根据选文让纤夫穿上衣服的这件事,以及一丈青大娘打纤夫的行为,可以看出她爱管闲事,为人泼辣。
2.?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分析比较。将选段的结尾与题干中所给出的结尾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原文的结尾更为详细,具体写了了通过哪些人的调解,花了多少时间,这次风波才得以平息。这样可以突出一丈青大娘很难相劝,既能表现她性格泼辣的程度,又能突出她爱打抱不平的性格。
10.【答案】【小题1】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小题2】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小题3】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
?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小题4】?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内容来分析。第一处“懒懒”描述的对象是“我”,因为“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用这个词是表现“我”在问的当时心里并不紧张。第二处“懒懒”写的是领队,从后文的描述,可知领队对溜索经历过很多次,心里没有丝毫的害怕,所以这个词是表现他回答时的从容,也没有丝毫的害怕。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怎么样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阅读这个句子将马帮比作“极稠的粥”,以这个生动的比喻表现出它们行动的速度很慢,与后面的“慢慢流向山口”相符,为下文的惊险埋下了伏笔。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再分析这个句子本身的作用,如可能是交代了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然后分析和前后文的作用,如是不是和后文形成照应或者铺垫或者对比等。结合所处的位置,开头和结尾分析,文章开头处写鹰,“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然后就写“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可见作者意在以鹰来暗示环境的不平凡,为下文写怒江溜索的凶险作铺垫。结尾处再次写鹰,“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是为了与前文写鹰的内容相照应,并引发读者的想象:那鹰究竟去了哪里,面对这样的凶险的怒江它是不是也胆怯了?
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可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分析,主要有:1.线索人物;2.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3.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文中有个“我”隐形的形象,“我”是整个溜索过程的见证者与感受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视角来写,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文章写了溜索时“我”的恐惧,对领队这一形象又是一个有力的衬托陪衬。
11.【答案】【小题1】?示例:①惊慌失措(或吃惊胆怯)?
②心惊胆战(或懊悔恐惧)?
③狼狈不堪(或尴尬难堪)
【小题2】?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闻其声则见其人”,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以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3】示例: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人物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当时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④从讽刺艺术的运用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综合全文内容来看,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他脱穿军大衣,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第①句,听说是将军家的狗,内心惊慌失措,以致穿不住大衣;第②句再次听说这确实是将军家的狗,为自己刚才怒斥狗主人的言行而心惊胆颤;第③句狗的主人确定,案件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是他刚才是众人面前变来变去,出了丑,“裹紧大衣”表现他内心感觉尴尬难堪。
2.?
本题考查人物语言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多次出现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了解他的性格,他为人善变,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可以看出语言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性格特征等,据此整理出答案。
3.?
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用意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本题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使情节曲折多变,内容更引人;从文章的主旨来看,借其态度的多变,来表现人物的趋炎附势性格,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律只是政府欺压百姓的一个借口。
12.【答案】【小题1】
孔乙己说一些“难懂的话”是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小题2】
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震惊和同情,而是继续慢慢的算他的账,表现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
【小题3】
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孔乙己说一些“难懂的话”是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2.?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品析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该句运用了什么词语,怎么样地写出了人或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或品质或情感等。分析可知,句中的“仍然”一词写出掌柜听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有可能死了的消息后,并没有震惊和同情,而是继续慢慢的算他的账,表现了他麻木与冷漠的心理。
3.?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作用的能力。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其用途和作用的,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要整体把握文章,这样不仅理解了其内容,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甚至是构思上的精妙之处,也可以领会到了。阅读文本可知,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的“最妙的文字”的妙处体现在: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