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查杀》教学设计
学校:
执教:
班级: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的,可能遇到过计算机病毒,略知一二;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个别的甚至以为计算机病毒会传染给使用者。本节课的重点是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建立一个信息安全的意识——防重于治,以增强他们对电脑病毒的防范意识,从而遵守计算机道德规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初中信息科技第一单元 信息科技基础 活动2 我做老师的信息助理 第三课 信息安全和道德的部分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介绍了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病毒和黑客、计算机道德规范的。鉴于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而且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有意识地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和杀毒软件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本课采用了“亲历体验—>理解概念->分析特征->分组讨论->采取措施”这一主线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症状及传播途径。
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了解常见杀毒软件,能运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查杀病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的实践操作,观察查杀提示与结果,掌握查杀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增强学生在日常信息处理和交流过程中的病毒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曾经收到这样类似的信息:
由于跟这位朋友很熟,因此我就随手点了那个链接,可我并没有看到什么,紧接着,我的电脑就开始变得异常缓慢,不断弹出对话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电脑怎么了?
小调查: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有过电脑中病毒的经历呢?
提问:电脑中毒后有什么异常的现象呢?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电脑中毒经历。
学生回答:电脑中病毒了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积极举手,参与调查。 创设一个计算机中毒过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长知识,对计算机病毒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引发思维 探索学习 一、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症状
提问:与计算机打交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名词——病毒,许多同学是早有耳闻,因为她已让许多用户谈“毒”色变,只不过有些同学和她碰过面,也有的同学还未曾“谋面”。到底,你们怎样知道电脑中病毒了呢?
其实电脑中毒跟人生病是一样,总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
例如:机器运行变缓慢,计算机屏幕上出现异常显示,无缘无故的死机,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异常减少,系统中的文件长度发生明显变化,杀毒软件打不开, 浏览器配置被修改,数据受损或丢失, 文件无法正确读取、复制或打开,密码被盗等等都是中毒的症状。
二、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提问:让人生病的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在高倍显微镜下才看得见,它能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使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那么计算机病毒又是怎样的呢?
在1994年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 计算机病毒作了明确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是人为编写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危害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特殊计算机程序。
用课件的形式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提问:计算机病毒有什么特征呢?
这种有害程序之所以也叫病毒,是因为它和生物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通过解读计算机病毒的漫画一起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1.如果一张有病毒程序的盘拿到计算机上使用,会不会给这台计算机也带来病毒?——传染性。
2.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内怎么藏身呢?——隐蔽性
3.计算机被感染病毒后立即发作吗?--潜伏性
4.计算机被病毒感染后会对计算机怎么样?--破坏性
以下内容,为归纳结果:
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程序,它通过自我复制或者修改其它程序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
隐蔽性,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
三、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给个人(文件丢失、系统损坏、甚至是硬件受损……)和社会(假冒银行网站,电子邮件欺诈,网上交易陷阱,官方、企业网站被黑……)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个案分析:
1、蠕虫计算机病毒事件:
播放视频
1998年11月2日美国发生了“蠕虫计算机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联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计算机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9600万美元 )。
它的设计者罗伯特-莫里斯 也因此被判3年缓刑,罚款1万美元,还被命令进行400小时的新区服务,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制造计算机病毒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从而揭开了世界上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计算机病毒问题的新一页。
2、冲击波病毒:
2003年夏爆发了冲击波病毒,数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该病毒运行时会不停地利用IP扫描技术寻找网络上系统为Win2K或XP的计算机,找到后就利用DCOM RPC缓冲区漏洞攻击该系统,一旦攻击成功,病毒体将会被传送到对方计算机中进行感染,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该病毒还会对微软的一个升级网站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导致该网站堵塞,使用户无法通过该网站升级系统。给全球造成20亿-100亿美元损失。
3、木马程序
播放视频:“熊猫烧香”病毒
2006年11月,一种病毒在网上迅速传遍。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数百万电脑用户被卷将进去,那只憨态可掬、颔首敬香的“熊猫”除而不尽。反病毒工程师们将它命名为“尼姆亚”。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熊猫烧香”。
主告李俊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影响了众多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应负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规定: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 ,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同学们如果将来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不要故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毒、传毒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学生分享自己中毒经历以及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的症状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观看计算机病毒漫画,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观看视频
通过分享“电脑中毒后的异常现象”引出下一个部分的教学内容“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症状。
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病毒的特征,印象会更为深刻。
数据对比,让学生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认识更加深入。
个案分析:
蠕虫、冲击波、“熊猫烧香”这几个病毒非常典型,学生很多都耳熟能详,以这几个计算机病毒事件为例,学生一方面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了强烈认识,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分组讨论 总结策略 为了应对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同学们分组讨论防治策略。
总结分析各小组的对策,加以完善并形成病毒防治的方法:
1、树立高度防范意识;
2、不轻易打开来路不明的文件,尤其是邮件附件;
3、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
4、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5、关注病毒流行情况。
那么掌握了这些方法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面对病毒,最重要的是树立高度警惕的防范意识。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举手发言。 培养学生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采取 安全
防范
措施 就像我们无法避免感冒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计算机病毒,只要有网络有计算机存在,就会有病毒。既然无法躲避,我们只有面对它,想办法对付它!
我们该如何对付“计算机病毒”呢?
对付计算机病毒首先重在预防,其次是查杀。
学生讨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具体办法。再说一说使用过的或知道的著名的正版杀毒软件。例如360等。
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电脑有没有病毒,下载360杀毒软件练习查杀病毒。
教师示范如何安装病毒防治软件。(以360为例)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机器里头装了杀毒软件就万事大吉。其实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家杀毒软件生产商敢承诺可以查杀所有病毒,这就意味着即便你装了杀毒软件,绝非从此就高枕无忧。
教师示范如何升级杀毒软件,如何查杀病毒。
总结归纳:
杀毒软件要及时升级,定期杀毒。
课堂练习:学生模拟安装、升级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
学生学会下载、安装、使用360杀毒软件。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防范意识,通过实践掌握查毒杀毒的技能。
教师总结 先让学生们来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根据学生的体会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最后还巧设悬念画龙点睛:“计算机病毒日新月异,今天我们只在课堂上了解了他的冰山一角,如果下次遇到了其他的病毒,我们怎么来处理呢?”学生们都是很自信的回答:可以上网查找解决方法。 学生聆听、思考 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不仅小结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作了一个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还以培养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及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为核心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体会较为深刻:学生总结出来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法有的并不正确,需要教师加以指正与引导。由于学校电脑房电脑安装保护卡,与360杀毒软件不兼容,故学生演示部分只能改为观看教师演示,没能给学生真实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