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物的“新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意义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究能力。
3.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五年的美术学习,他们对美术了解的也相对较多,大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抽象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
三、重点难点
1.根据废旧物用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
2.用各种装饰材料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废旧物作品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我让大家看几张图片,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大家有什么样的感想?(看图片,了解我国险峻的环保状态,垃圾山,河面漂浮物、景点垃圾……严重破坏环境卫生,这里面有易拉罐,包装盒,饮料、矿泉水瓶,旧衣服,旧画报……)
蓝天、碧水、绿色,这是地球曾经的容貌。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地球却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脆弱环境的双重考验。俯视大地,小草已经枯黄,地上到处是垃圾……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红灯。清澈的小河已经变得污浊不堪 ,曾经的青山已经成为“垃圾山”,河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如今变成死鱼 ,街道上垃圾乱扔,严重影响环境,环境污染造成雾霾天气。 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毫无用处,只能走进垃圾场吗?
师结:这些废旧物品我们常常把它视为垃圾或丢弃或不管不 理,实不知处理不当的话他们会污染环境,还会威胁到我们的健康。
出示课题: 废旧物的“新生命”
看老师这里的小朋友利用废弃物做了些什么?
瞧,环保时装秀;利用废弃物 亲手做乐器 、用生活废弃物制作生活实用品,奶粉罐经过外包装华丽变身为笔筒,旧衣服经过改造成为多功能小物品收纳袋 …… 用生活废弃物制作的装饰品,家居小饰物,各色旧布条编织的小地毯、壁挂……
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结:如果把这些废旧物品利用起来,那么不仅保护了环境,还使资源得到了再利用。同学们都希望做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二、欣赏作品?学习方法
1、以下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有哪些种类? (金属纸、玻璃、塑料、纺织物 )
2、废旧物材料的特点:
纸质类:纸盒、纸板---色彩丰富易加工
金属类:铁丝、易拉罐、小零件---规整光洁
木竹类:木板、木棍、树枝、竹片----朴实无华
布类:布头、毛线---松软丰厚
陶瓷类:瓷瓶、瓷杯---光洁润滑
玻璃类:瓶子、杯子---晶莹剔透
塑料类:饮料瓶、塑料板、塑料袋---柔润细腻
3、废旧物改造的基本方法:
包装法: 废旧物改造的基本方法利用彩纸、布料对废旧物表面进行包装,使废旧物产生视觉美感。
切割法: 对饮料瓶、牛奶盒等立体材料,可采用剪切、分割、镂空等方式进对废旧物表面运用粘贴、镶嵌、绘画图案等办法装饰,使之焕发新光彩。
拼贴法:旧物表面重组拼贴,创造出丰富的装饰效果。
添加法:对废旧物表面运用粘贴、镶嵌、绘画图案等办法装饰,使之焕发新光彩。
缠绕法: 旧丝带、纸条、毛线等线形材料适宜采用缠绕法改造利用。
一同总结废旧物再利用的方法:切割法 包装法 拼贴法 缠绕法 添加法
如何改造废旧物?
发现问题 发展构想 造型实现
展示废弃物工艺作品实物。请学生说一说这些作品的创意、制作方法和效果。 废旧物改造中可综合利用多种方法
创想与实践:1、相同题目,不同材料
同一材料,不同创想
5、作品欣赏
6.制作要求
以瓶、杯、盒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形体特征,通过联想,制作一件特征突出、生动传神的玩偶。 讨论自己组收集的废弃物能加工成怎样的作品,怎样才能把它的价值最好地体现出来。
7设计并制作
两到三人一组,自由结合,合作完成。 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注意安全,教师巡回指导。
8.评价激励延伸
作品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 提供评价建议:
(1)作品是否有创意
(2)是否把废弃物的最佳价值体现出来。
(3)色彩搭配是否和谐
(4)做工是否细致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搭档奖、最佳色彩奖、最佳细心奖各一名,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10.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弃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大家巧妙地利用了废旧物品你们真棒! 法国哲学家、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就让我们就来做一个化腐朽为神奇,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只要大家用心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能进行大胆地表现就一定能创造出美!
【板书设计】
废旧物的“新生命”
废旧物的分类:
金属类:易拉罐、铁丝…… 规整光洁
塑料类:饮料瓶、光盘…… 透明美观
纸质类:纸杯、纸盒…… 色彩丰富容易加工
包装法 切割法 添加法 拼贴法 缠绕法
教学反思:在这一课中使用的造型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材质,在学生的眼中,这些材料平时很有可能归于“垃圾”或野外路边的无用之物的范畴,这节课中需要学生转换角度去看待它们,运用想象力赋予它们艺术的新生命。怎样去感受材质,发现材质的艺术方面的可塑性并制作出有一定趣味性的实物造型作品,使学生在实践和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针对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教学设计课堂环节时注意动静结合,将体验、游戏实践等环节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