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杰出人物
1 邓稼先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新课导入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背景资料
1967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中国人就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背景资料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背景资料
王淦昌
钱三强
彭桓武
赵忠尧
郭永怀
背景资料
字词梳理
【宰割】
【彷徨】
【庆幸】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很少有人知道。
到死都不松懈。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提示
整体感知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整体感知
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整体感知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没有私心
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
整体感知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整体感知
课文的事例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鲜为人知
三、以小见大
整体感知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
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
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
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整体感知
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整体感知
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写邓稼先,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整体感知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整体感知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相比较:
职务
学术水平
相当
功劳
国籍
文化背景
性格
不同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奉献精神
奥本海默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锋芒毕露 忠厚平实
邓稼先
整体感知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比着写他们?
邓稼先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息,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更能鲜明的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精读细研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精读细研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精读细研
1.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2.标出文中的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3.邓稼先遇到危险时是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表明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整齐的短句,展现了邓稼先卓越的才能,字里行间流露着钦佩赞颂之情。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疑难探究
疑难探究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邓稼先的?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①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了热情的赞颂;②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为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③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价值和意义给予热烈的歌颂;④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之情。
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志存高远、忠诚纯正、忠于祖国的优秀品质,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主旨归纳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叙述、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写作特色
1.选材典型,主题突出。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但作者选取了最能表现其精神和品质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初期邓稼先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邓稼先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2.板块结构,标题巧妙。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以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而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种板块结构的使用,使得邓稼先的形象更鲜明、更深入人心。
写作特色
课后作业
请完成对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