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课时作业含答案(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5 07:44:29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2.下列各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5.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2)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注】①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
3.材料(1)中,子路的义利观与课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强调的是否一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军》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概括了《诗图》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___________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___________、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___________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___________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①敏:勤勉。B.②野:粗野、鄙俗。C.①喻:知
晓,明白。
2.答案:B
解析:A.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则:
连词,表承接,就。C.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3.答案:C
解析: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答案:C
解析: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
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
5.答案:B
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6.答案:1.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等类似意思均可)知其不可而为之
2.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现。孔子的出仕戏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
3.材料(1)中,子路认为君子出仕为官即为行义,否则“不仕无义”;②课文中这句话,孔子意在强调重文而轻利的价值观取向,同时指出“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解析:1.本题考查对信息筛选并整合。从文中“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可知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行其义”;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而“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则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孔子看来,史鱼、蘧伯玉都是贤臣,但蘧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3.注意抓住材料(1)和课文中关于“义”的论述,分析其语境中的含义并加以阐述。
7.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8.答案:(1)A;(2)D;(3)C
解析:(1)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国,应用“流落”。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知,应用“生灵涂炭”。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②控制(感情等)。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把持”。
(2)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项。从因果关系来分析,A、B两项倒因为果,排除。
(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可在其后加“的方针”。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介词“以”,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PAGE
-
5
-大学之道
1.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选项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
C.欲治其国者
其孰能讥之乎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慼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D.玄酒:即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5)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
8.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②止:达到。C.②安:性情安和。D.②知:认识。
2.答案:B
解析:A.之:助词,的/代词,它。B连词,表承接关系。C.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
3.答案:C
解析:①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
4.答案:B
解析: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5.答案:B
解析:“商代叫庠,周代叫序”顺序颠倒了,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6.答案:(1)A;(2)B;(3)D;
(4)①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关键词:“道”和“防”)
②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关键词:“乖”“思”)
(5)①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子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
②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解析:(1)“物使之然也”为判断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故排除B项。“故形于声”中的“故”表原因,其前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2)“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3)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5)回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到该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结合原文可知,文章先通过道理论证阐述了“声音之道”,然后通过“治世之音”等例子论证了“与政通矣”。对于第二问,根据文意可知,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反人道之正也”正是论述目的,将其翻译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7.答案:(1)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
8.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解析:给“慎独”下定义,要在语段中找一个句子作为定义的主干句,这个主干句就是“慎独是一种修身方法”,然后提炼修饰成分,将其添加到主干句中即可。
PAGE
-
7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①治:治理
②运:运动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①乍:刚刚
②入:掉进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①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②端:萌芽,发端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①始:开始
②达:到达
2.下列选项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刍荛④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④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
1.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B.王,何必日利
必:必然
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D.人以事其父兄
事:侍奉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B.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C.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D.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B.“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C.“弑”在封建时代称君杀臣、父母杀子。如“放弑其君则残之”。
D文中的“纣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又称纣王,因残暴无道,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外来之敌。
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6.选文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历史悠久、作家众多、作品丰富而著称于世的中国文学的深厚民族文化内蕴,远非主观的__________、简单的比较和一般的__________即可探寻完结。越是站在当代文化的制高点上鸟瞰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学,我们就越会发现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沉与厚重。
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
)。因为从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上看,文学不是局限于文化之一隅的狭小门类,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它以语言为表现自己的载体,甚至其载体本身也是文化__________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的高度俯视中国文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它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化了的绵长悠远的中华民族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体悟
评估
凝结
B.体会
评估
凝缩
C.体会
评论
凝结
D.体悟
评论
凝缩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可以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
B.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
C.它可以被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
D.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B.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C.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D.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体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②运:运转。B.①乍:突然。D.②达:流通,涌出。
2.答案:C
解析:A.之:结构助词,的/句末衬字,无实义。B.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C.介词,用。D.于:介词,在……中/介词,表被动。
3.答案:D
解析:A.“内”同“纳”,结交。B.“要”同“邀”,求取。C.“然”同“燃”,燃烧。
4.答案:B
解析:③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⑤爪牙,古义:比喻重臣,武将。今义:指坏人的党羽。⑥丈夫,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①②④古今同义。①孺子:小孩子。②乡党:乡里,也指同乡的人。④四体:四肢。
5.答案:C
解析:“五经”应为“四书”。
6.答案:1.B;2.B;3.C;4.C;
5.(1)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
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做出类似于率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3)(可是)等到传到我
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6.
先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从反面分析“利”的坏处,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最后重申自己的立场:只要讲仁义就可以。
解析:1.B.必:一定。
2.“曰”后需要停顿,所以排除C、D项;“往而征之”
的主语应该是“王”,所以排除A项。
3.“弑”在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4.“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
外来之敌”错,这是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行为。
5.(1)仁、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遗,遗弃。后,这里是“轻视”的意思。
(2)父母,父母官。行,施行。
(3)东败于齐、南辱于楚:都是被动句兼状语后置句。
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孟子先是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接着,孟子引出自己的观点,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自
己的父母,不会轻慢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为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
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仁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做出类似于率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就是因为它们像人却被用来殉葬。(土偶木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大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方圆百里的小国便可以称王了。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棒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您别再怀疑了。”
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若是这样,不是太大了吗?”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小呢。”齐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去那里,措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百姓共同享用它。百姓认为小,不应该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应该吗?”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杀君主吗?”孟子说:“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作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既残又贼的人,被称作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7.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8.答案:(1)A;(2)B;(3)A
解析:(1)体悟:体会、领悟。体会:①体验领会。②体验领会到的东西。评估:评价,估计。评论:批评,议论。句中所说的是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内蕴的“探寻”方法,“体悟”比“体会”内容更丰富,“评估”比“评论”更符合“探寻”的要求。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其常用于比喻,指血、汗、思想等凝成新的东西。凝缩:凝聚,紧缩。根据语境,应用“凝结”。
(2)从主语与上文一致的角度,排除A、C两项。根据下文“文学……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可知,“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应在后,排除D项。
(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仅是”应放在“文学”之前;二是搭配不当,“表达”可改为“体现”“展现”。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