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理解“大一统”的内涵
2、说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个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说出“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作用
4、理解“思想上的统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5、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第12课,是本单元七个课时中的第四课时。之前学生已经有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储备,以及秦汉易代和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知识储备,本课中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巩固和延续,也为后续学习隋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打下基础,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专题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考中也时常会有考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的知识水平、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简单问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缺乏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就本课而言,学生或多或少对汉武帝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又对其知之甚少,尤其是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起来会很有难度。因此,为了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应深入浅出,大道至简,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引导,同时依托教材和随堂学案,梳理细化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45分钟,30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历史小剧场”,5分钟集中练习。)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下发预习学案,梳理本课基础知识点;学生查阅有关汉武帝的相关知识,有三名同学参与准备了“历史小剧场”。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首先,突破课题,先看“汉武帝其人”。(教师呈现幻灯片)
生:个别回答师:(点评,请坐)
好,接看看“大一统”。(教师呈现幻灯片)
生:个别回答
师:(点评,请坐)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根据课标,老师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生:个别回答(学生起来读一下)
师:(很好,请坐)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目“推恩令”的实施,自主梳理基础知识。(等待2分钟)......好,时间到,请一位同学起来填一下这几个空,当然,如果你能脱离课本回答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生:(个别回答,而且脱离课本当堂背过了部分基础知识点)
师:很好,找的答案很精准,课堂效率很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来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们请看这副“金缕玉衣图”,它是西汉初期诸侯王刘胜所穿的殓服,它是由1100多克黄金、2000多片玉片、耗费大量人力缝制而成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诸侯王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齐答:奢靡、奢侈、浮华......)
师:在西汉初期,享受这种奢华生活的诸侯王还真不少。那么,问题来了,汉初怎么会有诸侯王呢?原来,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主观上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王族子弟拱卫王室,所以在西汉建立后他大封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在王国境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我们来看这幅历史地图,大家看这几个代表性的诸侯国赵、齐、楚、梁、淮南等,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诸侯王势力膨胀起来,景帝时爆发了意在推翻中央政权的“七国之乱”,虽然平叛成功,但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仍然存在。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个别回答“推恩令”的含义)
师:大家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里面这句话:(教师读)这句话的信息,推恩分子弟是指诸侯王的庶子,经济上获封土地,原来得不到尺寸之地,政治上有皇帝钦定的封号,政治荣誉至高无上,这样,诸侯王的领地越来越小,侯国越来越多,侯国地位相当于县,隶属于中央直接管辖的郡,侯国再也具备不了跟中央对抗的实力。大家看这副历史地图,武帝即位初期的几个大的诸侯国已被分割殆尽。武帝快马扬鞭,又找各种借口继续整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汉代诸侯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股势力导致地方社会秩序混乱,大家看这两则史料,能看出是哪些不法势力吗?
生:(齐答:豪强地主和不法官吏)
师:针对这种现象,武帝实行了刺史制度,设十三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教师展示史料和历史地图)好,我们来小结一下第一目内容,在政治上武帝面临的问题是哪两股势力危害地方,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生:(齐答:诸侯王势力;豪强地主(和不法官员)
师:武帝是如何一个一个解决的?
生:(齐答:针对诸侯王实行“推恩令”和削爵、夺地、除国;针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和不法官员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师: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齐答: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师:我们来做一个题,(留时间给学生读题)
生:(个别回答)
师:很好!学以致用,你掌握的不错!话说诸侯王门下招揽门生,妄议朝政,思想不统一给中央集权造成了很大困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梳理基础知识。
(教师等待1分钟)......好,时间到
生:(学生个别回答)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史料来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诸侯王聚徒讲学,妄议朝政,我们来看一则例子。同学们听说过淮南王刘安这个历史人物吗?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跟他发生关系,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但他带领门生写的《淮南子》这本书,抨击武帝的政策,淮南王最后因意图谋反事发自杀。针对这种现象,武帝又是如何发挥他超群的政治智慧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注意带着问题去看。(教师播放视频,大约一分半钟)好,观看完毕。
生:(学生个别起来回答刚才看视频时带的问题)
师:不错!你的问题意识很强!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的儒术并不完全等同于孔孟之道,是董仲舒在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后杂糅而成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并不意味除儒学外其他学派的消亡,只是不受重视而已。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思想呢?我们看这两则史料,...汉武帝给西汉子民立了位精神皇帝,那就是孔圣人。只有全国自上而下有了凝聚力,人民才不会离心离德,那么,和秦始皇相比,同为统一思想,汉武帝的政治智慧高超在哪里呢?(留时间给学生看材料)简言之,秦始皇不让天下人读书,汉武帝引导天下人只读一种书,那就是儒家经典。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治大一统必然要求思想大一统,思想上的统一是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的。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下第二目所学内容,针对思想不统一的现状,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在具体措施上呢?
生:在长安兴办太学,一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生考察合格后进入到各级政权机构。
师:让我们来夯实一下基础。(两道单选,给学生时间读题)
生:(学生个别回答)
师:嗯,不错!第2题稍有难度,你能做对,很棒!当初诸侯王举兵造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诸侯王拥有铸币权,富可敌国,比如“七国之乱”中带头叛乱的吴王刘濞。也就是说中央政府还不能掌控经济命脉,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目,梳理基础知识。(教师等待1分钟)
生:(学生个别回答)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来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两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经济面临如下问题。
生:(齐答:私人有铸币权;盐铁经营权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扰乱经济秩序)师:汉武帝又是怎样逐一解决的呢?(播放下张幻灯片)针对私人铸币,将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流通五铢钱;针对豪强地主掌握盐铁经营权,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为稳定经济,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生:(学生个别回答)
师:下面,我们来夯实一下,做一个题。
生:(学生个别回答)
师:好,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族不断袭扰中原农耕区,秦朝时就修建了()
生:(齐答:万里长城)
师:汉初休养生息,国力疲弱,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播放PPT),经过汉初7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朝具备了主动反击匈奴的能力。汉武帝组建骑兵队伍,派(
)(
)
生:(齐答:卫青、霍去病)
师:北击匈奴,收复了河西走廊(今天甘肃西北部)和河套地区(今陕西、内蒙部分地区),公元前119年,是_________.
生:(齐答:漠北战役)
师:(展示历史地图)漠北战役后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在攻打匈奴的过程中,西汉趁机将西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全境纳入我华夏版图。西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世界级王朝。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句武帝刻石纪功辞。
生:(学生全员齐声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御花园看看发生了什么?
【附录:历史小剧场】
人物:汉武帝皇孙刘进汉武帝贴身随从2人(分据左右)
地点:御花园
皇孙刘进:皇爷爷,此处阳光甚好,在此歇息下吧。
汉武帝:好吧(贴身随从快速搬来座位)
皇孙刘进:皇爷爷,跟我说说您的故事吧,我也想向皇爷爷一样,做一个受万民景仰的好皇帝,统领一个四方来贺的伟大王朝!
汉武帝:权力(眼神犀利,不容侵犯)权力,要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朕16岁登基,内抚忧患,外御强敌,开疆拓土,所向披靡。
皇孙刘进:皇爷爷,您跟我具体说说呗。
汉武帝:朕初登大宝,地方诸侯王公然不把朕放在眼里,欺君犯上,公然反抗朝廷。朕行“推恩”之令,将王国封地大化小,小化了;地方豪强和官吏相互勾结,横行乡里,朕派身边亲信赴十三州行刺史之职,严密监视;诸侯王门下的门生聚众妄议朝政,朕非常生气,接受董仲舒先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引诱天下读书人只读一种书,进入太学,学习儒家经典,为我大汉所用;豪强和富商不顾国家和民族大义,私人铸币,盐铁私营,聚敛财富,搜刮百姓,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控,重农抑商,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经济命脉必须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匈奴袭我边境,掠我子民,朕派卫青、霍去病长途征战,将匈奴赶往漠北苦寒之地,再也无力犯我大汉。皇孙刘进:皇爷爷,我明白了,您一生戎马倥偬,文治武功,我一定以皇爷爷为表率,研习治国为君之道!
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好好好,我相信大家的掌声都是真诚而热烈的!感谢这三位同学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为大家呈现了如此精彩的一场表演!
师:请拿出听写纸,将本课的易错字词写一遍!诸侯王豪强地主主父偃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一蹶不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正统忠君守礼推崇铸币权五铢钱盐铁官营奠定漠北战役巩固大一统鼎盛时期
(教师给学生时间书写)
师:好,大部分同学写完了,我们拿出学案,做最后的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见下图)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答案:(1)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颁布“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好的,今天的课讲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