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2020 级)上学期 12 月份学情检测(五)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人:
第 I 卷(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
一、单选题
1.北宋初年以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宋神宗变法,废三司使,
财权重归宰相。因与金国长期军事对峙,南宋又恢复了宰相的军权,宰相权力扩大,甚
至出现一批“权相”。下列各项对南宋的“权相”认识正确的是
A.“权相”破坏了南宋的中央集权 B.南宋相权的扩张提高了行政效率
C.南宋以“权相”来制衡割据军阀 D.“权相”意味着南宋君主专制名存实亡
2.梁启超在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
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在此强调的
主要目的是( )
A.否定“中体西用”的主张 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否定中国的儒家思想 D.否定西方的基督教
3.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
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
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
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
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
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
4.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直属中央户工两部的宝泉、宝源两京局铸钱 3.4 亿~4.6 亿文,
18 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 14 亿文,较前增加了 2~3 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
总数保持在 30 亿文以上。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B.商贸规模日渐扩大
C.财政体系逐渐完善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5.用阶级观点去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显然是天国最革命的文献,其按人口均田的土
地政策渗透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但与此相反,太平天国多数地区实施的则是“照旧交
粮纳税”的政策。这表明
A.太平天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B.《天朝田亩制度》遭到封建势力的狙击
C.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实践背离 D.领导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影响历史进程
6.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藏书楼,它们大多由地方官员提倡、当地士绅
和富商进行捐资创建,除官府颁发赠送的儒家经典外还收藏小说等商业书籍,一些大型
的藏书楼藏书数量甚至超过万卷。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藏书成为社会主要潮流 B.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C.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7.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面积(口)
墓道长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平方
附属设施
(米)
米)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6.2
148.6
车马坑 2
固围村 M1 魏王 2 125
756
?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
954
24 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8.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在于儒学本身在形
而上学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
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表明宋代理学的特点是
A.利用天人感应学说规劝皇帝 B.强调仁政民本思想以维护统治
C.吸收佛道思想以充实儒学 D.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
9.西汉初期,在南方、西南等边疆地区,除中央设立郡县,任命太守、县令外,还任
命土长为王,如“平南夷为群舸郡,夜郎遂人朝,上以为夜郎王”“滇王离难西南夷,
举国降,(上)赐滇王王印”.西汉初期在南方、西南地区任命“土王”这一举措
A.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 B.推动了郡县制的推广
C.开创了管理边疆新模式 D.削弱了诸侯国的地位
10.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这一
状况
A.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根源于传统的官本位意识
D.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11.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病,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把祝策藏在金滕之匮中。周公
死,成王葬以人臣之礼。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成王大惧,开金滕之匮,知周公代武
王事,改用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西周王位继承较混乱 B.西周政治具有神秘色彩
C.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 D.周公制礼作乐功绩卓著
12.明成化元年(1465 年),礼部等衙门题为“建言民情”等事,湖广布政司郑序等上
书:“云南各边卫指府军民相参,山多田少,不通舟车,过活艰难。浙江龙游商帮,偏
处乡村屯堡安歇,生放钱债,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娶妻生子,置买奴仆,二三十年不
回原籍。”这一记载主要表明,明代龙游商帮
A.推动了西南经济发展 B.助长南方社会奢侈之风
C.开启了西南地区开发 D.促进江浙商品经济发展
13.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
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
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C.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D.佛教为当时主要宗教
14.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
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这一举措
A.实现了社会稳定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15.1862 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在桌子开始跳舞以前不久,在中国,
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
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
形。”这表明马克思
A.高度赞扬中国农民阶级的反侵略斗争
B.认定太平天国运动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C.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强调太平天国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双重特点
II 卷(非选择题)
II 卷共 55 分(16 题 17 分,17 题 14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2 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
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
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
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
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
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
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所在。(6 分)
材料二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互相补充,满足中国人在理智
和感情上的需要”的。(6 分)
材料三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
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
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
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5 分)
17.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
孟子
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落……朱熹
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
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
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
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2 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
念的原因。(6 分)
18.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 20 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872 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 4 艘,2319 吨;到 1883 年,已有轮船 26 艘,33370
吨。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 1878 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
雇佣工人达 3500~4500 人。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
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
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
于是 1889 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 1880 年开办。
——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核心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 字左右)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们
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
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
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
有我师”,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做人之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
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维的本来灵性。
——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
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一(2020 级)上学期 12 月份学情检测(五)
历 史 试 题参考答案
1.B2.B3.D4.D5.C6.C7.D8.D9.A10.A11.C12.A13.B14.B15.B
16.(1)未被接受:孔子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被接受:
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3)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受损。
17.(1)共同思想:民本(爱民)思想
(2)进步之处: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
倾向。
(3)标准:百姓的忧乐。
原因:明清之际专制主义强化,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18.
观点 论证和论据
说明
创办近代工业,瓦解自然经济,
经济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迈出
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举办军事工业,创办海军,推
军事
动军事近代化。 观点1分。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
论证和论据任选四个
促进了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壮
社会的近代化。
社会结构 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近 角度,每个角度 2 分。
代化。
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
文化 生,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思想的
近代化。
创办轮船公司和修建铁路,推
社会生活 动了交通近代化;创办电报局,
推动了中国通讯的近代化。
19.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儒学政治化与封建社会的发展。
阐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将儒学视为显学,儒学实质上成为政治伦理之学。特别是科举制实行之后,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儒学制度化。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广大知识分子把精力与智慧放到儒家经典上,儒学成为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进升工具,从而忽视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到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世界。总之,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政治化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导致古代创新意识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
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中国古代史及题干“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的限制可提炼出论点
是中国古代儒学政治化与封建社会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程朱理学的
影响及儒家思想对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