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学案word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7 09:5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
【学习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
【夯实基础】
【课堂研学】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
(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3)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
(4)动机:反动。
(5)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2)思想武器:
3)两个中心:
4)三个思想家: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的创立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盟会的建立
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民报》
G、性质:
H、意义: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熊炳坤、金兆龙率先发难,占领武昌
武昌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的情况地下发生。胜利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黎在被迫的情况下上任.黎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军界上流人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府衙大堂屋子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光复了
2、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帝制的终结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概况表
时间
国都
国旗
临时大总统
纪年
辛亥革命的结果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结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3、1912.3.1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材料: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6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16、51条: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弹劾总统。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第45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积极:1.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
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之评价
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经济引发哪些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
“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原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为未改变)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目的是否达到了。直接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根本目的——铲除封建制度,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重难点解析】
1、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1894-1912)。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2、立宪派三次的请愿
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由江苏咨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
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并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进行宣传,被清政府以“财政困难、各地受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
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通过“速开国会”的提案。资政院成立,通过的第一个议案也是“速开国会”。清廷被迫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期限由九年缩短到五年,并立即着手组织内阁。
3、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4、清末新政的具体内容
政治: 改革官制,裁汰冗官,
司法,修订刑律,废除酷刑;
经济: 奖励实业,颁布《商律》,设商会,办大清银行
军事: 扩编新军,采用洋操,新式枪炮;举办警政;
文化: 废科举、办学校、办游学,推行新学制;
风俗: 禁缠足、鸦片;满汉通婚
辛亥革命的背景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理论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
军事准备: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有利条件: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机遇
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的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
1、没有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3、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7、辛亥革命的失败,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或教训?
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
必须拥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