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25 11:08:47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能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重点:
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记忆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课程引入
教师回顾上节课提出的新问题:
(1)电子在能级中依据什么规律进行排布?
(2)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又如何表示?
2分钟
知识回顾
学生思考:核外电子在能层中的排布具有什么规律?
3分钟
任务一
学生完成任务: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已有的能级知识,分析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规律。
教师总结整理。
7分钟
任务二
学生完成任务:根据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规律,画出K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填入的能量最高的能级,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介绍能级交错和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1分钟
知识讲授
教师讲授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电子排布式相关定义。
2分钟
练习
学生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20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6分钟
思考
学生完成思考问题,巩固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原子实、简化电子排布式等概念。
1分钟
总结
教师总结:将电子在能级中排布的构造原理和表示方式——电子排布式纳入原子结构知识的思维导图。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不同能级中可填充最多电子数为什么不同?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第四课时)
教科书
书名: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教学重点:
准确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教学难点: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课程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由原子结构知识思维导图提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3分钟
讲授新知
教师以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例,介绍轨道表示式的表示方式。
1分钟
发现问题1
学生思考He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
知识讲授1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泡利原理。拓展基态和激发态的概念。
1分钟
练习1
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
发现问题2
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
知识讲授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
练习2
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
练习3
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2分钟
知识讲授3
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
小结
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
思考与练习
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光谱、基态、激发态概念。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跃迁过程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2.知道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知道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3.知道同一能层能量由低到高分成不同能级,不同能层能级数目不同,知道不同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4.知道原子光谱为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原子结构模型的确定提供了证据,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核外电子不同能层能级数目不同,知道不同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
教学难点:
认识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课程导入
学生完成讨论任务:“以钠原子为例,谈谈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已有原子结构知识。
1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给出原子结构研究的问题:
问题:建构原子结构模型的实验依据是什么?
8分钟
讲授新知
教师讲授原子光谱的原理和应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氢原子光谱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量子化特点。
1分钟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原子光谱,我们对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2分钟
讲授新知
教师从氢原子光谱出发,给出能层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从定义、排布规律和表示方法三个角度认识能层。
2分钟
任务一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回顾能层中最多可填充电子数量。
1分钟
小结
教师总结原子结构学习的一般程序。
2分钟
讲授新知
教师从钠原子光谱引出能级的概念。明确能级的定义。
3分钟
任务二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分析各能级中最多可填充电子数量。
2分钟
练习
学生通过思考和练习,巩固对能层和能级概念的理解,以及能层和能级中最多可容纳电子数规律的应用。
1分钟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
教科书
书名: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可通过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模型来描述。
教学重点:
准确画出不同原子轨道的电子云轮廓图,并能说明各原子轨道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原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课程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不同能级中可填充最多电子数为什么不同?
15分钟
讲授新知
教师通过讲授微观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和薛定谔方程,引出原子轨道的概念,介绍不同能级的原子轨道和电子云轮廓图。
1分钟
小结
学生通过填表,整理原子轨道的相关知识。
3分钟内
讲授新知
教师通过钠、氢原子光谱的双线和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引出电子自旋的概念,并给出自旋方向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分钟
总结
将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原子轨道和电子自旋的概念纳入原子结构的知识体系,自然地引出新问题:电子依据哪些原则在原子轨道中排布?电子的排布和运动如何直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