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
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梳理第一节原子结构知识的逻辑顺序,形成对原子结构的整体认识。
2.结合光谱证据,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
3.基于证据推理,建立基于理论模型认识原子结构的思路方法。
教学重点:基于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基于原子轨道建立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整体描述。
教学难点:能结合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书写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达式,并说明含义。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回顾
回顾本章章节内容,引出之后的概念关系梳理。
1分钟
问题1
为什么要研究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思考本章所学知识的功能价值。
教师活动:明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基本观念,明确原子结构知识学习对元素性质认识的指导作用。
4分钟
问题2
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何特点?
环节1
能量不连续性
学生活动:明确核外电子的能量不连续(量子化)。
教师活动:追问电子能量不连续的证据。
学生活动:回忆新授课中概念建立的过程,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推理过程。
教师活动:明确“线状”光谱与“能量不连续”之间的推理过程,强调“宏观”光谱证据对探究“微观”原子结构的重要意义。
环节2
基于构造原理的分层排布
学生活动:思考“分层排布”的具体内涵,回忆“能层”“能级”“能级交错”“构造原理”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明确构造原理的光谱学证据,强调构造原理是典型的思维模型,源于经验,解释实验事实。引导学生体会概念建立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
6
问题3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环节1
不确定性与电子云
学生活动:回忆核外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思考利用电子云概率描述原子运动的原因。
教师活动:明确量子力学基于出现概率描述电子运动的基本思路,强调电子云是对概率的图像化表达,电子云轮廓图是对电子云图的简化。
环节2
原子轨道及其形状特点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轨道的概念和电子云形状特点
教师活动:明确原子轨道的概念,带领学生回顾px、py、pz轨道空间伸展方向不同的实验证据。
环节3
建立概念图示
教师活动:结合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和运动状态的特点,建立原子结构的知识逻辑图示
8
问题4
电子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分布在各原子轨道上的?
环节1
书写第四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学生活动:结合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书写第四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教师:公布第四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并讲解排布时所依据的原理。
环节2
讨论铬元素和铜元素的排布特例
学生活动:对比老师公布的铬元素和铜元素基于实验事实的轨道表示式,明确铬元素和铜元素为特例。
教师活动:解释上述情况背后的结构因素,再次明确结构研究以事实为基础。
环节3
讨论为何这些元素为同一周期
学生活动:思考上述元素的结构相同点。回忆元素周期表周期划分的原因。
教师活动:复习鲍林的近似能级图,明确元素周期表周期划定的微观原因是价层电子能级接近。
环节4
讨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分区的关系
学生活动:直观地通过元素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判断元素分区与族。
教师活动:明确元素周期表分区与族的背后的结构原因。总结引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位置的联系。
1
总结整理
回顾“位构性”的基本研究方法,明确本章学习的价值就是深入“结构”,建立更加细化的结构与位置、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物质结构与性质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
5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形成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整体认识,建立原子结构与
元素性质的关联。
2.能从原子结构视角说明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能够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评估所做说明或预测的合理性。
3.能简要说明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重点:建立基于认识模型研究原子建构和性质的认识模型,形成解决各类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基于电负性,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与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比较。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结构
15分钟
活动
尽可能多地写出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活动:在任务单书写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环节1:原子半径
学生活动:比较硒元素与相邻元素的原子半径
教师活动:明确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该规律。
环节2:主要化合价
学生活动:分析硒元素的最高正价和其他常见化合价
教师活动:明确基于“位”“构”分析主族元素化合价的基本思路。
环节3:第一电离能
学生活动:分析硒元素与相邻元素的原子第一电离能大小
教师活动:明确元素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该规律。
【活动】比较硒元素和砷元素第一电离能
学生活动:分析硒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砷元素的原因。
教师活动:明确第一电离能递变规律的特例,并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
环节4:电负性
【活动】
预测硒元素电负性的取值范围,并说明依据。
学生活动:分析硒元素与相邻元素的电负性大小
教师活动:明确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该规律。
【活动】
基于电负性,判断硒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学生活动:比较硒元素和磷元素的非金属性
教师活动:明月基于电负性比较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方法,并给出实验事实证据。
5分钟
活动
分析为什么硒代半胱氨酸与半胱氨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核心问题
分析为什么硒代半胱氨酸与半胱氨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学生活动:综合利用“位构性”的思维模型,综合分析硒元素和硫元素的性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含价电子)、电负性等角度,注意对比硒元素与硫元素的性质,进一步解释硒代半胱氨酸与半胱氨酸性质相似的原因。
1分钟
总结
总结基于“位构性”系统认识元素性质的思路,以及利用元素性质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复习(第三课时)
教科书
书名:选择性必修2
物质结构与性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5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写出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归纳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
能依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预测和发现物质满足研究要求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原子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的关系模型
利用上述关系模型根据实验要求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归纳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问题的引入:了解长余辉材料及其应用
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中微粒的电子排布情况,了解Eu2+中的f电子是其成为长余辉材料发光中心的重要原因
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的辅助激活剂:通过资料和实验事实,了解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辅助激活剂应具有的基本性质
预测、发现新的辅助激活剂:利用元素周期表,运用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在主族金属元素中发现Ba5Si8O21:Eu2+长余辉材料的新的辅助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