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燕歌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5 15: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燕歌行》教案
【素养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
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
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鉴赏“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高适(700-765)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2、写作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文体知识
边塞诗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纶等。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阉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4、资料链接
评述高适《燕歌行》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
1、读诗歌,读出节奏和语气
听录音跟读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
汉家烟尘在东北,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汉将辞家破残贼。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重 横行 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
天子非常赐颜色。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
摐金 伐鼓下 榆关 。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旆逶迤 碣石间。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羽书飞瀚海,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单于猎火照狼山。 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胡骑 凭陵杂风雨 。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孤城落日 斗兵稀 。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 恒轻敌,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力尽关山未解围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玉箸 应啼别离后。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 城南 欲断肠,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 蓟北 空回首。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庭飘飖那可 度 ,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绝域 苍茫 更何有 。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三时作阵云,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寒声一夜传可斗。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相看白刃血纷纷,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死节 从来 岂顾勋 。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犹忆 李将军 。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3、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按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一失利——被围——死斗(结局)
4、理清诗歌结构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 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 突出壮志豪情。
四、探究归纳
? 探究主题
1.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也可以按照“这是一场 战争”模式来陈述,并说出你的理由。)
(1)是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描绘了哪些边塞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作用?
意象: 金鼓、旌旆、碣石、羽书、猎火、狼山、大漠、塞草、孤城、铁衣、征人、刁斗
白刃、沙场等
作用:
①多个意象组合 , 描绘边塞风光, 一片肃杀,渲染悲剧的场面 ,营造了 萧瑟、凄凉、悲壮的氛围。
② 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暗示战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