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
(优质课参赛)
本教学设计包括:【 教材分析 】【 目标设计 】 【 教学时数 】【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教后反思】
【 教材分析 】 :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 目标设计 】 :
1. 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 教学 时数 】
1 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来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人, 简介作者及背景 :
课件展示 ,学生齐读或提问个读 ,结合课下注释并提醒捡重点学生记在书上。
三、朗读本诗并理清结构:
找学生回答,课件明确答案: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师问: 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诗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诗句。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
课件展示:
1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 ——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 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愤慨)
2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师问: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答:对比。(板书)
3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4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 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以哀景写哀情。
课件展示答案总结: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
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师问: 作者在写了战争的出师、战败之后,还写了士兵被围困之后的心情,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节,找出文中让你感到“沉痛”的语句。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点拨。
课件明确: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师问:学完了这篇课文,想一下该如何读出情感?自己试着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个体展示,老师点评。
最后带着感情齐读一遍。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相对于别的边塞诗来说,既没有描写异域的风光,也没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是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和将领的不负责任。(课件展示: 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六、作业设计:
1 、背诵全诗
2 、课下另找三首边塞诗,整理到积累本上。
【教后反思】
《燕歌行》这首诗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艺术成就非常高。但对高中生来说,这首诗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诗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长,本身就有畏难情绪。 因此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一直认为讲容易,讲好是比较难的。 现在课讲完了,我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了。
首先说一下优点:
第一、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逻辑鲜明,并且目标均做到了。
第二、 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连贯,课堂步骤也显得流畅和自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误。
第三,学生大致能跟着我的节拍来活动,虽然主动站起来的人不多,但整体上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比较充分。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均显得和谐共融。
第四、 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前就印发材料让学生读熟,课上又多次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这样学生对文意就容易理解了,分析起来学生也好接受。
第五、 用一个大问题(唐军失败的原因)串起全文,条理比较清晰。
当然, 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毕竟学生是活的,有缺憾才有提升的空间。我自认为的缺憾有如下几处:
第一、 讲课语速有些快,有些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 如几首边塞诗的背诵就该让学生回忆一下,而不是老师直接说出来;在讲解环境对战败的烘托作用时也该给学生留点思考的时间 。
第二 、 虽然课堂的重点放在品读课文上,虽然计划了齐读、重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灵活的形式,但在投入分析的时候又忘掉了。不知道“读”是不是显得单调了。
第三 、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总有一些教态、表情、眼神不太合 适 ,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有点少,粉笔字更需要好好练一练。
写完这些,心里觉得轻松了很多。讲课,反思,与我都是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