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离》教案
教材分析
《生死不离》是一首典型的二段式通俗歌曲。A段主歌,力度稍弱,旋律平稳,节奏不规整,情绪悲痛、沉重。B段力度强,旋律由一声部和二声部构成,一声部由连续大跳的音乐进行,节奏平稳。二声部由二分音符的宽松节奏半音下行与一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感受音乐中悲痛的情绪。
2、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的身边。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师和学生追忆大地震。
2、欣赏歌曲并感受歌曲。
3、通过分析、处理歌曲,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汶川地震相关图片
师:从刚才看到的一幅幅画面中,同学们能说说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有什么感受?
汶川地震简介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起特大地震,震级达7.8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由于地震发生时间正值下午上课、上班时间,死亡人数多达7万,很多与大家一样的同龄人在地震中失去的生命。
欣赏
1、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歌曲《生死不离》,它是专门为这次地震而创作的公益歌曲。
板书:《生死不离》 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听完:分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师:大家朗诵一下第二部分的歌词,我看大家理解的对不对。
读完后。
师:读得很好,意味着这之前的歌词就属于第一部分对不对?
2、歌曲结构
关于歌曲的结构是有名称的
板书: 第一部分A段 主歌
第二部分B段 副歌
(三)学唱
1、老师钢琴弹奏旋律,学生用半开口哼鸣的方式哼唱旋律,感受主歌、副歌旋律情绪上的不同。
弹奏完毕。
主歌有什么特点?(平缓)副歌有什么特点?(激昂)
这样写作有什么目的?(欲扬先抑)
跟唱、带唱
强调主歌、副歌风格以及韵律的差别后完整跟唱
歌曲背景故事简介:
1、歌曲的词作者王平久先生是2008年奥组委筹备委员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一系列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后,于08年5月14日在车上用手机记录下自己有感而发的小诗,发布在网上,被他的朋友白岩松看到,并在当晚的新闻直播中朗诵,我们安徽的作曲家舒楠看到这首诗朗诵也立刻有感而发谱下了曲。歌曲完成后舒楠首先想到的最佳演唱者就是成龙,因为当时的成龙已经奔赴抗震救灾现场并作出了很多贡献,成龙在听到后也义不容辞马上从赈灾现场赶到北京的录音棚录下这首歌,录完马上就赶回汶川。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在仅隔地震发生后三天内录好的这个原唱版本,感受成龙作为一个抗震救灾的参与者所表达的悲痛之情。
听完讨论成龙版本的处理
板书:桥段
原唱版本中的桥段部分: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搭起我的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扩展学习
歌曲太过感人,引发翻唱热潮,很多知名歌手翻唱过,我们现在再来欣赏女歌手谭晶的版本,听听她的演绎有什么不一样的处理。
讨论: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样的作用?
(五)完整跟伴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