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二)
第1课时 体积与容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画面)提问: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你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学生回答:听说过这个故事,乌鸦往瓶子里放了很多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结果乌鸦就喝到水了。
2.研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思考:为什么石子放下去,水就会升上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3.揭题: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物体都会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初步感知空间
1.同学们,请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教室里都有哪些物品?学生观察后自由举手回答,如教室里有课桌、凳子、讲桌……
2.教室里的这些物品中哪些物品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小?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汇报。如:课桌、讲桌所占的空间大,凳子所占的空间小。
3.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容器有哪些?
学生回忆看见过的常用的容器,举手汇报。
4.这些常用的容器中,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本小组所汇报的容器中,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2)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二)活动二:认识体积
出示课前准备的土豆和红薯。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土豆和红薯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做出猜测,有的学生认为土豆所占的空间大,有的学生认为红薯占的空间大。
2.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
(2)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土豆和红薯,将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
(3)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完成实验。
(4)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预测:
生1:我发现两个杯子的水面都比原来高了。
生2:我发现放红薯的杯子里水面升得高,红薯比土豆大。
……
教师分析:由于学生所带土豆和红薯的大小不同,因此所得实验结果也不同:有的是放土豆的烧杯水面升得高,有的是放红薯的烧杯水面升得高,只要学生从实验中感受到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即可。
3.提问: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从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的大小不相同。
教师归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三)活动三:认识容积
1.出示两个粗细、高矮不同的烧杯。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两个杯子中哪一个装水多吗?
学生猜测:有的学生认为高的杯子装的水多,有的学生认为粗的杯子装的水多。
2.进行活动: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1)学生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
(2)小组交流,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在小组里优化实验方法,选出最佳方案。
(3)各小组汇报本小组选出的最佳实验方法。
(4)根据学生汇报的方法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举例:把其中的一个杯子倒满水,然后把这杯水倒入另一个杯子里,如果另一个杯子装不满,则另一个杯子装水多;如果另一个杯子装不下,则这个杯子装水多;如果正好把另一个杯子装满,则两个杯子装水同样多。
3.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杯子等容器可以容纳其他的物体,而且不同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不同。
教师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容器的容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1元硬币和1角硬币的大小不同,所以10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第一堆和第三堆都是10枚1元的硬币,只是堆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3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2)反馈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3.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5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淘气和笑笑谁搭的长方体的体积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通过计算得出,笑笑搭的长方体用了5×2×3=30(个)小方块。
淘气搭的长方体用了6×2×2=24(个)小方块,所以笑笑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和容积,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容器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