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40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单位有cm3、dm3、m3。容积单位有L和mL。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m3、dm3、cm3、L和mL的实际意义。
3.通过探究问题,愿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
对生活中的物体使用正确的体积和容积单位。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下列物品放在讲台上: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含包装)、一个粉笔盒。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师: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呢?
(师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生:m3、dm3、cm3。
师:那么1m3、1dm3、1cm3有多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猜一猜常用的体积单位可能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回答,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师补充:用字母表示分别是cm3、dm3、m3。
追问:我们知道长度单位用线段来表示,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来表示。(课件出示以下图形)
你们猜想一下,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呢?
引导学生回答:用正方体表示。(课件出示正方体)
(1)认识1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正方体才是1立方厘米?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再测量验证它的棱长是多少。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④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学生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一粒花生米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2)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立方分米。
小组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
①师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记作1分米3(dm3)。
②引导学生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③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学生反馈:粉笔盒的体积等。
(3)认识1立方米。
①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引导学生认识到: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记作1米3(m3)。
②追问:想象一下,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呢?
学生观察1立方米正方体的实物,派学生代表摸一摸,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4)引导思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同学们,这三个单位通常是用来计量什么物体的体积的?
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用它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这个图形含有两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2立方厘米,也可以记作2cm3。
如果用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要是用4个、5个……呢?体积又是多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1dm3、1m3,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如:1粒花生米的体积约1cm3,1个粉笔盒的体积约1dm3,1个29英寸电视机包装箱的体积约1m3……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
(1)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容积吗?
学生回答: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容器的容积。
(2)追问:请同学们大胆推断一下,常见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应该跟体积单位一样,也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继续追问:大家对液体的容积单位了解吗?比如:食用油、饮料、牛奶、洗发露等。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得出:升和毫升。
教师明确: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
(4)引导学生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升、毫升的关系。
课件出示:棱长为ldm的正方体的容积是1L。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容积是1mL。
(5)实践活动(看一看,做一做)。
将1L水倒入学生常用的杯子或普通纸杯中,看能倒满几个纸杯,从而体会1L是多少;还可以在纸杯中倒入1mL的水,或用滴管滴20滴水等,让学生感知1mL是多少。进一步体会升、毫升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5题。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教师指名汇报。让学生说明填写的理由。
(2)集体订正,总结填写错误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并知道了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
【教后思考】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含义以及体积守恒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和整合,通过提供充分的素材,采用观察、触摸、举例等各种活动,将3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对比进行教学。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忽略了知识迁移,没有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