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确定位置(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68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相关信息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描述路线的过程,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能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描述路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
一、情境导入
师:上一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转了一圈,大家都准确地找到了各个场馆的位置。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们首先确定好要参观的场馆,然后利用场馆分布图以现在的位置为观测点,确定方向和角度,再根据距离就准确找到要去的场馆了。
师:回答得真好。可是乐乐在大鸣山旅游时遇到了麻烦,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大本营了,我们来帮他回到大本营好不好?[板书:确定位置(二)]
二、探究新知
1.探讨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从大鸣山要怎么回到大本营。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1)从哪回到哪?
(2)用一个条件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
(3)用几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哪几个?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画一画的方式来完成。指名汇报,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的?
生1:从大鸣山回到大本营。首先要把大鸣山和大本营用线连接。从大鸣山回到大本营,是以大鸣山为观测点。然后画坐标系,标方向,量出角度,再量出大鸣山到大本营的距离。
生2:只用角度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只用距离也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将这两个结合起来才行。
师小结并板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师提问:你能表示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位置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完成的。先引导学生回答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先确定观测点。观测点是大鸣山,画坐标系,标方向,量角度,量距离。再让学生回答:大本营在大鸣山的北偏东45°方向上,量得的距离约为5.6厘米,即距离大鸣山560米。
3.教师追问:还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出示课件,将平面图换成方格图。
追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几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回答:列和行,并引导学生明确:列和行也是两个数据。
师板书: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出大本营的位置,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8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想一想,确定位置的哪些条件图中给出了,哪些条件没有给出,需要我们想办法求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知道了方向,但图中没给出距离,需要通过测量计算出距离。
(4)学生独立测量出数据,计算出奇思家到学校的距离。
(5)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已是如何确定学校的位置的。
(6)全班汇报。
2.完成教材第68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根据图中的方向指示,完成填空。
(2)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思考456路公共汽车从商场到大车站的行驶路线,并与同伴说一说。
(4)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确定观测点→确定方向→确定距离→找到位置
【教后思考】
因为学生有了知识基础,所以出示教材情境图后,留出充裕的时间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情境图,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地说出小清山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和两者间距离,并适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才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路线?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用测量角度辅助描述物体所在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这样设计有三个目的:首先,平面图上的角度比较直观,便于让学生观察;其次,也便于学生了解多样化的描述方法;最后呈现了其他设施的示意图,让学生仿照刚才的叙述进行描述,再次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