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学案:记叙顺序的类型和作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专题学案:记叙顺序的类型和作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5 18:1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顺序的类型和作用
记叙是阅读、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采用顺叙,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老山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0%81%E5%B1%B1%E7%95%8C"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7%A4%E9%87%8E%E5%85%88%E7%94%9F"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99%E5%8F%B0"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0%81%E6%98%AF%E6%9C%80%E5%8F%AF%E7%88%B1%E7%9A%84%E4%BA%BA"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
《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E%E5%BF%86%E6%88%91%E7%9A%84%E6%AF%8D%E4%BA%B2"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A2%E6%BE%9C"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3、插叙: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1%AC%E6%89%98"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作用。鲁迅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81%E8%BF%8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的《故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85%E4%B9%A1"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中有两处插叙。(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中段,且结构鲜明。)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5%9E%E5%BC%82"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1%E5%B9%B4%E9%97%B0%E5%9C%9F"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4%BA%8C%E5%AB%82"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根据时间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6%A7%E5%AE%BE%E5%A4%BA%E4%B8%BB"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繁琐累赘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4%AF%E8%B5%98"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作用】
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4、补叙: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4%E6%B5%92%E4%BC%A0"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8%BE%B0%E7%BA%B2"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一节,叙述在黄泥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B3%A5%E5%B2%97"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松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BE%E6%9E%97"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5%BF%97"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D%E6%85%8C%E4%B8%8D%E5%BF%99"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地交代了吴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7%94%A8"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0%E5%8F%99%E9%A1%BA%E5%BA%8F?/?_blank?)、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真题训练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便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经常有外地人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来了一个老妇人——珍妮芙太太。这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呆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种下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足有鸽子蛋大小。
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自己的家中,她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玩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摸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了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她改变方案。
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
”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她顺利地成为一个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为什么珍妮芙太太感觉这个春天“异常明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二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着重号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1)在早春种下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八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内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有了温丝莱特的陪伴,珍妮芙太太不再感到孤单,心情特别舒畅。
2、①
景物描写②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炫耀风姿的情景。
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

交代了珍妮芙太太劝说医生改变手术方案的经过和遭遇不幸的情况;②
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突出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感染力。
5、示例: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到十分荣幸!
在这里,我要感谢已经去世的珍妮芙太太!
没有她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荣耀。我将永远怀念她!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从记叙顺序角度看,去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
1.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2.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4.B
桂花雨
琦君
?(1)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
,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
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2)小时候,我对无论甚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3)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4)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5)“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实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6)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7)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垄,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垄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垄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8)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
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9)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0)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1.
桂花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写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本文围绕桂花写了哪几件事?(写出两件事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3段虽短,却作用独特,说说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琦君的语言经典于平实的文字,她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在平静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流露出如淙淙细流般含蓄细腻的情感。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能体会到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细读第9段,体会一下“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叙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几种叙述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法,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摇桂花;?晒桂花;?母亲用桂花供佛;④父亲做桂花诗;⑤在杭州上学时,赏桂花,吃桂花。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写的偏爱桂花;引出下文关于故乡的桂花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桂花扎根在自己记忆深处,永远无法忘记的感情。
3.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人。
4.
在母亲的心里,故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的怀念。
5.
倒叙
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晓)
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
,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母亲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劝诫儿子,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包容。
3.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是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无比思念、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于母亲是多么地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是多么深沉。
4.内容作者借天空对大地表达爱意的形式,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关爱和回报自己的人
。修辞:运用了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强调了儿女应该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