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植物的新陈代谢修改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 植物的新陈代谢修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1-18 11: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讲 植物的新陈代谢
竞赛要点和热点
1、根的功能:根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植株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还是活跃的代谢器官,能合成许多重要的物质如氨基酸、激素等,有些植物的根还兼有贮藏和繁殖的功能。
2、根尖的结构:无论是主根、侧根还是不定根都有根尖,根尖是根部生命活动最旺盛的部分。根对水分、养料的吸收及根内组织的形成、伸长生长主要是由根尖完成的,根从上到下分为:
①根冠:细胞大,排列不整齐,起保护作用。
②分生区:细胞小,排列紧密,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向上形成生长区。
③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出现导管和筛管。
④根毛区(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出现分化。表达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双子叶植物茎结构:从外到内包括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木质部。
木质部主要由导管和纤维组成。
韧皮部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等重要部分组成。
形成层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具有很强细胞分裂能力,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是茎加粗原因。(单子叶植物茎内无形成层,故一般不能加粗)
4、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吸水原理:当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吸水;反之则失水。
植物吸水途径:
水→根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质→皮层细胞或细胞间隙→导管→植物各器官。
对无机盐吸收:首先,根将离子吸附在根毛细胞表面,然后,离子进入根的内部,与细胞内的水混和,随水分通过导管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根对无机盐吸收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呼吸作用越旺盛,吸收无机盐的能力越强,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
5、叶片的结构:①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叶表皮中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就是气孔,叶中的水分就是以气体状态通过蒸腾作用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②水分蒸腾的全过程,水由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由茎中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通过叶表皮的保卫细胞之间的气孔向外散发出去,且下表皮散发出去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去的水分。
6、叶片的功能:
光合作用:
实质:从物质角度看,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从能量角度看,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浓度及植物含水量。
注意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
蒸腾作用:
降低叶片温度,产生蒸腾拉力,是根吸收水的主要动力,也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
7、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变态原因:生物适应环境
叶变态:叶刺(仙人掌)
茎变态:根状茎(竹)块茎(马铃薯)鳞茎(洋葱)球茎(芋)
根变态:贮藏根(番薯),支持根(玉米),呼吸根(红树),攀援根(常青藤)寄生根(菟丝子)。
拓展与提高
植物从土壤中摄取养分的途径
①直接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养分离子: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是以离子状态通过土壤溶液而进入根系的。
②通过根系和土壤间的接触和交换作用,吸收被吸附在粘土颗粒和腐殖质胶粒上的养分离子。
③通过H+和有机酸游离贮存的结合态养分,把固定于化合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形成中间化合物,使根系吸收。
2、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农业上常用消除或维持顶端优势的办法来控制作物、果树和花木的生长,以达到增产和控制花木株形的目的。
复叶的类型:
掌状复叶(叶树、五加、苜);羽状复叶(花生、月季、蚕豆、南天竹)
4、根压:植物根系的生命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从根茎部切断,从切断的部位流出水溶液可证明根压的存在。
根压也是植物吸水的动力,当植物叶片除去,蒸腾作用不进行时,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是根压。
5、光合作用过程:
光合作用包括50多个反应,一般根据是否需要光,可将这些反应分成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是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的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转变成电能),光能被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是在暗中或光下都能进行的反应,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
6、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的茎
木本植物的茎包括树皮、形成层、髓和维管束四个部分。木本植物的茎中具有一直保持分生能力的形成层。在四季明显地区有年轮,一个年轮包括当年生的春材和当年生的秋材。在热带则没有年轮之分。
草本植物的茎有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由于没有形成层,所以不能无限长粗,如竹子。
例题精析:
1、单子叶草本植物茎中,起支撑作用的是( )
A、机械组织 B、韧皮部 C、木质部 D、表皮
解析:草本植物茎的表皮由一层保护组织构成,不具备支撑作用;茎中韧皮部和木纤维的数量小,也没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起支撑作用的是表皮内侧的几层厚壁细胞形成的机械组织。答案【A】
2、双子叶植物的茎中,死细胞最多的部位是( )
A、树皮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解析:树皮内侧有韧皮部,其内的韧皮纤维是死细胞。木质部里的导管和木纤维都是死细胞,且木质部比韧皮部发达,故死亡的细胞最多。答案【C】
3、下列几种细胞置于清水中不破裂的是( )
A、洋葱表皮细胞 B、人的神经细胞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人的红细胞
解析: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起着“骨架”的作用。细胞吸水膨胀到一定程度,由于细胞壁的“框架”作用,细胞不能继续膨胀,就限制了细胞的过度吸水。而人体和动物细胞必须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液体环境中,才能维持一定的形态结构。如果周围环境中的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会失水皱缩;如果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会吸水以至破裂。答案【A】
4、下列哪种情况下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会关闭( )
A、雨天过后 B、浇水以后 C、叶面喷水以后 D、夏季晴天午后
解析:夏季晴天午后,气温很高,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从而保证植物不会因为过分失水而死亡。这是植物的气孔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是植物的应激性,有助于植物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答案【D】
5、根尖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解析:分生区细胞分裂迅速,但并不能使根尖快速伸长。伸长区细胞的快速生长,使细胞伸长,也使伸长区快速伸展开,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答案【C】
长,也使伸长区快速伸展开,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6、如图为一棵生长在水渠边的果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对该果树进行施肥,恰
当的部位应选择图中的哪一处? 。
(2)请说明选这一处所在部位施肥
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果树施肥的目的是补充必要的无机盐,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根尖吸收的,由于根系有向水生长的特性,c处水分充足,根系生长最好,根尖最多,故c处是施肥的最佳部位。
7、叶片的结构包括( )
A、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 B、表皮、叶肉、叶柄三个部分
C、叶片、叶脉、叶柄三个部分 D、叶片、叶柄、托叶三个部分
解析:叶片的结构组成包括三部分,两面起保护作用的表皮,中间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和叶肉中有输导作用的叶脉。答案【A】
8、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用黑纸把叶的一部分从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时( )
A、被遮盖的部分绿色较浅 B、被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其他部分变成蓝色
C、叶片无明显颜色的差别 D、遮盖的部分绿色深,其他部分绿色浅
解析:叶片上黑纸片遮光的部分虽然没有接受到阳光照射,但叶绿体内的叶绿素还存在,没有分解,所以遮光与未遮光部分没有颜色差别,仍为绿色。答案【C】
四、能力训练
1、叶芽将来发育成( A )
A、叶 B、花 C、茎 D、枝和花
吃甘蔗时茎秆中可看见的一细丝是(D)
A、木纤维 B、维管射线 C、木射线 D、维管束
不属于具有贮藏功能的变态茎是(C )
A、马铃薯 B、藕 C、甘蔗 D、 萝卜
人们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主要是为了( B )
A、绿化环境 B、保持水土 C、增加空气湿度 D、保护动物生存环境
根能不断伸长取决于下列的( C )
A、根冠和生长点 B、伸长区和根毛区
C、分生区和伸长区 D、伸长区和成熟区
能够促进幼苗发育和花朵开放,并且使果实和种子提早成熟的无机盐是( A )
A、含磷的无机盐 B、含铁的无机盐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氮的无机盐
叶片的绿色来自( C )
A、上表皮细胞 B、下表皮细胞 C、叶肉细胞 D、叶脉
阵雨过后,莲宽大的叶面上有水珠滚动,水分并没有渗入叶片的内部,原因是( C )
A、叶肉细胞不需要水 B、上下表皮的气孔关闭
C、表皮外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 D、表皮细胞向外分泌水分
9、“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C )
A、检验淀粉的多少 B、除去叶绿素
C、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净 D、便于用碘液检验
10、下列组织细胞不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是( C )
A、栅栏组织细胞 B、海绵组织细胞
C、叶片的表皮细胞 D、叶片表皮上的保卫细胞
11、蒜苗的叶子上端是绿色的,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这是因为( B )
A、叶子下端没有叶绿素 B、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
C、叶下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
12、植物呼吸作用与光照的关系是( C )
A、呼吸作用必须在黑暗中进行 B、呼吸作用必须在阳光下进行
C、呼吸作用与光照无关 D、有光时呼吸作用强,无光时呼吸作用弱
13、“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美丽景色形成的原因是( B )
A、气温降低,停止制造养料,叶绿素变色
B、气温下降叶绿素被破坏,显出了花青素颜色
C、气温降低叶绿素转化成花青素
D、花青素色深,遮盖了叶绿素
14、栽培番茄,对增产有利的条件是( C )
A、日温15 、夜温16℃ B、昼夜恒温26℃
C、日温26 、夜温15℃ D、昼夜恒温15℃
15、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过程是( C )
A、土壤水分→根毛→叶脉→表皮→大气
B、土壤水分→导管→叶肉→表皮→大气
C、土壤水分→根毛→导管→叶肉→气孔→大气
D、土壤水分→根毛→叶脉→气孔→大气
16、农业生产中施肥时,应该( B )
A、以施用化肥为主,配合施用农家肥
B、以施用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见效快的化肥
C、完全施用化肥 D、完全施用农家肥
17、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B )
A、植物吸收的并不是土壤中的无机盐 B、植物的根吸收的只是水和无机盐
C、土壤对植物生长并没有作用 D、根只吸收水和含氮、磷、钾的三类无机盐
18、栽花最好用盆底有小洞的瓦盆,而不用瓷盆,不用瓷盆这是因为( C )
A、瓷盆有毒会损伤根系 B、瓦盆保水能力比瓷盆强
C、瓦盆透气性较好,有利根系呼吸 D、瓦盆轻便,运输、使用都方便
19、1kg绿豆可以产生4kg豆芽,在此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会(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减后增
20、在距地面一米的杨树上作一个记号,10年后(假设地面无升降),则该记号距地面距离是( C )
A、大于1米 B、小于1米 C、等于1米 D、无法预测
21、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分别在上面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并在洞内各插入一支口径与洞口相同的玻璃管,甲玻璃管内注入3ml清水,乙玻璃管内注入3ml浓盐水,问:
(1)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管;(2)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比。
22、右图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
碳的演示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把甲、乙两个装置同时放在黑暗
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甲装置内放有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淀粉产生的装置是_________。
(4)该实验证实了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2)吸收装置内的二氧化碳。(3)乙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3、将图11-4装置放在阳光下,请回答以下问题:
(1)清水液面是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液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分是通过植物枝条的什么结构呼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下降
(2)蒸腾作用促进植物体吸收水分。
(3)导管
2 4、一棵小树靠__________而长高;小树的茎靠___________而加粗;根又是靠______而生长。
【答案】顶芽生长点细胞分裂;形成层细胞分裂;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长长。
2 5、取一支带叶的月季花枝条(带白花),随即插入到稀释了的红墨水里,然后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可以清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染上了红色,说明这些结构中都有___________,并且是_____________的。
【答案】花;叶;茎;导管;相互连通。
26、①近几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化学原料的大量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此外:(1)森林大量被砍伐;(2)频繁耕作也是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重要原因。请对后两个原因作出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如果工业生产过多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会有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合作用削弱,从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弱。
(2)频繁耕作会使需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加速,从而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从温室效应角度去回答)
②略
27、如图为一组对照实验。将两支同样长的蜡烛点燃,
放入同样大小的两个密闭装置中。几小时后,出现如
右图所示的现象,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甲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供给蜡烛燃烧;乙中无植物,装置中氧气很快耗尽,蜡烛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