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5 15: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
①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②老子的思想主张、对辩证思想的把握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8课。本课是初中历史第一次学习文化思想,本课涉及的儒家等学派的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春秋、战国这一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初步了解,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诸子百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思想理念。七年级的学生对思想这种抽象的概念缺乏认识,需要运用比较有趣生动的例子去讲解。攻克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俗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情境引入:先考一考大家,大家听说过“轴心时代”这个词吗?这个词来自于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出版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本书揭示了一个人类文明的奇特现象即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北纬30度上下,有几大古代文明几乎同时发生了飞跃: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而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这些伟大思想家的集中出现使得这些古老的文明从蒙昧走向理性,这样的飞跃深深影响甚至决定了今天的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乃至世界的人类文明。所以,雅斯贝尔斯称这一时段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一起聆听这场大变革之下的思想盛宴!一起进入第8课《百家争鸣》。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请大家一起朗读理解:
1、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掌握其主要思想;
2、识记百家争鸣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来解读《百家争鸣》这一概念:PPT3、知道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过渡:我们将分为三个模块来学习:先来探究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成为各学派争鸣的历史根源、第二模块一起品读诸子百家救世之良策、最后一模块共同来攫取百家思想之精华。
过渡:那么,同学们知道,百家争鸣形成于在哪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处在我国古代社会风云变幻的时期,不管是社会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都在发生着激烈而又复杂的变化。那么,百家争鸣发生的历史大背景具体有哪些呢?一起进入第一部分:
一、探乱世争鸣之源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在阶层流动、学术下移的大环境下,材料一可看出井田瓦解、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社会的大转型,材料二王室衰微失去了对诸侯的权威,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此起彼伏,对于有知识的士阶层需求增加,士阶层崛起;
材料三:思想文化方面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正是在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思想的变革中学术与思辨之花在不断成长。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治理天下。百家争鸣的火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命题下碰撞出来的。那诸子百家怎么回答的呢?(以上是PPT第三页讲解)
二、品诸子救世之策
过渡:先来看第一位占据舞台中心的重要人物——老子。
(1)老子几乎在所有相关的画像中,老子的形象无一例外的都是一脸慈悲,满额皱纹。他那满额深深浅浅的皱纹不仅暗示了他收藏室内的书卷岁月,还埋藏着治国处世的哲学。他被誉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都高度评价了老子。快速阅读课本,请为老子设计名片,带入老子,假如你是老子该如何介绍自己?(学生到前面表演)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为本源”,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老子在礼法失序的社会现实中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对“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向往。为此他主张“无为而治”相比于我们熟悉的凡事有为,老子的无为同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老子擅长思辨观念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过渡:了解了仙风道骨的老子,我们接着来了解下一位先秦诸子,猜一猜:他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至圣先师,他是谁?
(2)孔子
1.请观看一段小视频,请为孔子写一篇人物小传。教师补充。
2.解释思想:“仁”是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也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出现了109次。如何解释呢?先看“仁”的构成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孔子的很多弟子也有和大家一样的疑问?对于这些才智各异,天赋不同的学生他的回答是不同的,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和谐相处,把它作为最高规范和行为准则;材料一体现出孔子仁爱的思想;材料二体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这样的思想传承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过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那这样的思想在此时是否得到诸侯国采纳了呢?为什么他的主张不被君主采纳?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不适合实行这种统治措施。孔子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孔子到今天依旧被人们尊崇、怀念,这是因为他在哪方面做出了贡献?结合课本讲述孔子的教育成就。他奉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育理念,他的授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开创私学。整理典籍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古代)对现代,结合材料讲解其学说在国际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的哲学家,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哲学,到如今,孔子学院更是中国对外宣传的文化窗口。当然,孔子也不是很多人所神话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是个虚怀若谷,爱好美食的普通人。过渡:伴随着春秋时代的刀光剑影,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战国。在这里诸侯之间的争夺更残酷、社会变革更激烈、争鸣的声音更尖锐,庄子曾经形容说“道术将为天下裂”,那么这个时代的诸子们,又做出了怎样的时代回应呢?
(3)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他的治世之方是“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源于其自身的阶层,即代表战国初期的平民阶层,特别是小手工艺者的利益。反对不义之战,向往和平。其兼爱是对仁爱地继承的发展,仁爱是有等级的爱,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4)孟子 荀子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实行“王道”,极力提倡统治者效法先王,言必称尧舜。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之端。荀子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使儒家学说逐渐与现实统治相结合。其思想是对孔孟的整合和创新,不同之处如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性恶;孟子注重内圣,荀子注重外王......相同之处如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是民本思想。他们二人也都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庄子
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并有所发挥,增加了浪漫成分,将“无为”发展为“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大小,齐贵贱”,以期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认为道是本原,属客观唯心,庄子认为产生物质的是精神,属主观唯心。同学们可能听过王者荣耀这个游戏,在这里有一个英雄叫庄周,他的造型是一个骑着鲲、身边飞着蝴蝶遨游的少年,有人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介绍“庄周梦蝶”的故事。他认为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自己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自己心灵的显现。难怪他会说“蝴蝶就是我,我就是蝴蝶。”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6)法家韩非是荀子的学生。故而其理论基础来源荀子的“性恶论”,吸取了荀子重法原则,兼容儒墨道诸家观点,将法术势三者结合,成为战国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在这个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在春秋战国的时代,思想家们都为时代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比如儒家将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将霸道,从历史发展来看,历史选择了法家,将霸道才能走向秦汉。春秋战国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盛世!那么,百家争鸣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又留给后人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呢?看材料,在咱们山东淄博曾经有一个官方开设,私人主持的稷下学宫久负盛名,吸引大批学者来到这里争鸣论战,今天在我们北中学宫第一场争鸣论战也要正式开场!请各方辩友开始辩论!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发现,正如习主席所说,“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兼采了儒墨道法的精华集于一身,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发扬先人的智慧,继往开来,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开创人类美好未来!齐读下课!